冯小刚地震催泪大片十大技法解—《唐山大地震》以震撼的真实让它进入史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3:03

 

冯小刚地震催泪大片十大技法解

 

    ——《唐山大地震》以震撼的真实让它进入史册

                  评论主笔:浩歌
来自:haoge.85@163.com 

《唐山大地震》登场了,《阿凡达》之后电影院又人头攒动、场场爆满了。在我面前有三种观影选择:超大巨屏幕、普通影院、数字高清小厅。我最终选择后者:这是一部需要安静收看的电影,也许不需要过多人的拥挤和嘈杂,小众和高清是两个前提条件,虽然这需要付出更昂贵的票价。

整场电影结束,片尾音乐响起和字幕滚动的时候,我的最大感受不是电影的催泪而是它的艺术:你几乎看不到冯小刚电影的痕迹影子,《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大地震》这四部电影的名单代表四种类型,而这部《大地震》是一部更令人惊叹的电影,这是新的转型,冯小刚让电影大片回归真情和真实。《大地震》自始至终都充满真情真实的艺术魅力,这种真实无法挑剔、完美震撼、令人诚服。详解《大地震》形成震撼魅力的十大技法,其魅力核心依然是真实的力量。

技法之一:灾难大片的场景。这部电影是表现20世纪世界死亡人数最多、人类巨灾的电影,具有灾难大片的主题、立意、场景。《唐山大地震》的开场、起始部分就要再现灾难现场。在这个段落,冯小刚恰到好处掌握了灾难现场处理的分寸:高度真实的现场再现但不是过度过分的感官刺激。影片开头就是集结飞舞的蜻蜓,它预示着灾难的前奏、寓言着人的逃亡。电影从小处着手,选择地震发生的最后一天,一个普通家庭的温馨和谐场面,两个孩子争抢电扇回家,在风扇面前的情趣,李元妮和丈夫在货车车厢的耳鬓厮磨。地震灾难蒙太奇开始了,这个段落完整记录地震发生瞬间的惨烈、地震发生之后的悲壮。这个段落是可控的,场景完整和简洁,但高度逼真、极度震撼。

技法之二:情感大片的共鸣。看完《唐山大地震》让你感觉不完全是灾难大片,它更像一部情感大片:关于母爱的伟大、亲情的力量。一场巨灾选择一个普通家庭的角度切入,李元妮这个母爱的化身。人性的魅力体现在她身上,手心手背先救谁的残忍抉择,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坚忍,其实催泪的每个场景的形成都是这种母爱力量的感染。因此,《唐山大地震》的催泪效应的形成不是过度煽情,而是情之所至、普通、寻常、熟悉的亲情共鸣。

技法之三:爱情大片的忠贞。《唐山大地震》也是一部表现爱情忠贞的电影,李元妮不再嫁的抉择来自那句话:那位男人能用性命去爱你。她不在搬家、不去外地,选择的是一种厮守。爱的忠贞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奢侈、陌生,李元妮的忠贞具有境界之美。她对爱的本色、传统之美的唤回在物欲年代极具象征意义。纯美的爱情如此海枯石烂、荡气回肠,反衬出今天真爱的难寻和可贵。

技法之四:文化大片的隐喻。《唐山大地震》其实也是一部命题作文的电影,也许可划为名副其实的主旋律电影。这无疑对拍商业大片出来的冯小刚来说是新的难题,其实这种担忧完全多余。《唐山大地震》具有文化大片的隐喻:一部电影对中国两个时代的表现,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特质的表现。它很中国,可谓一部中国人家国传统文化心理最生动的演绎。李元妮是一位中国女性特征的完美化身:妻子的忠贞、母亲的挚爱,普通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代表。烧纸钱的念叨、不搬家、不再嫁的倾诉宣泄,每句话中每个行动细节都体现着中国人文化传统影响下的处事规则。这是一部让普通中国观众能看到文化亲切感熟悉感的电影。

技法之五:镜头细节的魅力。这部电影的镜头细节温情、细腻,极具艺术魅力。李元妮等待女儿归来包饺子颤抖的双手、怎么也捏不住皮的动作,是复杂心理内心的外部表现。影片的感动最多的都是来自电影镜头的细节,这也是这部电影非常成功之处。电影镜头的细节魅力是电影感染力的前提。我特别喜欢两个孩子对着电扇的那个画面,童年的美好这个镜头太具有表现力了。影片中那两个书包镜头的前后部分的照应,一个镜头是地震前的孩子们的床上,一个镜头在片尾坟墓的空穴中,还是那两个书包,这种镜头语言无法过多的阐释,你一看就眼泪就不禁打转。这部电影会让你记住并理解为何32年后为何街头依然烧纸钱成为景观,这道景观西方人也许无法理解和想象。

技法之六:电影结构的艺术。与原著不同的是,电影的叙事结构改为按照时间顺序的正叙,在结构上加入了汶川地震情节,姐弟相认也该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这样的结构设计显得自然非常不易。一部电影把两场大震连接起来,用一部电影的人物故事表现两个时代的巨灾,汶川地震现场母亲为失去一只腿女儿的嘶喊、疯狂以方登的见证出现,是一个技巧的设计。

技法之七:原著改编的提升。我们应该感谢张翎的小说《余震》,海外女作家独特的审视角度恰恰是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她不把巨灾之后表面的变化为表现点,而着重地震心灵裂痕的重塑。时间让地震废墟完全消失,但心灵废墟消弭除了时间还需要爱和真情。与小说相比,电影的改编进行了更真实化、细节化的处理,它把小说的留白之处进行了逻辑设计,而人物性格更饱满真实:母亲李元妮成为主角,方登没有颓废绝望而自杀,她最终回归到感恩和找回失去的家庭。

技法之八:人物表演的成功。徐帆塑造的母亲和陈道明版的父亲两个角色无疑是影片中两大表演亮点,他们两人对父母亲的心理塑造更成功,那种表情动作背后的复杂、丰富心理刻画非常到位。这得益于老演员的经验和技巧,那种眼神和动作分寸感非常到位。徐帆最感人的表演我感觉不是先救哪个孩子哪个段落,和儿子到饭馆就餐表白自己为何不嫁、与女儿重逢下跪那段表演得更显炉火纯青,她真正进入人物的内心状态,实现表演无痕。

技法之九:电影音乐的造境。影片结尾宋师傅在地震纪念墙前并骑车从墙前闪过的那段,是一段宗教风格感极强的主题音乐,她像一段圣歌一般洁净而空灵,音乐让影片的情绪氛围达到高潮,与结尾的沉静沉思合而为一。难怪有人提示你听完音乐再散场。

技法之十:真情真实的力量。《唐山大地震》最可贵的转型在于让电影大片回归真实,重拾真实的永恒价值。《唐山大地震》让你惊叹历史场景复现的真实:街道器物、灾难现场、环境氛围的逼真还原,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无不感觉惊叹。就是那样的房舍、那样的街道、那种永久自行车、那种服装打扮、那种人物气质。复现是一种技巧,建立在对历史场景的熟知前提。《唐山大地震》是普通中国人的真实故事,李元妮、方登等人物身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世原则、文化风格,它回答了为何新一场巨灾中国人的爆发力为何大的惊人?它回答了饱受忧患的中国为何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因:坚韧坚忍、家国情结、忠贞信念、生命至上,这些品性李元妮和方登的行动和命运就是最好的诠释。

浸润在盈盈泪光中,它唤起了中国人集体的怀旧记忆。但这更是一部在怀旧之中给人沉思的电影。让人泪流满面、哭得失控不是电影的最高境界,情之所至、自自然然、沉思信念更是灾难大片、文化大片的佳境。《唐山大地震》能让你沉思什么呢?看完电影你能否珍惜当下、珍爱亲情,以重新的眼光审视生活和生命价值,这更是一部电影更宝贵的价值。《唐山大地震》能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依靠的是这种沉思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