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统计资源 提高施政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59:01

利用统计资源 提高施政能力

【编者按】《中国统计》2006年第11期刊载了河北省井陉县县长李彦明撰写的《利用统计资源提高施政能力》的文章,介绍了他在实施全县跨越式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如何重视统计工作、利用统计资源、提高施政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深切体会,值得基层领导干部阅读和借鉴。现予推荐转载。

一、借助统计思维,理顺施政思路,提高工作实效性
我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过一句话: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这是因为各种统计数据和统计学思想对政治、社会乃至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远远超乎想象。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国家管理系统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咨询、信息五大系统,统计部门有后三个系统的三种职能,在国家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是县政府施政的法宝,分析县情需要统计,做出决策需要统计,部署工作需要统计,监督工作的落实及提高工作效能也需要统计。在市场经济下,随着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由指令性向指导性的转变,统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使自己的领导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形势要求,符合实际需要,仅凭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还不够,尤其要善于借助统计,用好统计,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完成肩负的使命。因此,首先要从统计知识中捕捉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由此来理顺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实效性。
县政府上承县委重大决策的实施,下牵全县32万百姓的冷暖,日常工作在开会、检查、督导等环节之中忙碌。面对千头万绪的事务,如果工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思维缺乏科学性,那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容易出现偏差,在工作中就会顾此失彼,贻误时机,事倍功半。为此,一是规范化工作。从简洁、明了、准确的统计语言、图表中借鉴方法,形成科学化、数量化的规范思维方式,自觉将干练、规范等作风应用到工作中。工作的规范化,杜绝了工作的随意性。工作的责任化,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全方位思考。从客观、全面的统计纵横向对比中借鉴方法,培养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统计辩证思维方式,将科学、严谨、务实的作风落实到工作中,以更宽的视角审视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把握重点,掌握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宏观性指导。从“统计掌握的是宏观,会计考虑的是微观”这一说法中,借鉴统计总体、总量分析评估的宏观思维方式,将工作着眼点放在整体趋势的把握上,做到放眼全县,运筹帷幄。
二、储存统计信息,积累施政依据,加强工作前瞻性
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是现代领导工作的“神经中枢”。将全县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化,是深化对客观实际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科学决策、目标确定和宏观管理的基础依据。政府需要统计信息,社会各界也需要统计信息,这就要求作为一名领导者,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面前,要及时掌握准确的、全面的、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统计信息,把准经济脉搏,服务经济建设。
一是掌握常用的统计术语和指标概念。常用的统计术语和指标概念是大脑储存的信息库中价值最重要的“库存”,是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的丰富资源,也是发挥参谋作用的“智囊团”之一。领导干部不可能做统计专家,但一些常用的统计术语和指标概念还应该懂一些,不然,就会丧失指导工作的主动权。特别是在长期的政府经济工作中,如果对GDP、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工农业总产值、民营经济范围及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等不完全了解,处在似懂非懂的模糊状态,就不可能准确、全面地掌握全县经济运行的“家底”,也就无法对经济的走势做出科学判断,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因此,就主动向统计部门收集整理有关发展县域经济主要指标概念及相关术语,制成明白卡,作为常用工具放在案头,空暇之余翻一翻,看一看,从中感悟出工作上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方面事情需要去做,今后的工作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把农民纯收入、民营经济等等重要经济指标的概念和内涵清楚了,在汇报工作、部署安排及检查指导等不同场合,就会做到“胸中有数”,分析透彻,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效果明显。
二是掌握并运用好统计信息。统计数据里有很多学问,数据不仅可以提供信息,而且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线索。因此,无论哪一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学会运用统计信息这一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有效工具,对自己负责的本区域内的工作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在施政前,能利用大量的统计信息前瞻性地分析和判断各种情况,并做出正确决策;施政过程中,能认真把关一些主要指标的报表,注意对反映出来的信息加以收集、积累和开发,特别是把向统计部门单纯要数字信息变为要思路、要点子,做到客观总结过去,正确指导现在,预测指点未来,前瞻性地开展好工作;一段工作结束后,能充分利用各种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对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进行客观、公正、公平的考核与评比。在工作实践中,自己不仅注重搜集国际经济发展动态、走势、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等各方面的信息数据,而且注重搜集掌握全省、全市和兄弟县市的各类统计信息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数据归类分析,从而为立足县情,确定全县发展的目标、重点,指导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重视统计成果,提高施政能力,增强工作科学性
统计作为有力武器,主要体现在它的分析上。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是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的最高成果,是分析经济运行形势、预测经济走势、采取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只有搞好统计分析,才能看到工作的着力点。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统计分析这一成果,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增强各项领导活动的科学性。
一是科学决策来源于真实客观的基础统计。作为县一级政府领导者,要充分依靠统计在决策中的基础作用,正确把握全县社会资源和各种优势,科学判断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态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井陉县是一个纯山区县,其地理位置、山场分布、地势走向及风土人情等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决定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认真分析各乡镇自然条件、社会资源、人口面积、工农业总产值、民营经济现状、农民人均纯收入及财政收入等一系列统计基础数据,认为农村经济要大发展,快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搞山区开发,千方百计上大项目,强力推进民营经济,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经济实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乡镇财政收入的不断丰盈。基于这些真实客观扎实的统计信息和对17个乡镇经济脉搏的准确把握,2003年以来,出台了《乡镇财政收入上台阶奖励办法》等鼓励政策,重奖上台阶乡镇,乡镇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5年,全县乡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占到全县税收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1个乡镇突破2000万元,3个乡镇突破1000万元,3个乡镇接近1000万元,彻底消灭了百万元以下乡镇。
近三年井陉县煤炭运销业十分火爆,繁忙景象如火如荼。仅2004年,全县就拥有大型运输车辆1万多辆,同比增长近6成,过57%,这一动态信息从第一季度的统计报表开始就纳入了我们的视线。通过客观分析,发现: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及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井陉的煤炭交易市场经销态势十分见旺,由此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对此,县政府审时度势,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2004年,仅交通运输业一项,营业税就由782万元猛增至2218万元,增加了1436万元,同比增长183.6%。到2005年,全县煤炭运销加工企业发展为500多家,年交易量突破1000万吨。
二是把握经济运行趋势离不开准确的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报警器”,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态势,有些经济数据往往就是经济发展的红绿灯,超过了就成了问题。因此,要用预警的眼光看待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并通过分析,来正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准确识别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
钙镁、建材、陶瓷、化工是井陉的特色产业。但最近一次统计调查为这些行业亮出了“红灯”,提出了预警:2005年,在全县GDP份额中,工业所占比重为55%,但在财政收入中,来自钙镁、建材、陶瓷、化工的税收仅占财政收入的11%左右,极不协调。由此看来,这些特色产业主导地位不明显,不能称为井陉的“特色主导产业”,不能成为引领县域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排头兵。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针对这些行业都属于井陉的传统工业,都有着骄傲的历史和一定的市场认可优势,明确提出了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提出了“振兴传统工业,实现‘强工’目标”,提出了钙镁产业要向“三型”发展,即向集团型、创新型和环保型发展;同时加大了工作调研力度,并在广播电视媒体对企业的发展之路进行了跟踪连续报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13家钙镁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知名企业之列,井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钙镁之乡”。
重视统计成果,还必面善于客观、全方位地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切入点。在前段时间,县政府根据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较低的实际,非常想了解一下其现状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引导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主要在哪方面?出路在何方?于是责成县统计局把与井陉县经济基础相近的周边10个县区有关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比较,特别是在农民收入的内部构成上逐项进行了认真分析。一分析、一比较就看到了我们的优劣势,看到了赶超先进县区的差距,从而找到了农民增收的能量聚集点。
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快发展周期的上升期、扩张期,处在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郡县治,天下安”。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成为县政府领导工作者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领导工作者要立足科学性,加强预测性,提高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统计这一资源,不断地提高施政能力,更好地指导县域经济,从而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原作者:不详
来 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