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亿农民有哪些实惠可以期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7:54
9亿农民有哪些实惠可以期待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姚润丰 董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开局。这份高含金量的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也将给9亿农民带来八大实惠。 合力出击 财政支农力度空前
文件亮点: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背景回放:2005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000亿元,而在“十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
实惠评点:“十一五”时期,我国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财政支农工作。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型灌区建设。
新闻办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举行发布会
2月22日(星期三)上午10时,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介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陈锡文说,新华社已经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中共中央2006年的一号文件。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为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连续三年发出一号文件,这是第三个。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村贷款难窘境有望改善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何雨欣)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
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以来,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都已组织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减负开源 千方百计促进增收
文件亮点: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
背景回放: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200元以上,实际增长6%,是1997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
实惠评点:国家今年将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改革和完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的化肥、柴油等农资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国家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刘羊旸)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国家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新农村建设将发展循环农业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刘羊旸)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表示,建设节约型农业,可解决目前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投入品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
 
托举希望 农村教育酝酿突破
文件亮点: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背景回放:目前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亿人,近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实惠评点:5年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将实现全免费,农村教师400多亿元工资也将全额列入预算。2006年至2010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5年间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此外,国家还将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全免学杂费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雷敏)近年来,各地区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有力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数据显示,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
有关专家认为,要减轻农民教育负担,首先要免除农民子女缴纳的学杂费,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在农村逐步建立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奉献关爱 务工农民再获实惠
文件亮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背景回放: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1.2亿多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
实惠评点:2006年,国家将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并把防范拖欠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十一五”时期,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特别要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将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可享受一次性的职业培训补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增加投入 农村合作医疗提速
文件亮点: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
背景回放: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90%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实惠评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今年将扩大到40%,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补助,争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国家还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雷敏)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下,中央和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投入的力度,但农村社会事业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
专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要有明显改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应当也更有条件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夯实根本 全力提升农村基建
文件亮点: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
背景回放:至今全国仍有近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亟待解决;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
实惠评点:“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优先解决1亿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同时实现路通车通。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我国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刘羊旸)水、气、电、路等乡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文件指出,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突出强调村庄规划和治理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雷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新的村庄规划建设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而且农村有农村的特点,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能与城镇建设混在一起。
 
健全体制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文件亮点: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背景回放:取消农业税后一些隐性负担相继暴露。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严重,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农业保险严重萎缩。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
实惠评点:2006年,国家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村金融机构将放宽对种粮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06年农业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何雨欣)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权威农业专家指出,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显著,但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取消农业税不代表农民负担问题就此解决,如果改革不彻底,农民负担将会出现反弹。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农村综合改革推向前进。
文件指出,2006年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稳定。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的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记者何雨欣)社会保障是劳动者的“安全网”,农村社会保障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安全网”。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
根据调查,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而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塑造风貌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
文件亮点: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背景回放: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底子薄,当前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赌博、腐朽、粗俗文化和封建迷信却大兴其道。有些地区没有落实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农民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切实维护。
实惠评点: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全国农村将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也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新闻背景:近三年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何雨欣)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