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穴来风”看语言应用中的“习用”与“理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47:54
  摘要:“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在报刊、杂志上经常见到,人们对其用法产生过不少争议,然而既有的语言事实证明“理性”的求证阻挡不住人们“误用”的步伐。本文笔者重点对“空穴来风”的本义、习用及其语言应用的事实予以粗浅说解。
  关键词:空穴来风、本义、习用
  一.“空穴来风”的本义:
  《文选》卷十三记载,战国楚人宋玉的《风赋》有云“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枳”,木名。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句”(gāu),《说文·句部》“句,曲也”,今通“勾”,意为弯曲。“空”(kǒng),《说文·穴部》段玉裁注“空”为“今俗语所谓孔也”,今通“孔”,意为洞穴。“穴”,窟窿???。宋玉的意思是:我听老师说,枳木弯曲处招巢,孔穴(中通)处招风。比喻消息、传说定有原因,不会凭空而起。唐白居易《长庆集》三五《初病风诗》:“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这显然应用的是本义。理解“空穴来风”本义的关键在于辨别出古代“空穴”即“孔穴”,唐元稹《分水岭》曾写道“偶值当途石,蹙缩又纵横,有时遭孔穴,变作呜咽声” 此处“孔穴”连用,“孔穴”招风遂起“呜咽声”。另《史记·五帝本纪》:“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把井壁穿一个暗孔通到别的井而出来),也是古代“空”与“孔”通用的实证。李周翰注曰:“空穴,谓门户之穴。……门户之穴,风多从也。”古人的注释使我们更为明确“空穴来风”的本义是:(门户等)一旦有了孔穴,就会(因中通)而来风。由此比喻事情的发生、流言的出现势必有其原因即“事出有因”。
  二.“空穴来风”的习用:
  依本义“空穴来风”是“事出有因”,多数人却理解为相反的意义“无中生有”,并且此用法相当普遍,势头越来越猛。单个例句举不胜举,笔者于此主要列举一些统计性材料加以说明:
  1. 检索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4月1日《人民日报》,共得到63则“空穴来风”用例。其中除少数几例是属于纠错性质的以外,59例全部是指“无中生有”或“传言没有依据”。(《语言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曹国军、蒋文华)
  2.利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空穴来风”进行检索,得到例句31个,除去4例因为其前后句较短,不能给出明确信息外,另外27个例句中使用的“空穴来风”意思都是“没有根据、没有原因、无中生有”……把“空穴来风”理解为“没有根据、没有原因、无中生有”,从时间上看,至少在解放前就有了;从地域范围上看,整个华语圈几乎都在用。如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等都曾这么用过。(《论语言的约定俗成性——以“空穴来风”为例》,刘颖)
  3.本文笔者通过国家语委语料库检索到“空穴来风”例句总共14例,除1例由于信息量不足难以判断意义外,其余13例均系“无中生有”之意,占92.9%。其中“不是空穴来风”用例5例,“绝非空穴来风”用例2例,“并非空穴来风”用例5例,另有1例为“这种空穴来风……”仍然是表示“无中生有”的意思。
  以上统计材料证明,当今现实的语言应用中,无论是名家笔下还是正规媒介,“空穴来风”多是作为“无中生有”来使用的,这种“误用”已成“习用”, 这种习惯用法的产生不但丝毫未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反而被大众普遍接受,实现了真正的“约定俗成”。
  三.“空穴来风”让“习用”压倒“理性”:
  1.“空穴来风”在字典辞书中释义的变化:
  从现实工具书的释义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空穴来风”的一些微妙转变:《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强调“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对“空穴来风”的解释发生变化:“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解释到“有洞穴的地方,风就能透进来。原比喻出现的传言都有一定原因或根据;现指传言没有根据。”这里的解释关照了这个成语意义演变的过程。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2000年7月版)也列有“现指传言没有根据”的义项。
  笔者认为既是“空穴来风”的“无中生有”之义已被收入诸多权威辞书,且被社会广泛应用,那么我们就该肯定其后起之义。这是语言应用领域“约定俗成”战胜“理性”的一个事实。
  2.“空穴来风”从“误用”到“习用”,让“习用”战胜“理性”
  “空穴来风”由古而今的语义演变轨迹需深入考证,三言两语难于说清。但我们可依据语言应用的事实进行一些推测。“空穴来风”的“误用”,多半源于人们对“空”字的望文生义,取“空”字的“无,没有???”之意,误认为是“无穴(而)来风”,因此成了“无中生有”。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空”是“孔”的通假,因为这种通假的用法在当代语言应用中早已消失,并且被埋藏得很深,因而“空穴来风”误解意义的产生也就“事出有因”了。这个最初偶然发生的误用慢慢演化成一种集体行为,逐渐得到全体使用者的认同与应用,并最终成为“习用”。这种约定俗成的力量一定程度上战胜了人们求本溯源地探求“空穴来风”本义的“理性”,这种“习用”战胜“理性”是汉语词汇发生意义变化的一种手段与途径,同样是汉语不断发展演变的一种表现。正如赵元任《什么是正确的汉语》中所说“(语言)演变的最大的社会力量之一是中国人所说的‘习非成是’。错两次固然变不成正确,但是次数多了,什么错误都会变成正确。”
  约定俗成是语言的一个本质特征,通过考察“空穴来风”词义的古今逆变,即由原“事出有因”转为今“无中生有”,足见语言中“习用”力量的强大,有时可以压倒“理性”。 最初人们对“空穴来风”的误用尚受到学术界的批评,被认为是语言应用中不严谨的现象。它甚至是许多高考考生成语纠错的练习对象。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为“空穴来风”增添新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守株待兔、明目张胆、数见不鲜、出尔反尔”等成语可能都存在今义与本义不甚相同的现象,这就是语言应用中的一种动态的变迁,是一种古为今用的体现。然而我们在这里又必须强调这种对于“空穴来风”之“习用”的肯定绝非是对全部成语误用的肯定,切不可夸大语言应用领域的“约定俗成”。同时,笔者认为由于该词语正在新旧义发展的结合点上,旧义并未完全消失有时还会被使用,况且新义与旧义又恰好相反,这就可能造成使用上的障碍。笔者认为消除障碍的方法有二:第一是明确出新义常出现的语言环境——比如和否定词“不是”、“绝非”、“并非”等搭配;第二是用“孔穴来风”的词形承担旧义,用“空穴来风”的词形承担新义。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解决方法,因其从形式和意义双方面区分开了旧义与新义,而且帮助人们认识“空穴来风”的本来面貌。“空穴来风”今后的发展究竟如何,语言应用的事实会做出最好回答,同时我们也要细心关注诸多成语意义的发展演化,以此窥探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2]《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5年
  [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2004年
  [4]《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长春出版社,2000年7月版
  [5]《论语言的约定俗成性——以“空穴来风”为例》,刘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7月第5卷第4期
  [6] 赵元任,《什么是正确的汉语》,叶蜚声译《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汉语大字典》(1986年版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1183页)
  《汉语大字典》(1986年版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2718页)
  《汉语大字典》(1986年版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2719页)
无忧论文网http://www.wypap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