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8:17

20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下)

2010年07月12日 11:43经济参考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因此2010年下半年发达国家的国家信用风险上升将造成经济复苏速度趋缓。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政府、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去杠杆化过程共同作用于实体经济,使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并依然存在下行风险。但是大公并不认为发达国家应当无例外地继续执行规模庞大的财政扩张计划而不做任何调整。事实上当发达国家的信用能力下降到引起债权人普遍质疑的程度时,无论其主动采取财政紧缩政策还是继续财政扩张,最终都会导致财政调控能力的下降,并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发达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迷导致的外需不振将影响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信贷等融资渠道恢复速度缓慢,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外部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拉动力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必将长期受到拖累。

四、国家信用风险对国际信用关系的影响

2008年以来的国家信用风险发展趋势将引起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信用关系现状发生深刻调整。发达国家占有全球90%以上的国际信用资源,经济却长期陷入低迷,国家信用风险持续上升,这将导致信用资源的巨大浪费,破坏当前国际信用关系的可持续性。

(一)发达国家债务国信用风险对债权国会产生日益加重的不利影响

此次债务国信用风险对国际信用关系的不利影响与上世纪发生的多次债务危机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债务国以本国货币对外举债的事实表明以往对债务国构成最主要约束的货币错配风险消失了,债务国由于掌握了偿债货币的发行权,使债务国在面对国际债权人时获得了双重特权:一是本币发行的特权,二是不受有效国际法律约束的特权。当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以救助金融机构和刺激经济为名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成为美国和欧元区各国政府债务货币化的方式,这种货币政策将导致国际通胀压力增大,损害债权国利益,本质上是一种转嫁债务风险的做法,严重影响国际信用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是不同于以往的本币信用危机,债务货币化的方式可以使发达国家避免突然爆发大规模债务危机的可能,发达国家的国家信用危机将以渐进的方式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长期存在和逐步演变。

债权人利益将大幅受损的危险因债务国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经济却陷入衰退而与日俱增,尤其是亚洲国家。债权国在当今国际信用关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投资收益低;第二,由于美元不断贬值,债权人资产的价值在下降;第三,债权国、特别是亚洲国家为了防止美元贬值引起本币升值过快损害出口,不得不持续卖出本币买入美元,从而陷入无法摆脱的美元困境。如果听任本币升值,除了对出口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外,还会引起国际热钱的涌入,推高资产价格,引起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

(二)改变国际信用资源占有不合理状况的内在要求将推动国际信用关系的调整

当前,国际资本从人民生活亟待改善的,具有广阔投资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流向经济增长缓慢、日趋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的运动缺少合理性,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它的不合理成分,国际信用关系的调整乃势在必行。

国际信用关系调整的基础是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调整,债权国通过调整与债务国的国际经济关系和金融关系将逐步改变当前国际信用关系的脆弱性,但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

在世界经济领域,债权国会通过调整同债务国的贸易关系改变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以往美国的需求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导向型的国家通过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逐步启动内需,经济又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新兴债权国能否将目前主要由政府拉动实现的内需增长转变成国内私人部门的消费需求,改变当前储蓄过剩的局面,逐步实现经常账户的平衡,是其摆脱对欧美市场依赖,协调本国经济结构的关键。

在世界金融领域,新兴债权国首先将调整国际投资策略,降低对国家信用风险较高国家的投资,或者通过投资多元化来分散或对冲风险,但根本的出路还是发展本国的金融市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配置信用资源,使宝贵的信用资源服务于本国经济发展,从而改变国际信用资源的流向。一些有实力、发展潜力好的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泰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应当着力深化本国的金融市场,用发行本币债券替代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外币债券,以解决货币错配风险。事实上这样的金融改革在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启动,特别是发行本币债券替代外币债券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便已初露端倪。

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必然引起国际信用关系的调整,发达国家大量占用国际信用资源却收益低下、风险提高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届时国际信用关系将朝着更为公正、公平和合理的方向不断迈进。

五、国家信用风险对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信用风险逐步深化会凸显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不合理性,改革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债权国加入到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来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必然选择。

(一)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未能有效解决主要债务国信用风险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

当前国际信用关系发展的突出矛盾是世界主要债务国信用风险信息严重不对称,这个矛盾导致的国际信用资源错配对债权国利益和世界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在加深。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难以承担起维护国际信用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重任。

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未能正确揭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所具有的信用风险,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揭示全球信用风险上的可靠性同样值得怀疑。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的国家信用评级标准没有完全从影响国家偿债能力的诸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入手,深入研究各国信用风险演化的规律,而是以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构建评级标准,使评级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严重受损,并存在评级趋同的现象。

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给予高负债的发达国家最高信用等级并保持长期不变,并未预见到这些国家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主导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评级机构一方面继续维持主要发达国家的高信用等级,而无视这些国家事实上明显上升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采取违背评级预警功能的及时、渐进调整原则,在调降一些已经出现债务危机国家的信用等级时过于突然,幅度过大,造成市场恐慌。

(二)改革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具有迫切性,应尽快达成国际社会共识并付诸行动

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无法适应国际信用关系的发展需要,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信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与落后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改革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国际评级体系应当具有独立的立场,从而能够采取客观、公正的方法评价各国的信用风险,因此国际评级体系改革的根本出路是建立超主权的世界信用评级组织,由其为各国的国家信用风险评级,为国际金融组织评级,为各国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评级,将其应用于各国的资本市场,制约各国评级机构对资本市场上所发债项的评级结论。

(三)由债权国评级机构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是改革现存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现实选择和必要步骤

为了能够建立超主权的国际评级机构,首先应打破现存国际评级体系的垄断格局。由债权国评级机构参与到评价国家信用风险的工作中来,是债权国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内在要求使然,也是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现实选择。

债权国发展本国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可以形成对当前债务国主导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制衡机制,为构建超主权的国际评级组织积累经验,提供组织支持,是本国和世界金融体系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信用关系调整能够顺利实现的保障因素,它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有利于国际信用关系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