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as:科学家为何成为宗教信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6:06
科学家为何成为宗教信徒

(2004年5月  作者:宋立新)

科学家信教显然比芸芸众生信教更令人难以理解,因为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概念。那么,为什么研究科学和信科学的人还会同时信教呢?

而社会学和宗教哲学调查的结论表明,在世界总人口中,信宗教的人要比不信教的人多得多。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可以从宗教中找到各自的所需,至少是心灵上的慰藉。但是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约有40%的科学家信教,西方其他国家科学家信教的数量也大约是这个比例。没有人确切调查过中国有多少科学家信教,有人估计是约有5%的科学家信教。

心灵慰藉和使人行善

众所周知,一些世界顶尖级科学家,如牛顿、开普勒、爱因斯坦等都最终程度不同地成为了信上帝的人,而他们作为世界级大科学家的地位并未因此而受到动摇。那么,宗教和科学是不是会和谐地统一到一个人的身上呢?

宗教自有人类诞生以来就出现了,不过谁也说不清宗教有多古老。而且宗教十分普及,谁也没法否定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上找不出一个时期、在世界各国中找不出一个民族没有宗教。因此从人类诞生以来宗教自始至终影响着千万亿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行善和找到心灵的归属感就成为了宗教盛行的两个主要原因。

因此科学家的信教也和普通人的信教一样是带有从善的观念在里面的,因为无论什么宗教(邪教除外)大致都有劝人行善的教义,而且在今天这种善的观念还有了新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不由得人们不信。例如,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社会,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尤其在白领中,如今流传着这样一种观念和规矩,应当信仰一点什么才好找工作和赢得别人的信任。因为大凡信教的人都有一些敬畏的东西,也会根据宗教的信条去奉行善举。管理这样的员工也容易一些,公司当然愿意录用这样的人。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竞争极其残酷,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人际关系变得异常诡谲复杂,都会对人的心灵造成难以承受的重负。于是人流便分向两个方面,一是寻找心理咨询和治疗,二是投向宗教的怀抱,以求得心灵的喘息与短暂的安宁。

科学无法诠释的暂时替代物

科研人员除了有与常人一样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并因此而受到宗教的影响外,其科学研究和工作的本质是发现和创造真和美的东西,这两种现象也必然与善联系在一起,因此行善的观念与宗教就结合在了一起,一些科研人员信教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关于科学家的信教,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过一句颇有意味的玩笑话,大意是,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代表之一,物理学即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到哲学中去解决,而哲学还不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就只有靠宗教了。这说明了宗教在公众和科学家当中产生的基础。正如神话传说是人类童年的艺术一样,人们对许多事物无法理解或无法驾驭,就只能想像有一些超过人类自身能力的人在控制着人们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事物,每个民族都会在自己的幼年产生丰富多彩的神话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宗教,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国古老的神话《山海经》和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等。

可以认为迄今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都还是非常浅薄和极其有限的,所以目前的科学并不能解释清楚很多问题,只是在目前尚不能解释的情况下,一些人就不得不求助于宗教了。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进化论。虽然进化论说明了生物的从低级到高级、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物种生存的物竞天择、生物功能的用进废退等原理,但是具体到解释人是怎样从猿到人或最初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却语焉不详,因为科学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第一手资料以阐述这种生物进化的详尽过程和原理。

如今最能解释生命是如何产生的理论是根据实验所得的“大爆炸”理论,即在地球外的行星撞击地球时产生了从低分子到高分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生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但迄今任何科学实验还拿不出也模拟不出生物是怎样具体演化为不同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参差多态的自然世界的。而且猿是如何具体进化到人的和猿是从什么生物演化而来的,都还需要大量的和长期的研究来阐明。

根据基因研究的成果,有的科学家认为猴是从猪变来的,有的认为是从鸡变来的,还有的认为是从鲸鱼过渡来的。更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人不是从猴进化而来的,而是从海豚进化而来的。还有,即使认为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最初的有机生命,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大爆炸”是怎样先产生了生命产生所必需的元素——碳,又是怎样化合成有机物的,生命产生的精确条件又是多少。而且按照科学的本质特点之———科学结论在相同和相似的情况下是可以重复的,但今天,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再一次演绎生命产生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创世论者挑战地说:“生命初降地球,我们无人见证。因此任何有关生命起源的陈述都只是理论,而非事实。”而且在美国,1995年阿拉巴马州通过一项法令,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在生物课本的扉页上写明这句话。

这些情况也必然会影响到科研人员对进化论和科学认识的信念,当然更能左右一般公众的思想。不过科学家对上述问题也有针锋相对的巧妙反驳。

精神家园的坍塌和皈依宗教

一些科学家过去的研究成果或结论在新的研究成果和结论面前显得过时和错误之时,也会影响到科学家的精神信念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可能的态度有三:一是接受并努力学习新东西;二是拒绝接受新理论和新思想,并用自杀来殉身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或缅怀失落的精神家园;三是皈依宗教,相信只有神和“上帝”才能解决科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持第一种态度的科学家有很多,最典型的是德国数学家明可夫斯基(1864-1909年)。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一些科学家感到了在原有的牛顿原理和拉瓦锡原理等基础上建立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经典大厦开始动摇了,也动摇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但明可夫斯基则以欣喜的心情欢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在1908年患重病时说,“在相对论蓬勃发展时期,我就要死去,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啊!”这也表明他对新的科学理论的接受、容纳和支持。

但是另一些科学家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于1906年的夏天一个人在森林里自杀,德国科学家德鲁德也是在1906年夏天自杀,荷兰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挚友P·埃伦菲斯特则在1933年自杀。曾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荷兰理论物理学家洛伦兹的话对此做了一个侧面的解释:“在今天,许多人提出同昨天他说过的话完全相反的主张。在这样的时期,真理已经没有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很悔恨我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前五年就死去。”

爱因斯坦在悼念埃伦菲斯特时更做出了明确的解释。他说,“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指埃伦菲斯特的精神冲突)恶化了,那是由于理论物理学新近经历了奇特的暴风雨般的发展。一个人要学习并且讲述那些在他心里不能完全接受的东西,总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一个耿直成性的人,一个认为明确性就意味着一切的人,这更是一种双倍的困难。况且,年过半百的人要适应新思想总会碰到愈来愈大的困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在读了这几行文字之后能充分体会到那种悲剧。然而主要地正是这一点,使他厌世自杀。”

最后一类科学家就是在新的理论面前和在自己的研究和所有人的研究都不能圆满解释某一问题时,便只有无可奈何或皈依宗教。达尔文在出版其进化论前曾因种种原因耐心地等待了20年,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感到他的学说在很多地方还不能对创世论给予彻底的否定,而且他的理论也有很多地方不够圆满,而凭他一个人以及后来好几代人的努力也不可能完全圆满地解释人和生物的进化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改变了人类思维和行为进程的理论——进化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按诺贝尔奖颁奖委员会的规则,奖金只给予一项发明、发现或改进,而对理论上的创新不作评选,除非这种理论是用事实验证过的。

达尔文在晚年曾深深地和无可奈何地叹道,对于人的智力来说,进化论是太深奥了,要完全圆满地解释进化论太难太难了。他说的一句无可奈何的话让我们所有人在今天以至将来我们的后代都会细细咀嚼:一条狗也可能推测到牛顿的心思。让每个人都希望和相信他所能希望和相信的一切吧。

上述模棱两可的话当然不足以证明爱因斯坦和达尔文是信教的,但牛顿却是在不能科学而圆满地解释其理论时,转而投向上帝的怀抱了。他不能解释行星的最初运动是如何产生时,于是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下提出,所有行星都是在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的。而谁都清楚,所谓第一推动力就是指“上帝”。牛顿的最后信教就是一个典型的从物理学(科学)解释不了的问题到哲学再到宗教寻找答案的过程。

所有这些必然让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当科学极大地发展了,当科学精神广泛地深入人心了,科学家的信教,同样公众的信教才会减少。因为科学的真实的原理和善与美的世界将会更多地占领人心,并“普度众生”,尽管科学并非万能。

(王端良摘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3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