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机管理”到“机会管理”——中共对台政策萌发新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1:00
从“危机管理”到“机会管理”
——中共对台政策萌发新思维?
[陈子帛] (2008-02-22)
美国知名的两岸问题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2月15日在华府的一场研讨会中说,为因应台湾总统大选的可能结果,中国大陆已有人提出思考对台湾问题以“机会管理”取代长期的“危机管理”。
所谓“机会管理”的前提是,国民党可能重新执政,因此过往近二十年对台湾问题的危机管理思维,似应把握两岸关系可能改善、可能恢复对话的机会,改为较开放务实的“机会管理”。但据说北京方面也担心,如果在国民党重新执政时给台湾太多国际空间,万一民进党又夺回执政权,这些空间恐怕又成为民进党操弄的筹码。据葛来仪转述,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立委选举当晚,甚至和国民党一样,告诉国台办的所有幕僚:“高兴一晚就好!”
机会管理已纳入决策思维
我们暂时无法确定葛来仪传递的信息的准确程度。人们注意到,“机会管理”及“危机管理”已经相继被引进中共对台决策过程,相对于一向以对敌斗争、统独对抗或者国共合作等传统思维而言,确实是一种进步。
机会管理和危机管理均属战略管理范畴。战略管理是企业分析竞争环境以发现威胁和机会,分析自身资源和能力以明确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人认为“战略”的定义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应包括,计划(Plan):行动的明确预定方向,处理局势的指导方针;计谋(Ploy):战胜对手的手段;模式(Pattern):无意中出现、随时间而形成的行动模式;定位(Position):企业与竞争环境联系的方式;观念(Perspective):高层管理者看待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方式,等等。
所谓“机会管理”、“危机管理”,不仅涵盖前述的四个指导方针,也包括战略分析过程的四个要素,即SWOT分析,即优势(Strengths)、弱点(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分析。
政治发展过程是错综复杂的,充满不确定因素,和管理学的定义或有相似性,可以彼此借鉴,产生脑力激荡。即使直接套用到两岸关系以及中共对台决策过程,都可以获得诸多难得的启示。
首先,可以印证,从李登辉主政的1988年之后,及至陈水扁主政的2000年以来,北京在面对和处理两岸关系以及制定对台政策过程中,除了原有的决策指导原则之外,“危机处理”所占有的比例甚重。危机管理一般被视为动态的会话过程,包括危机信息的侦测、危机的准备及预防、损害的控制及处理、复原工作的进行、不断的学习及修正等五大步骤、三大阶段。努纳梅克(Jay Nunamaker)提出危机发展的三阶段,即危机爆发前、危机发生期间及危机解决后三个阶段为探讨指标,然后依此来规划各阶段所需的管理活动。在台湾问题上,从蒋经国突然病逝一直到民进党执政,都没有例外。
即使只按照一般的危机管理指标来看,过往台海互动的危机管理过程,应该总结归纳之处甚多。其中,有两点是必须提及,这就是长期以来涉台工作所缺乏的危机预警系统,以及常态运作的战略危机管理小组。
应付危机还显被动
从公开报道的资料中,人们似乎可以发现,大陆有关方面处理危机的过程多半都是随机性的,按照主要决策者规定的原则对不同个案做出相应措施。这就出现明显的被动状态,后发制人的多,先发制人的少;克制而顾全大局多,而主动出击有效遏止少。人们知悉的中共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尽管成员构成均属涉台部门的最高层人士,但他们来自不同部门,有各自的部门利益考量。这就造成中央对台办无法发挥危机预警功能,难以和一般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小组等量齐观。
“危机管理”概念被频繁引进对台工作体系,应是2000年之后的事了,但确实是一种进步。近年来在应对陈水扁的主动寻衅时,北京的危机处理能力已有长足的进步,但用更高的标准和尺度来要求显然也有诸多不足。如果对政治对手制造的危机频繁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或者总是出现判断失误,则说明决策系统、决策过程以及危机管理系统存在问题,所以有必要反省和检讨。否则,类似的失误还会发生,所产生的损害也难以修复。如何化危为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是无法回避的命题。若重复一样的错误,那显然表明决策和运作系统肯定存在缺失。
“机会管理”是务实层面的概念。按照市场营销学的定义,指的是创建一个从一开始就对销售专案进行跟踪的框架,随着进展情况提供以目标为导向的分析基础和销售进展的优化方案。
笔者之所以关注北京对台系统有人提出引进“机会管理”来面对今年5月之后的两岸关系,是因为国民党可能重新执政,马英九可能当选,两岸关系可能获得改善,甚至有所前进和发展,不排除有主观预期的突破,这是充满良好意愿的期待。
重点在于外交领域
的确,按照目前的趋势,如果不发生突发事件和重大意外,台湾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的基本条件和氛围大致形成。但在未产生最后结果之前,任何可能性都存在,所以预做准备是必须的,需有所提醒的包括:
台湾的政治发展已经进入了政党轮替的阶段,这个基本框架已大致确定。“机会管理”不是对特定政治对象的政策优惠,应该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布局,不可只追求短期功利。若是,则任何“机会管理”都会失去其意义。
从葛来仪有关信息来做进一步解读,北京考虑“机会管理”的着重点可能在于外交领域,或许这可以和马英九的“活路外交”进行某种程度的接轨。在无法彻底解决两岸关系定位之前,任何涉及外交层面的“机会管理”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就是说,没有人能确保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可以持续,事实上也不可能。对台湾政治发展新的情势视而不见,或者有认识的偏见,这样的“机会管理”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两岸关系是政治问题,不仅受到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大国关系的牵制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两岸各自内部政治发展情势的制约和影响。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机会管理”过程,也不能因为“机会管理”而放弃“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必须是常态。
中共对台工作是否因此萌发或者酝酿新的思维,我们无法确认。但既然早就有了“危机管理”意识,也有了初步的“危机管理”实践,而今也乐意考虑引进“机会管理”的理念,这是新的开始。它意味着,北京的对台决策体系有意识地有尽快跳脱惯思维,这是值得肯定的。对此,我们给予期待。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