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亲季羡林是最可爱的亲人回忆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7:56:33

我和父亲季羡林是最可爱的亲人回忆录

作者:雷奇

季羡林老先生以近百的仙寿逝世后,儿子季承的回忆录也很快上了书架。

初中时开始读季羡林,一直到他前不久逝世,才知道他有一个儿子叫季承,季承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高级工程师,和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一起合作长达三十年。

 

如我看到的一样,许多杰出人物在特定的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他们总有一个软肋,比如爱情、婚姻、家庭或者健康、心理等等不一而足。季承的书中,写他的父亲如何远离故土,如何地不问家人,这一些虽然有历史经由,也少不了季羡林先生本人的性格原因,看到这样的季羡林,有时甚至有点绝情绝义,丝毫不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印象,也丝毫不会让我认为季承是个死后靠说父亲坏话而博得众人眼球的逆子。

 

事实上,媒体和大众就有这样评价季承先生的,季承先生也年逾古稀,知道事实的份量,也知道现实的残忍,他有勇气写出这本书并让它公之于众,就一定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去应对诸如此类的批评甚至恶语相向。我所理解的天才永远是有缺陷的,在某方面的成功需要另一方面付出代价,这种人体生理器官的“代偿”现象同样适用于人生过程。

 

然而,有许多人说,你季承为什么就不看看季老为中国、世界乃至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呢?

为什么不看在这样的份上原谅或者多说说你父亲可爱的地方呢?

 

季承先生写季老的传记,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其实也带着季承生母的眼光,其中包含着感情,我相信,许多儿子愿意父亲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带着他逛公园,可以带着他去买玩具,而并不希望父亲是一个世界名人,这是儿子的眼光。每一个男性都是某人的儿子,这种眼光,这种感情也是理所当然的,有时偏私得狭隘,但这就是事实。季承先生的回忆录乃是真实的回忆录,不粉饰,不矫情,将家庭的痛苦与季羡林先生的辉煌对比,让读者们知道一个更真实的家庭,一个更真实的中国大学者。

 

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季老仙逝之后写出这些家庭内幕呢?

作为一位中国大学者,季羡林先生是受人尊敬的,也是令人感兴趣的。其实包括年轻人、中年人,还有与季老同辈的老人们。对一个人感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更多关于他的事情,这与娱乐界的追星并无二致。季承回忆了许多事实,更多的以一个儿子的眼光去看待季羡林,这是值得大家阅读的。

 

可能是受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许多读者觉得这样的季羡林不可接受,认为儿子在亵渎自己的父亲,想想中国史书上许多关于皇帝出生,天降异象,伟人逝世,地动山摇的传记,我就觉得十分可笑。这是一群刀笔之吏的牵强附会罢了,伟人亦是人,有许多两脚无毛动物的劣根,他们在某一方面成功,就会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很不好,这不是很正常的逻辑吗?为什么一定要你的偶像,你的精神领袖十全十美呢?

 

季老生前是一个低调谦和的大儒,为人处事颇得大家好评。他请辞“国学大师”称号的故事被奉为美谈,也十分符合季老的性格。季老有一篇纪念生母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也十分坦诚地告诉读者“自己对母亲是有愧的”,可见季老自己也承认在家庭方面所耕耘的不足。

 

我爱的季羡林先生博学、勤奋、儒雅、平易近人,然而我并不会认为他什么都完美,我同样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这种角色的评判一定得让他的相对词来评价才有份量,其他人的言语皆属聒噪,这一次,季承说话了,季羡林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

 

然而这并不影响季承爱他的父亲,怨恨正是更深沉的爱,只因这种爱得不到回馈罢了。季承写的父亲,更真实,更可爱。因为季羡林的弱点,也更加理解为什么季羡林先生有更不为人知的孤独和悲哀了。

 

晚年的季羡林最末的时光在医院中度过,季承作为儿子,终于跨出了勇敢的一步,最后父子团圆,然而并不表示父子之间的感情就从来不存在伤痕,恰恰是因为当初的积怨,晚年的季老与季承则更加珍惜这迟来的亲情。

 

季承先生写出这样的父亲,是最可爱的父亲,季老背负了历史、政治与现实的无奈,也一定会因为亲情的缺失而变得更加寂寞。只不过季老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寂寞化为追求事业的动力,一本本巨著随之诞生,字里行间,或者文字的背后,寄托的是季老的希望和悲哀,如今的季承,便是将这种希望和悲哀告诉读者。

 

这样的季羡林与季承,是可爱的,是真实的。

季羡林先生,我永远爱戴您。

季承老先生,我也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