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外蒙古的北洋名将徐树铮为何未得善终?(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16:27:39
收复外蒙古的北洋名将徐树铮为何未得善终? 2010年10月22日 15:13 老照片 【 】 【打印共有评论16

图4 1925年8月,徐树铮(左二)率考察团抵比利时布鲁塞尔机场时留影,左一为徐道邻。

1924年正月22日,徐树铮的三女儿徐美出生。仅过了三天,长孙徐福申出生,四十五岁的徐树铮当上了爷爷。大书法家张伯英前往道喜,并写了这样一首贺诗:

忆从髫丱共师门,公最年少今抱孙。

试听啼声知俊物,由来醴水有灵源。

传经笃守诗兼礼,应运适符贞起元。

喜尔祖庭同诞玉,海云日伫化鹏鲲。

这首诗不算好,但情感由衷,开头两句写出早年同窗深谊。但张伯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此后仅过了不到两年时间,他又会给徐树铮写起了挽联。

张伯英挽徐树铮的全联可能是看不到了,因为他的儿媳张刘永淑也只能记得其中的一句是:孔文举早慧非祥。汉末孔融,自幼聪明,五十多岁时被曹操杀害。张伯英有这样的类比,一定是在痛楚之余,想起了这位小自己九岁,却又是引荐自己步入仕途的小同窗幼时异于常人的表现。

关于徐树铮所谓神童一类的传说颇多,他天赋极高,但更是苦读的结果。他自己说:“父设帐郡城(在徐州开教馆),伏腊归省,闲以树铮往来。尝于风雪中,攀附驴背,口授诗歌,亦戏令效其句。居馆辄携之附读,留于家,则杂取书史骚雅,折角授先妣分日督课。” (《先考妣事略》)徐树铮青少年时期只跟着自己的父亲徐忠清学习,此外再也没有拜过别的老师。

徐忠清的教育方法若放在今天,似乎有加以研究总结的必要,他以一己之力,生徒满徐州八县,历年来多达千人。“徐氏门下,逢考必会高中” ,这形同于今天的招生广告,当时却在徐州一带的读书人中间众口相传。徐忠清的学生中,张伯英不用说了,我们来看看他这位得其亲传的小儿子的功底。

徐树铮年少聪颖,精书法,擅诗词古文,从政后仍手不释卷,对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以为经国大计、治事律身之道都可在书中找到。他自视甚高,除了尊敬段祺瑞,北洋军人同僚中,很少有人能放在眼里。公余所交往者,唯光绪朝状元张謇、小说家林琴南、《新元史》作者柯绍、桐城派末代大师马通伯,清国史馆总纂王晋卿等人,均为饱学宿儒,一时俊彦。和这些人论交,要有真才实学,靠陆军部次长、国务院秘书长的头衔是不行的。那么,徐树铮够资格吗?

王晋卿说徐树铮:“其论文导源班、马,而以唐宋八家为正宗,以近代方、姚为入门之的。诗嗜少陵,词嗜白石、梦窗。”

徐树铮留下来的诗大约二百首,词六十首。下面是他去收复外蒙时,在库仑写下的一首《念奴娇笳》:

砉然长啸,带边气,孤奏荒茫无拍。

坐起徘徊,声过处,愁数南冠晨夕。

夜月吹寒,疏风破晓,断梦休重觅。

雄鸡遥动,此时天下将白。

遥想中夜哀歌,唾壶敲缺,剩怨填胸臆。

空外流音,才睡浓,胡遽呜呜惊逼。

商妇琵琶,阳陶篥,万感真横集。

戈推枕,问君今日何日?

徐树铮还酷爱昆曲,水平达到了专业程度。他能自辑曲谱,能上台演出,并曾与徐凌云、项馨吾、俞振飞等名角同台。他擅长花脸和贴旦两种角色的曲目,尤其爱唱关公戏《单刀会》,一张口便声如洪钟。张謇曾赠诗云:“将军高唱‘大江东’,势与梅郎角两雄。”1925年5月,他以专使身份访英,应邀在英国皇家学院演讲,题目竟然是《中国古今音乐沿革》,这让古典的英国绅士淑女对中国军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