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给人住的”是正解,更是期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03:04

 

人民日报从昨天起推出“深入看楼市”栏目,深入分析理性看待上述问题,推进房地产市场长期性、根本性制度建设。记者文章题目是:《房子是给人住的》,记者文章提出了:“高房价是‘不可承受之重’,调控体现住房消费品特性”。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指出:“在当前的中国,更需要住房体现消费品特性,主要用于居住。”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此前一段时期房地产的投资品特性过于浓厚,使得房地产市场充满投机气氛,导致房价在短期内过快上涨。

这个提法相当精辟,也是第一次在人民日报看到这种见解,实属难能可贵。由于每一次调控由于没有把“体现住房消费品特性”放在第一位,因此必然调控一次,房价又上涨一次。也可以说现在是把调控转移到“房子是给人住的”的轨道上,这确实是一个很重大的转变。

从国六条、双房限到一轮一轮调控政策;从汪光焘到姜伟新履新建设部不断触发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如果说过去的调控并不奏效,原因就是调控基本没能够体现住房消费品特性。用人民日报编者的话说:“政策被市场消化的节奏越来越快,使人们对调控的效果普遍感到心里没底。”

人民日报记者说:“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近年来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绝大多数人讲,住房是消费品,如果有投资属性的话,那是在高端住房,属于少数有钱人的一种需求,而城市发展中忽视中低收入家庭的需要,那么必定是投资属性超过消费的属性。这是中国住房调控往往不能奏效的结症所在。

这篇记者文章引用姜伟新话说:“快速城镇化阶段,大量居民需要改善住房条件,以及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住房制度发展,不能走高房价、高泡沫、高耗能、大户型的道路,应该以满足居民自住为主要目标。”

“高房价、高泡沫、高耗能、大户型”不是消费需求的指标,这是本末倒置了的方向。

笔者注意到今年年初北京提出的政策是:“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政策,应当说这个政策基本就属于“房子是给人住的”的思维,但一年来北京的调控也并不是非常显著,主要还是中低端的供应明显不足。

而重庆的政策则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这与北京的政策不同,把市场移到中端,文字上有了很大的差异。但是根本问题是对高端约束究竟是不是收得很紧,中端的市场是不能够让普通家庭接受而成为一种消费。

因此比较这两个政策的时候,并不在于话怎么说,而在于最终房子建好了是不是让老百姓住的。因此,住房问题不能回归“房子是给人住的”的属性,那么“炒房子”就不可能自动停止。

不得不说的话题是关于“空置率”的口水仗,回顾这个争论,并不在6540万套空置房是否准确,而在于确实很大数量的空置房,建了房子不是给人住的,空置了许多就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

为“空置率”辩解就是为地产业不健康的误区在辩解,这种辩解是无知?还是故意所能?

如果说“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近年来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问题要害就是没有体现现“房子是给人住的”的基本属性。如果房子建了不是给人住的,房价不可承受之重将是必然。

笔者观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政府应该有怎样的着力点,怎样为绝大多数低收入,中低收入解决住房或者改善居住条件。如果想依靠市场的力量,势必会把目光集中在房价的走势,一切的投机就从这里产生,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博弈,反反复复。而低收入,中低收入也只能望房兴叹。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不是那样容易,“十一五”期间的教训深刻说明要做好这件事并不是很简单,首先是对这种属性的认识必须很明确,做起来既要讲究实际效果,更需要在政策上的扶持,并要大幅度增加政府的投入。从土地供应,规划,到整个建设把精力集中到低收入、中低收入的家庭需求上来,廉租住也好,经济适用房,或者最近创造的“公私合壁”的形式,棚户区改造都和整个市场的价格脱钩。政府视线从市场价格走向转移到为低收入,中低收入解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等实际工作中来,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也件件落实了,问题就会必然会得到解决。

“房子是给人住的”提法肯定受到公众支持,这个的路子究竟能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不仅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也需要取决于地方政府政策实施的跟上,让地方政府要放弃土地财政的利益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不能当机立断,一个房价问题很可能给中国经济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因此,“房子是给人住的”是正解,更是期盼。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二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