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表达的曲线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06:14

  古人作诗,在手法上往往取曲线而不取直线。他们喜欢曲线型的表达,极尽曲折之能事,不喜平铺直叙。
  《杜诗详注》(卷十一)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3l页)《客夜》诗前四旬曰:“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亮枕远江声”。洪仲注曰:“高枕对入帘,谓江声高于枕上……”指出是诗曲折地写出了诗人一夜都在听江声,暗示诗人因愁绪而一夜无眠。
  再如《杜诗详注》卷十四中《喜雨》首句:“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它不直接从天上的乌云着笔,而从江中出之。因为天上出现乌云,江水才能映照,也就是说有雨将至。如此曲折迂回的表达方式,正反映了诗人曲线型的审美倾向,选择了曲线型的表达方式。
  流传得更广,历来为人所称颂的杜甫《旅夜书怀》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下半句尤显其妙,不像上一句“星垂平野阔”那样,写星星,直接从天上的星星写起。从“涌”字可看出,杜甫写月,是从水中之月影写起,水波涌动,故而水中月影也跟着涌动。他原本写天上之月,可诗人却指向水中月影。其实写水中月影,正是为了写天上之月。
  曲线之长,能增加读者的审美时间,并相应地增加审美深度。曲线之曲更适合人类情感的波浪状。人的情感往往起伏不定,高低不平,绵延不绝,正与曲线的形貌相应。曲线型的艺术表达所产生的朦胧艺术效果和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能提高读者的审美兴趣(正因其朦胧多义,所以才更吸引人去探索和解读)。
  曲线型的表达和审美其实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诗句中,而且表现在诗歌总体的结构中。《诗经·秦风·蒹葭》,诗中三节,迂回婉转,极尽追慕的艰难和曲折,令人一唱三叹,回味无穷。事实上,曲线型的表达和审美,在中国古代的诗论里和外国诗论中都有涉及,如唐朝司空图《诗品》中就有一则名为“委曲”的诗论,说的就是曲线型的表达和审美,诚如注解所说:“文如山水,未有直遂而能佳者”。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诗学中就有这样的要求:“‘艺术的’创造,目的就是为了使感受在其身上延长,以尽可能地达到高度的力量和长度”;而且还说:“诗就是受阻的、扭曲的言语”(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9页)。总之,诗歌要抓住读者心灵,延长读者感受,就须“受阻”和“扭曲”,也就是要诉诸于曲线型表达方式。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