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表达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0:03:49
对古诗的赏析,《考试说明》的要求是覆盖所有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其实这些概念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很多时候又是互相包含的。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①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抒情有的直接(直抒胸臆),有的间接(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②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二)诗歌中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高考一般不单独出现这一类的题。)
例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三)诗歌中的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诗歌中的议论常常又和抒情联系在一起。(高考一般也不单独考诗歌议论句的赏析。)
例如: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最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四)诗歌中的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高考出题的重点。
1、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物,直接抒发情感。术语——“直抒胸臆”。
例如: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后两句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怀。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移情于物。
(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往往是通过描写景物,创设意象,营造气氛,形成意境,暗中含情。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景物描写,体现了诗人内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2)移情于物——常常借助于情景中的“物”来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描写,有什么用意?
答:这一句关联到上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此句“马不前”,说马也不肯向前走了,实际上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自己左迁远离家乡的沉痛和悲伤之情。
(3)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注) 赵彦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
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
答:以景做结(1分)寓情于景(1分),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
(4)托物言志——借托咏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情感。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是“寂莫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悲伤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弧微和清高。托“梅”这个物表达了纵使遭受重大打击也不改初衷的志向。
(5)用典抒情——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某种感情。
例如: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含义。
答:这一句用典故,以廉颇自比,一方面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表达自己饱受冷落的悲愤。
(6)借古讽今——借古代史事,讽喻当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例如: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⑧,一片降幡出石头④。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⑥萧萧芦获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长江南岸。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扬棹鼓帆,顺流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④石头: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⑥故垒:指西塞山要塞。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虚写晋将王浚伐吴,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往事”,实指东吴和六朝破亡。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据局面,摇摇欲坠的情景的哀伤。诗人警醒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思振作,将蹈东吴和六朝覆辙。
3、赏析抒情手法高考题样式
(1)题样
例1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完成第一步)。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邕思念;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完成第二步)。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完成第三步)。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完成第四步)。
例2(2007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
(2)答题方法和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要点:
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
③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当然,有时不必这样繁琐,根据所问作答,有一步两步就可以了。以上例2就是。
(3)演练实践
题1(2008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首联写法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题2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写景之中抒发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题3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如何抒写羁旅相思之情的?
答:词作上片写景,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题4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结合整首作品,谈谈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妙处。
答:写景集中在上阕:风光好总起,生机勃勃表现得颇为传神,为下阕抒情铺垫,设定情景蓄势。
题5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自然界中的蝉的特征,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的思想情感。
题6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四)诗歌中的描写——在作品中描写景物、人物等。这一类的赏析考题也经常出现。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考题以侧面描写多见。)
例1(2008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题: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例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虚化出幻觉,却从侧面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2、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 闻 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传说元稹读了这首诗唏嘘不已,有一句特别让他感动,“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想一想,是哪一句?为什么?
答:是“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3、动静互衬——将动态之景衬托静态之景,将静态之景衬托动态之景,显得别有情味。
例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试赏析颔联写景的特色。
答: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例2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遥看瀑布挂前川”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答:“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将眼前之景静化成了一幅巨大美丽的风景画,突出喜爱之情。
4、虚实结合——描写的是眼前之景是实景,描写的是想像的景是虚景。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例1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如何虚实描写的?
答: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实结合。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2
江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虚实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答:上片属于实写,先写入梦前的思念,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不忘自己而“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5、白描勾勒——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白描的本质特征是写实,真实。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例如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6、赏析描写手法高考题样式
例1(2008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水潺潺”“秋风瑟瑟”是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例2(20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7、答题方法(同上面抒情赏析法。)
8、演练实践
(1)
鹧鸪天        辛弃疾(宋)
陌上柔桑破嫩芽,冬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词怎么描写景物的,又表现了思想情感?
答:词细腻地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景物,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下片粗线条勾勒山峰道路,诗人悠闲地走在小路上,远远地看到酒家随风轻扬的酒旗。面对大好春景,此人不禁感慨:城中的桃树李树生活的优越,但是远不如开满乡村溪头的荠菜花那样充满春天的生机。
(2)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侧面描写,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客为主)
(3)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答: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落花、月出、鸟鸣把山的幽静更突现出来。
(4)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沽,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虽然写了很多,但仍疑惑和担心言犹未尽、意有未达,“又开封”验证,将浓浓亲情推向至极。
(6)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7)(2008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①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②“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答: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8)(2008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五)诗歌中的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高考常考的有“比喻”“对比”“比拟”“夸张”“双关”等。
1、赏析修辞手法高考题样式
例1(2008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
答: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例2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①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梅。从两个方面写。一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二写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②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例3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有人说“道是无晴却有晴”最是奇特,你是否此说?试加说明。
答:这一句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此时天气恰好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此句明着好像说天气,但暗写男女双方传达爱情。用语奇特而趣味横生。
2、答题方法(基本同赏析抒情手法的步骤和方法。)
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④产生出怎样的表达效果。
回顾例3,熟悉答题步骤:这一句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完成第一步)。“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完成第二步)。此时天气恰好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此句明着好像说天气,但暗写男女双方传达爱情(完成第三步)。用语奇特而趣味横生(完成第四步)。
3、演练实践
(1)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注:元九:元稹,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贬通州。
①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创设了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
②诗中第四句写“逆风吹浪达船声”有何用意?
答:明写江中狂风大浪,暗指险恶的政治风浪。
(2)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①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②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答:“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3)
听夜筝有感        白居易
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忍闻。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 明一任 君。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白发新生”与“头成雪”两个年龄时期听筝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初遭打击,新生白发,难以承受,因而不愿再听;饱经忧患,霜雪满头,饱尝了太多的痛苦,所以能够对忧怨的筝声无动于衷,听之任之。此诗写得辞浅意深,在看似旷达超脱的诗句中含蕴着的,是极为悲凉沉痛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暮年久经悲痛不觉悲的悲凉麻木之情。
(4)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5)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都描写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
答: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第一首宫外宫内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两相对比,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6)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诗写春雪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
二、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表现手法:赋比兴  象征  衬托与烘托、渲染与点染  卒章显志  重章复唱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
(二)传统手法赋比兴和象征
1、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用意是什么?
答:这段文字在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手法上用了赋的形式,写众人观看秦罗敷场面,铺陈其事,用意是突出秦罗敷的美貌。
2、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和对比。
这个手法在前面修辞手法里已经涉及。
3、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象征——借助于外物的情景意象,附托着诗人的某种思想情感的手法。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托物言志。
例: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怎样的意旨?
答: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又是双关手法。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三)赏析传统手法赋比兴和象征高考考题样式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2007北京卷)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袺页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u  yi):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1uo):成把地握取。⑥袺(jie):手持衣角盛物。⑦袺页(xie):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 。(1分)
答:赋。
(四)演练实践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说说这两段文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的手法。引领下文,烘托气氛。奠定全文伤感缠绵的基调。
第二段,“赋”的手法。突出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和多才多艺。
(2)
风雨    《诗经》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试分析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
答:《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五)衬托与烘托、渲染与点染
这四种手法有相通之处:衬托与烘托有联系也有区别,烘托的常常是气氛或者人物心理;衬托的常常是人物或者情感;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有: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高考考反衬的比较多。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渲染,就是以特有的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某种气氛;点染,“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有先点后染的,也有先染后点的。
1、以乐景写乐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景和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景和情的关系是以乐景写乐情。描写的是春意盎然的景象,抒发的是喜悦的感情。
2、以哀景写哀情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分析这首词上下片景和情的关系。
答: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哀伤的心理,下片曲折抒发的悲愤之情与上片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
3、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分析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
答:以乐景写哀情。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的描写是为了“何日是归年”的情感表达。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4、以哀景写乐情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分析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
答: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5、点染
例: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这首词是如何使用点染手法的?
答:头三句刻画场景,描绘女主人公的动作与神态,第四句再以斜晖、江水加一层渲染,最后才点出“肠断”二字,浓化了全词要表现的思念之情。
6、赏析衬托与烘托,渲染与点染高考题样式
例1(20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元]魏 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例2(2008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以衰景衬哀情。
例3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采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衬托。更突出漂泊的悲伤。
6、答题方法(基本同赏析抒情手法的步骤和方法。)
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④产生出怎样的表达效果。
以上仍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拘泥。
7、演练实践
(1)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①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押的韵是?
答:七言绝句(或绝句)。ā。
②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③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①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3)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清人吴乔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试据此对“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作评析。
答:“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忆昔游转到今春的边愁。鸟语花香本应给人以欢乐,然而诗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发远去边疆的哀愁。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且句中“花鸟”更反衬出边愁。
(4)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①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②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5)(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①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②“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的氛围。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抒发的是孤单、寂寞的心情。
(6)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歌写山林的寂静,用了什么抒发?
答:衬托的手法。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7)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这首诗是怎样使用渲染手法的?有怎样的效果?
答: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8)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诗在抒发自己乡思情上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答:本诗前两句,直抒胸臆地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突出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六)卒章显志与重章复唱
1、什么是卒章显志?什么是重章复唱?
卒章显志是结构上的特点,就是在诗歌的末句点明思想或者情感。重章复唱也是结构上的特点,就是一篇诗歌的几首,只是换了几个字,《诗经》中这种结构多见。(高考题这一类的不多见。)
例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卒章显志的结构。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七)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一种表现手法的技巧。为了突出后者,诗人故意在前面先在情感的反向上着笔,用这种方法,让情感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在刻画少妇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八)演练实践
(1)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是卒章显志的结构,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实现理想的向往。
(2)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出现了怎样的落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3)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抒发的情感是:对贾生不幸遭遇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以及对统治者轻慢人才的愤懑。手法是欲抑先扬。先赞扬统治者的求贤,后否定他们的对待人才的做法,充满嘲讽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