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解法例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56:55
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解法例谈   #TRS_AUTOADD_1276418480035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418480035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418480035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418480035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76418480035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DIV.MyFav_1276418481191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418481191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418481191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76418481191 P.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418481191 LI.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418481191 DIV.MsoHeader{BORDER-RIGHT: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FONT-SIZE: 9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LAYOUT-GRID-MODE: char;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center}DIV.MyFav_1276418481191 P.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418481191 LI.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418481191 DIV.MsoFooter{FONT-SIZE: 9pt; MARGIN: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DIV.MyFav_1276418481191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纵观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可以看到:材料分析题是每个省市必出题型之一。那么,为什么出题者对这类题型如此“情有独钟”呢?其原因在于:第一,材料解析题可以有效地考查《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是否“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在这些能力考查方面材料解析题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那么,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下面举例谈谈解答方法。

 

例一:(2009年河北省中考试题节选)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分析下面两则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 当巴黎和会的消息终于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大为震惊。我们立刻醒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我们对政府无计可施……眼看着国民及可怜的无知群众,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起来斗争!

                            ──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学生的文章

 

(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4分)

 

解题步骤是:

 

1.仔细阅读问题和材料:①“仔细”有两个要求,即弄清材料的主题和叙述的层次结构,比如本题材料一的主题就是巴黎和会的消息对北京大学学生的影响或北京大学学生对时局的认识,其叙述层次分为两个:一是学生对中外各届人士的认识,二是对自己的应有行为的认识,后者是对前者产生绝望后的抗争;②先阅读问题再阅读材料的目的是──带着问题看材料,增强阅读的方向性。通过阅读问题明确要回答的是“学生对局势的认识”。

 

2.阅读问题要审清解题提示。在本题中“据材料一,找出”就是重要解题提示,它告诉我们,答案出自材料一,只要认真“找”就能做好;那么找多少呢,题中的“哪些”和后面的“4分”给了我们提示,应在两点以上不超过四点。

 

3.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点。什么是“有效信息点”呢?就是与问题密切相关的句子、词语、角度、注解、时间等内容。上面材料中的“我们警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政府无计可施”、“可怜的无知群众”“必须起来斗争”都是有效信息点,要一网打尽。

 

4.把找到的信息点转化为符合所问的答案。找到了有效信息点并不意味着可以答在试卷上了(当然也会有照抄材料中某些内容的情况,后面例题我们会遇到),因为这些信息点可能不太与问题吻合──有的过于具体,缺乏概括性;有的不够准确;有的词语顺序不合题意等等情况,因此需要再“加工”。如何“加工”呢?就是在原来有效信息点的基础上添加、转换或删减一部分文字,或者颠倒一下文字的顺序,使答案叙述的完整、准确、顺畅、合乎题意。

 

上题答案的第一点“认识到外国列强自私、崇尚军国主义,是大骗子(或认识到外国列强的本质)”在原来有效信息点的基础上添加了“认识到”三字,去掉了“而且全都”四字,其中“认识到”承接问题十分顺畅(下同),“而且全都”四字是原文的承接和修饰成分,为了简练去掉。答案第二点“对北洋政府失望(或认识到北洋政府腐朽无能、卖国的本质)”只取了原信息点中的“政府” 角度,将“无计可施”转换为“腐朽无能”;答案第三点将“可怜的无知群众”转换为“认识到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不够”;第四点除了添加“认识到”外没有加工。

 

以上就是解答这类题的基本过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问题材料看仔细,审清提示是前提,关键要属找信息,加工完善莫大意。

 

附原答案:(1)认识到外国列强自私、崇尚军国主义,是大骗子(或认识到外国列强的本质);对北洋政府失望(或认识到北洋政府腐朽无能、卖国的本质);认识到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不够;认识到必须起来斗争等。

 

例二:(2009年河北省中考试题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二 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l936年秋分别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2分)

 

解题分析:材料的主题是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问题要求解答两个集团在经济上组合的共同原因;解题提示是“据材料二,概括”要求学生能由具体原因上升为一般共同原因,能力要求较高;有效信息点是“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徳、日、意”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要将这两个具体原因转换为一般的共同原因就需要站的更高,思维由具体跳到抽象,最终概括出来──共同的利益。

 

附原答案:(2)共同的利益。

 

自主练习

 

练习一

 

(2009年·重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

 

材料二 

 

重庆谈判的老照片

  内战时期全国经济状况图表(设战前工农业产量为100%)

 

材料三  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海峡论坛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5月1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怎样才能“挽救祖国的危亡”?(1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表,说明内战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1分)

 

(3)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练习二

 

(2009年·重庆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的技术成果;就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磁、热、光相关的技术领域。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地直接感受着它所带来的恩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历史》

 

材料二  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科学,现代工业国家就一点也不能存在……一个国家若不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来推进科学,并推广科学的运用,它就不能长久继续存在。

──英国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其深度与广度而言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科学的作用。(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1分)

 

 

练习三

 

(2009年·江西)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聚焦动荡年代  解读治国智慧】

 

材料一  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材料一、二均选自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请回答:

 

(1)据材料,说说列宁与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练习一

 

(1)民族内部团结一致,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分)

 

思路点拨:材料一的有效信息点较多,包括“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合作”三处,答案采用的是第二个信息点,笔者认为另外两个信息点也是可以利用的。

 

(2)全国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分)

 

思路点拨:图表中的“全国工业产量”和“全国农业产量”以及图表下面文字“全国经济”和“工农业产量”均是有效信息点,可以加工成陈述的主语,而影响的具体内容则隐含在100%到50%和100%到40%的数字变化之中,需要表述出来。

 

(3)国共双方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打内战,会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等。(1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可同等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分)。

 

思路点拨:既然提示了“综上所述”,我们就要认真的体会一下上述内容,其中包括材料,也包括问题和答案,首先应综合考虑材料,材料一和三应该都属于合作而推动发展的一类,材料二则明显属于内战造成损害的一类,因此答案从两个方面说是有道理的。

 

练习二

 

(1)深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的技术成果;广度: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磁、热、光相关的技术领域(2分);

 

(2)科学在铸造世界的未来上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国家要长久存在就必须推进科学、推广科学的运用。(2分)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等。(1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答案可同等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分。)

 

 

练习三

 

(1)面临危机;(或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意思相近即可,2分)

 

思路点拨:本题要求说出列宁与罗斯福境况的相同点,那么首先要分别找到两者的境况,再进行概括归纳。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点包括“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叛乱”、“不要布尔什维克”三个,通过归类可以总结出列宁面临的境况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点是“大萧条”,结合时间“1932年”可以得出罗斯福面临的境况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便概括得出两者的相同境况就是“面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