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孤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1:15

                                     人类的孤独

  一个长夜,一间空洞的大屋子,一盏孤灯……还有一个我。
         那种曾经多次体验过的感觉笼罩着我。一颗心就像刚刚被“格”过的硬盘,空空如也。
         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平日里和丈夫两个;暑季,读初中的孩子放假回家,几乎24小时长在电脑上。即便偶尔出门,也是父子两个在一起说说“男人的话”,把她撂在一旁。没有什麽沟通的话题和机会,全天候洗衣做饭搞卫生、买菜,使得我这位朋友很是郁闷,说她就是一个“仆人”、“保姆”,或者叫“老妈子”。她向我倾诉,说,感到“很孤独。”
       《说文》载:无父为“孤”;“犬相得而斗”为“独”。到了《现代汉语辞典》中,“独”,演变成了“一个”、“老来无子”;“孤”的意思多了一层“孤单”,也是一个。总而言之,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感受。不论年长年少,也不分男女;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世之深入,这种心理体验会愈加深刻,直到有切肤之痛。
        年少时读托尔斯泰,对他几近90高龄还离家出走很是不解,推想他一定是个疯子;而今,似乎懂了一点儿他:无人可以对话,到了要发疯的程度,只有出走。
       读过弗洛伊德的人都知道,这位大师绝对地把人的所有创造行为包括文学、艺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都归结为“性”的原动力使然。不错,翻开《诗经》第一页就写着“关关雎鸠,在河之州。”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学者的思想及著作,曾经给学术界带来地震般的效应。但我想,任何事物若将它绝对化了,就未免有失偏颇。至少,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真正的动力源自他们内心的孤独。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孤独的。人们为了逃避或者说与孤独抗争,便以种族、部落为单位,组成群体,就像围拢在一起烤火取暖的情形一样。历史或现今,那么多的社交圈子,那么多的沙龙,五花八门的交际、聚会,众多的庆典…….人们似乎更喜欢凑热闹,谁也不愿一个人呆着。人们都希望彼此被对方看重,被社会所承认、接纳,得到对方的尊重和礼遇、理解与支持。然而,当所有的繁华逝去,那背后的那片孤寂露出头来时,就像面对散场后剧院里那一排排空空如也的座位,在荧荧的微光的照明中,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会感到落寞一样,那是一种难以排遣的人类心灵的孤独。而正是这孤独,推动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倾诉的渠道和对象。于是,便有文字、小说、散文、诗歌、音乐、戏剧、绘画、舞蹈、雕塑、建筑……于是有了人类的文化及文明。
    但是,并非所有内心孤寂的人都是艺术家或文学家。我宁愿相信天才。能够将文字或其它的什麽东西铺展成艺术的人就是天才。
    这麽说,似乎很不弗洛伊德。但事实上,就是如此。细想,当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孤独时,会去找另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于是便有了情和爱;当一个孩子孤独时会去找同胞或者老人,于是有了亲情。而当一些个天才人物感到孤独时,文字、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甚至雕塑、收藏……就会成为他们宣泄或者说自慰的一种渠道。因此,成就了人类今天文化的灿烂,也让我们记住了一大批大师的名字。
    孤独不止产生文学艺术,还推动了人类的创造和探求。在地球上太孤独,便想上天。人类从嫦娥奔月开始,到发射航天器到宇宙太空,美国人还把地球上的人类形象及文明成果做成电子文件,让星际飞行器带上,期望外太空有高智慧生命来了解、认知人类。
    人类在陆地上太孤独,好奇心便投入浩瀚的海洋。在大洋深处找寻……
       帝王孤独,伟人孤独,越到老年,杀戮便愈加凶残。从纣王、始皇帝、二世赵高到汉武帝、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康熙乾隆,从希特勒到萨达姆……古今中外,概莫能免。他们不相信任何人。无法与人沟通时,孤独使他们要杀掉身边的所有人。包括斯大林,甚至是我们一直敬仰爱戴崇拜的领袖、党和军队、国家的缔造者毛泽东,也未能摆脱孤独的阴影,在晚年的“清洗”及“文革”中,戕害了不少功勋卓著的战友和同志。
    孤独造就天才也毁灭天才。有谁不为阮铃玉、周旋的香消玉殒而扼腕?人都有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当辉煌成为过去,孤独就如影随形,伴随着孤独者终了残生。拿破仑在奥茨特里茨时是何等的得意,而当他被囚小岛,在孤独中死去时,天才之星也随之陨落。想想刘少奇、贺龙、彭德怀等一批老革命家的最后时刻,又何尝不令人唏嘘不已。
    因为孤独,老托尔斯泰死在风雪黄昏的外乡小站;凡高自杀前就曾经割掉过自己的耳朵;普希金孤独到明知不敌还要与人决斗,往死亡的枪口上撞;歌德90岁高龄还热恋着19岁的妙龄少女,带着她同车远行。在去往温泉的路上,写下不朽的诗篇《去往玛丽温泉的哀歌》。歌德或许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宣泄内心情感、抚平孤独的管道——诗歌和美女。
    伟人会因其伟大而倍感孤独。十恶不赦的魔鬼也因其孤独的内心而愈加凶残,因而也更孤家寡人。有资料显示,希特勒青少年时期就有抑郁自闭的倾向,且傲慢疯狂偏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用和情妇婚礼的形式来抚平孤独的内心。
    因为孤独,才有了宗教。它可以召集和号令众多信徒,让他们去冥想、禅思。佛经中的西方极乐佛国,有僧众比丘尼成千上万众相聚,聆听佛祖开释不二法门。这样一个规模的道场,相信没人会孤独。相比之下,道教则差一些:一个人“恍兮惚兮”见“其中有像”。道家的修行不是向外,而是向内心寻求,以释其怀。
    孤独并非是静寂无声的。孤独也充满了火药味。日前,俄罗斯恢复了战略轰炸机的巡航。北约飞机起飞监视拦截。一个国家孤独到无以排遣时,便要做出一些举动,挑起一些事端,令世界惊骇。例如朝鲜、伊朗的核问题。又比如本拉登发动的“911”。这一点,更像是演艺界的明星大腕儿们的炒作。只不过两者后果不同,但效应一样:吸引眼球。
    要说孤独,这世界上就数残疾人最孤独了。他们有口说不出;有脚出不了门;有眼看不到;有耳却失聪。但他们也是对孤独最为有力的抵抗者。“春晚”的《千手观音》便是例证。如果不告诉你他们是一群残障少年,相信没人会看破。
    孤独和生死联在一起;孤独和悲喜为伍;孤独将创造与毁灭联在一起;孤独中的坚强向上与颓唐沉沦如手心手背。孤独有如人生的一柄双刃剑,经常会伤到自己,殃及他人。孤独是人类的“病毒”,会传播、扩散,并且不需借助任何东西。
    活人的世界充斥着排遣孤独的物事:酒肆饭店、歌厅桑拿、影院剧场,还嫌不够,又有电视、电话、电脑网络、短信彩铃、mp3视频QQ、麻将、扑克、老虎机、赌马斗鸡追公牛、极地探险、攀岩漂流跳伞、F!赛车、冲浪、帆船环球航行……不胜枚举。
    越富有的人越孤独:房子愈来愈大,车子越来越快,飞机游艇旅行探险。有美国富翁搭航天飞机上地球之外的太空。富人到处遭人妒忌,遭人算计,绝少朋友。钱又不能与你说说话。
    愈贫困的人也越孤独。你穷得“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街坊四邻都躲你走,怕你借钱。你举目无“亲”,岂能不孤独?
    越位高权重的人越孤独。身边围绕你的人,净捡好听的说,拍你马屁,真话一句没有,更甭说掏心窝子的心里话了。时不时还得小心脚底下的绊子,有人惦着你的乌纱呢。于是,许多高官包养情妇,金屋藏娇,借此摆脱孤独。
    出门在外的游子们孤独。在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人,甚至是难以适应的气候和饮食,再遇到不顺,一个人住在一间租来的、临时的“家”里,面对四壁,难免欲哭无泪。这时节,又岂是一个“孤独”所能了得?
     “才、情、缘,天定,浮生‘惑’若英。”未来有那麽多的未知,给人以难以抗拒的诱惑。孤独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真正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活着的人们享受孤独,逝去的人们会倍加孤独。生者不忍,在落葬或祭奠时便会烧一些“纸活儿”——车、马、佣人、侍女、甚至还有“小姐”、电视、手机之类。
    在许许多多种孤独当中,惟有文人的孤独最为凄美。文人骨子里清高,骄傲,很难交到朋友;知音就更难觅到了。一杯绿茶,一盏孤灯,一支笔,一沓白纸,或者一台电脑,一方键盘,少有“红袖添香”的浪漫时刻,多有“采菊东篱”,“独钓寒江”和“举杯邀月”时的凄清、淡远与洒脱。既可像屈子、三毛、顾城等人到处流浪后自己了结自己,也可以像普希金那样让对方出手,更可以像老托尔斯泰那样客死在外乡的风雪驿站……还可以学学歌德香车美人死在花前月下。
    孤独是可以很美丽的。朱自清的孤独最美;美出一地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孤独,孤独到《再别康桥》;林语堂的孤独,感叹出一个寂寞的《中年》;闻一多的孤独之美,美到点亮《红烛》;鲁迅孤独着,终于忍不住,一声《呐喊》……《百年孤独》是人类的孤独。
    感谢孤独。因为孤独,才有了友朋、爱人、情侣、知音、知己。
    孤独是人生的财富;孤独是成长的必然;孤独是心灵的旅程;孤独是收获的田地;孤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