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设备:风吹金现关注投资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2:37
天相投顾 肖世俊    1.全球已步入风电投资繁荣时代
1.1发展动力:内外四重因素催生风电朝阳产业
在全球经济与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形势下,人类传统依赖的化石型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及煤炭等可开采量日益衰减,价格也不断攀升高企,同时传统能源的使用带来的气候变化也逐渐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以上能源与环境两大难题困扰人类的严峻形势下,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海洋能等各种非化石型、可再生能源已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扶持,纷纷通过制定政策并出台法规,以政策支持、税贷优惠、费用补贴等形式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提出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以上各种可再生能源中,风电凭借技术较为成熟、最具商业化规模推广应用的两大比较优势而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脱颖而出(参见图表1)。风电已成为目前市场最受关注的可再生能源,05年风电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份额已达32%,预计2010年全球风电的总装机量将超越小水电而成为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
1996-2006的十年间,全球风电累计、新增装机量的年均复合增长速度分别为28.4%、27.2%,截至06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量达7422万千瓦。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未来十几年全球风电市场还将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量将达到10~12亿千瓦(为06年的13.5~16.2倍),占全球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0%~12%。从市场产值来看,2006年新增装机设备总价值达到230亿美元,预计至2010年和2020年全球风电设备市场产值规模将分别达到320亿美元、1200亿美元。
1.2竞争格局:区域分散化与企业垄断化
从全球风电装机现状与趋势来看,总体呈现为“欧洲先行、美国发力、中印加速”的区域分布特征。欧洲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使得风电技术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截至06年底欧洲风电装机量约达4800万千瓦,占全球装机总容量的近65%。然而,随着美国政府对能源结构与碳减排的态度转变,近几年美国风电新增装机量连续居全球第一,06年美国新增风电装机量占全球的16.1%(约245.4万千瓦);此外,以印度、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区风电装机发展迅速,06年两国新增风电装机量分别占据全球份额的12.1%、8.9%列第三、第五位。
虽然欧洲依然是全球第一大风电装机区域,但随着美国、印度、中国等美洲、亚洲国家新增装机的份额提高,欧洲地区的新增装机量所占全球份额已从05年的70%下降到06年的51%左右,全球风电区域市场正呈现出分散化发展格局。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2007年5月发布的“GLOBAL WIND 2006 REPORT”的分析预测,2007-2010年全球各大洲风能市场趋势预计如下:
随着全球风电市场区域的分散化,具备全球扩张能力的风电巨头主导市场,如丹麦VESTAS(维斯塔斯)、西班牙GAMESA(歌美萨)、德国ENERCON、美国GEWind及印度SUZLON(苏司兰)等国际五大风电巨头的市场集中度达80%~85%,全球风电市场呈现垄断竞争格局。
1.3技术方向:大容量、直驱式、海上风机
风力发电机的技术发展是以提高风能利用率,提高机组运行性能,提高可靠性,降低机组价格和重量为主要目标。大容量、直驱式、变桨变速和监控优化的风机将成为主流,此外海上风机也将逐步兴起。
1)大容量:单机容量越大,单位千瓦的造价越低,经济效益越高。目前国际主流机组已达到2~3MW,如西班牙Gamesa2006年的2MW风机销售收入占比已达64%,国际巨头计划2010年开发出10MW;2)直驱式:永磁直驱式风机具有传动链能量损失小、维护费用低、可靠性好等优点,将替代部分传统双馈异步式风机(齿轮传动,效率低、油耗大、噪音高),市场份额将逐步提高;3)变桨变速:可以实现不同风速下高效发电从而使得系统的机械应力和装置成本都大大降低,能在风速变化的情况下实时调节风力机转速,使之始终在最佳转速上运行,捕获最大风能;4)监控优化:包括先进控制规律的应用、快速无冲击并网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独立桨叶控制技术、孤立风机或弱电网运行技术以及风电与光伏混合控制技术等;5)海上风机:海上风资源较陆地更丰富(我国海上、陆地可利用风资源约7.5、2.5亿千瓦),风速更高更平稳、空气密度更高,发电量比陆地高出20-40%。尤其在欧洲风电大国的陆上风电场日趋饱和形势下,海上风电场将成为新的装机增长点,如德国计划于08年再次修订《可再生能源法》,新法拟将海上发电强制入网价格从目前每千瓦时9.1欧分提高到14欧分,以进一步重点推进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
1.4供需局势:产业繁荣下凸显短期供应链紧张
全球风能产业在取得年均增速30%以上的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也凸显了上游风机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局势。由于风机关键零部件(如叶片、轴承、电机等)的投资规模要求及技术壁垒较高,目前被少数几家国际企业垄断,并且项目投入至达产周期一般在2年左右,制约了新进入厂商及时跟上产业快速发展步伐。在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紧张局势下,目前风电整机厂商一般提前1年左右与上游零部件厂商签订采购协议,风电场开发商也相应需等待整机供应1至2年。
另外,随着近期风机往大容量方向发展,更加剧了供应链供应偏紧问题,目前全球仅少数几家零部件供应商能提供大容量风电机组所需的叶片、轴承、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而在钢铁、铜铝等上游金属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状况下,导致风机制造商制造成本压力加大。
对于目前上述供应链紧张局势,业界专家预计在美国、印度和中国等风电新兴大国的大量投产建设热潮及欧洲传统风电巨头扩产趋势下,新建与扩建项目的有望于2009年达产释放产能,届时有望化解全球强劲风电市场需求下的供应链瓶颈。
1.5发展经验:多项政策护航市场成长
由1.2部分风电区域市场分析可知,目前欧盟风电产业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可概括为:1)明确和适时修订发展目标;2)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3)资源普查和电网规划先行;4)检测认证保证产品和设备装备质量;5)标准化和系列化降低成本等五方面。
得益于以上产业政策与发展措施,风电已成为欧盟应用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2005年提前5年实现了2010年风电装机4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截至2006年底,在欧盟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中,风电所占份额分别达到5.4%、3%;在欧盟06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风电所占份额高达30%,仅次于天然气发电。各主要风电大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比例状况分别为:丹麦为25%、20%,德国为17%、7%,西班牙为15%,6%。尤其以风电领头羊德国在近期国家风电发展长远规划中指出,到2025、2050年风电要实现占电力总用量25%、50%的目标。
根据风电技术和能源发展的需要,2007年初欧盟又进一步修订了风电发展计划和目标,提出2010年、2020年、2030年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8000万千瓦、1.8亿千瓦、3亿千瓦,预计2020、2030年分别占欧盟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20%和12%、35%和20%。
为实现风机厂商本地化发展的目标,多数国家通过有直接影响当地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的政策(直接政策)来推动风电行业的发展;此外,在那些已成功实现风机本地化的国家均采取了间接政策,包括营造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风电市场和提供连续稳定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投资者投资建设风电场和从事风机技术的研发工作,籍此营造一定规模的风电市场,从而培养出一流的设备制造商,同时为风电场的投资者和风电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
2.国内风电企业百舸争流,产业瓶颈急需突破
2.1发展动态:增速遥遥领先,未来十年成全球风电第一大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通过“乘风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国债项目及风电特许权项目促进了风电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以及制造与装机德规模化发展。自2002年以来我国风电新增、累计装机量的年均增长速度(YOY%)双双出现稳步加快态势,近三年新增装机量的年均增速高达100%以上,06年我国风电新增、累计装机量分别约133万千瓦、260万千瓦,同比增幅达166%、105%。
与全球其他主要风电市场区域发展横向对比来看,表明我国风电市场的发展速度已居全球首位。根据全球最为著名的风电专业咨询机构丹麦BTM及我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近几年新增装机量的增长速度数倍于德国、西班牙、美国等风电装机大国的增长速度。
根据07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量分别达500万千瓦(今年即可实现,提前三年完成)、3000万千瓦。从目前各地方政府的风电规划来看,我们预计2010、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量将分别达1000万千瓦、1亿千瓦以上(世界风能理事会最近预计我国风电装机2020年可能达1.5亿千瓦),未来3年、13年新增装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50%、26%左右,业界普遍认为我国有望在2020年起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装机量国家。
随着国际主流风电机型兆瓦级机组的普及推广,国内新增市场中兆瓦级风机的比重已由04年的8%上升至06年的30%,预计兆瓦级以上机型将成为未来国内主流机型。按兆瓦级风电整机价格6000~8000元/千瓦、未来3年年均新增170万千瓦的装机量测算,国内年均风电设备的市场产值可达100~130亿元。
2.2竞争格局:三分天下,各显神通
我国目前风电设备市场仍然以外资设备占据较大优势。2006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新增装机容量中外资设备分别占据65.8%、55%的市场份额,相应的内资设备仅占据30.9%、41.3%的市场份额。从06年国内风电装机量市场占有分布中,除金风科技外,其余前六名厂商均被五家外资占据。不过令人鼓舞的是,随着以金风科技为代表企业的快速发展,内资企业的新增装机量市场份额近三年已连续稳步上升,过去外资企业市场主导地位以逐步下降,预计07年新增市场份额继续下降至50%以内。
受我国风电年均百亿市场蛋糕的诱惑,国际几大风电巨头挟技术优势与制造经验,纷纷进驻我国独资建厂,进行本土化生产。国际巨头进驻我国投资建厂,一方面降低了其制造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又通过本土化生产策略提高了风电招标规定的国产化率要求,无疑将加剧国内风电市场争夺激烈程度。
除了图表所示的国际四大风电巨头目前已在我国直接投资设厂外,还有德国NORDEX与宁夏发电集团合资成立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以及风电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如全球最大的风机叶片生产商丹麦LM公司也已分别在天津、乌鲁木齐建厂投产。
由上图表可知,针对未来主流机型在兆瓦级以上的发展趋势,国内企业限于技术障碍,纷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联手海外优势企业合作开发、购买生产许可证或自主开发路线,以赶在国内风电高速发展的历史契机下抢占一定市场份额。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审时度势,通过以上“自主外合”式突围发展,有望改变兆瓦级以上机型被国际巨头主导的被动局面,其中成功突围者将迎来长期行业景气周期下的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3发展瓶颈:关键零部件配套不足,正积极寻求突破
风电产业链上下游包括配套零部件、整机、风电场运营等环节。目前国内风电整机厂商已逾30家(不包括外资),并且通过技术引进或国际合作基本掌握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也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在风电整机迅速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也促进了上游零部件国内配套能力的提高。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600kW、750kW机组的国产化率可以达到90%,1.5MW机组的国产化率也达到了70%。经过近几年国内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风电产业链各环节基本均有企业布局,但在叶片、轴承等关键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国内风电产业链虽均有企业布局,但目前仍只是初具雏形,产业链配套尚不完整。
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我们预计国内风电机组的上游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明显不足,包括叶片、轴承、齿轮箱。据我国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最新统计:
目前国内叶片生产总能力在150万~170万千瓦,齿轮箱的生产能力在1,600台左右,两者都约占目前国内近400万千瓦整机产能(包括境内外资与合资企业)的50%,尚存在200余万千瓦的供应缺口。国内风电机组用轴承(特别是主轴轴承)绝大部分依赖进口。此外,在电控系统的设计和生产上,国内企业多处于研发阶段,能进入批量产销的成熟产品较少。可见,上游关键零部件生产与配套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内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当前国内风电零部件厂商急需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及提高批量化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可靠性。
在上述国内风电产业零部件供不应求的商机驱使下,目前国内已有风电整机厂商进军开发相关零部件,如东方电气、湘电股份等,而其他相关厂商也立足于自身或联手外部企业的技术基础与制造经验纷纷介入风电零部件的开发投产,包括中材科技、天马股份、天奇股份等。我们预计在各路厂商的大举介入后,风电产业上游零部件的供应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叶片作为风电最为重要的零部件之一,目前几家上市公司均有取得较大突破与进展,如中材科技(002080)立足于北京玻璃钢研究院已开发拥有200套/年1.5MW风机叶片生产线,并与大连华锐签订了10.2亿元、600套的叶片供货合同;天奇股份(002009)控股子公司无锡乘风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试制的1.25MW长玻璃钢风机叶片也于07年12月正式下线;此外,鑫茂科技(000836)近期已研制出2套750KW的风机叶片模具,1.5MW风机叶片模具也有望在08年3月研制成功。
2.4发展环境:扶持政策频出,构筑战略路线图
在能源供应安全及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任务,政府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为风电产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与坚强后盾。自从05年7月出台《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以来,截至07年8月的2余年时间内先后颁布了7个涉及扶持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其中主要的政策之一是06年正式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从法律上为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包括要求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发电上网电价优惠以及一系列费用分摊措施,从而极大推动了国内风电产业步入快速增长时期。此外,政府还制订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的增值税、所得税减免优惠制度,其中风电的增值税税率从正常的17%降到8.5%,风力发电项目的所得税税率由33%降到15%。
根据2005年起草的《中国风电产业化发展国家行动方案》表明,我国将在2020年前采取分阶段实现风电产业化,从风能资源普查和详查、风机机型的系列化与标准化、风电设备制造业、风电价格机制的理顺、接入电网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形成健全的风电产业体系。
2.5电价机制:决定产业盈利的关键,尚需转变完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风电起步发展至今,我国风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经历了完全竞争力、审批电价、招标和审批并存、招标加核准等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阶段的电价机制及内容详见图表25。
比较2006年底前中国部分风电场上网审批电价(不含税)分布状况,可看出上网电价在0.4-1.2元/KWh之间,各风电场的电价水平差别很大。造成风电上网电价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各地风能资源分布不同,但其中也有也有价格形成机制的因素导致价格不同,如同属广东南澳地区的三个风电场,上网电价分别为0.74元/kWh、0.62元/kWh、0.46元/kWh。
截至目前,我国已统一组织了五期特许权招标,各期招标结果详见下图表所示。2003-2006年前四期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在当时不能承诺固定的上网电价、地方政府和电网公司未积极支持风电发展的条件下,由中央政府推动的风电特许权项目在加快风电大规模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较低风电价格压缩了运营商的盈利空间,从而促进运营商优先考虑采购国产风电设备,有利于培育扶持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上网电价的评分权重一直居于中标第一位置,因此前四期风电特许权招标结果均以最低价投资商中标,导致投资商之间恶性竞争,投资方案基本无利可图。并且其中隐含的一个问题是,中标开发商只是为了先“跑马圈地”、“抢占优质资源”以赢得特许权开发项目,而并没有将项目效益作为投资第一要素来考虑,导致第四轮投标商全部为国有电力与能源集团和公司、民营企业全线退出及外资企业观望,不利于风电投资多元化发展。为有利于我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第五期特许权招标已将上网电价权重降至25%,使得投资商的价格恶性竞争大为降低,风电场有望成为盈利项目。
从长期角度以及国外的经验来看,招标方式又是不太利于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当国内企业具备独立生产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时,过低的风电电价将造成直接压低设备报价,使得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不大。针对以上情况,世界风能协会以及国内众多专家都建议将风电定价方式改为固定电价(如有专家建议2020年前实行上网电价不低于0.50元/KWh的最低保护价),以消除风电投资商、开发商和制造商积极参与风电制造业的顾虑。同时,随着国内风电制造业产业链的完善及生产规模与技术的提高,风电成本也将逐步下降,因而可以随着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适时降低风电上网电价。
此外,中国现已有17个风电项目注册已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估计碳信用额可使这些项目的电价增加约0.06元(0.8美分)。
3.寻找投资价值凸显类风电企业
3.1具备技术优势、供应链稳定或市场资源的企业有望胜出
从国内风电产业运营模式来看,整个产业涉及前期测风、风资源评估、建设规划零部件制造供应、整机制造装配、风电场建设开发、风电场运行维护、并网供电等多个环节,需要不同部门、多家企业协作运营。
对于风电制造企业而言,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
1)开发设计能力:目前国内风电整机企业的设计技术一般为海外引进,但国内风机运行的自然条件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的制造能力与国际差异较大。因此整机企业必须掌握二次开发能力,能根据不同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灵活调整产品设计,并逐步通过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设计与制造能力。
2)上游零部件的配套供应:在全球风电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形势下,整机制造企业能否建立起充足稳定上游零部件配套供应链,是决定企业能否满足下游客户订单需求与及时交货的先决条件。一般龙头企业能凭借采购规模与资金优势获得优先供应权,甚至凭借集团背景或外部合资建立自我生产、内部配套的供应体系。
3)装配工艺与制造经验:风电设备需要在各种极端恶劣天气的环境中可靠稳定运行20年以上。装配工艺会对产品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整机企业需要高效安排8000多种零部件的采购和安装顺序,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成熟工艺以保证风机产品的稳定性,否则长期维修和保障支出将会导致风电企业不堪重负。
4)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目前国内外资本市场上拥有众多期望进入国内风电领域的非风电行业投资者,但由于缺乏风电投资经验,难以控制风电场投资风险。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合格的风电整机企业不仅仅是设备制造商,而是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这要求整机企业建立完整的服务网络,给客户提供售前服务(如测风)、售中服务(如安装)和售后服务(如维修)。
结合前文分析的下游风电市场前景、上游零部件配套状况、整机厂商的内部竞争对手、风电产业在可再生能源中替代品以及新进入者威胁等五方面内容,我们认为国内风电整机厂商主要的竞争威胁来自外资风电巨头、其他风电整机后起之秀的市场份额抢占,以及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瓶颈造成的产能释放能否如愿。
基于上述国内风电整机竞争环境与状况,我们认为三类整机企业或将胜出:其一是具备技术优势适应开发兆瓦级主流机型并迅速产业化类企业;其二是具备上游零部件的内部配套能力或外部稳定充足的协作网络类企业;其三是具备项目开发能力并与下游电力集团(风电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类企业。以上三类整机企业能在我国风电产业竞争加剧下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议价定价、关键资源、重要客户把握能力。
3.2国内风电企业竞争优劣势比较
受国内风电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及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前景诱惑,几大国际风电巨头均已悉数进驻我国建厂投产,同时国内行业中的企业或集团凭借相关技术基础、重型机械制造经验及资金实力,也都纷纷通过“自主外合”方式介入风电整机开发行列。金风科技、湘电股份、华仪电气、东方电气等国内风电相关上市公司、及国际巨头的优劣势比较详见下图表。
从目前国内风电整机厂商未来几年产能规划及在手订单来看,金风科技、东方电气、大连华锐已居第一梯队;湘电股份、华仪电气分别以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获取风电场开发权的发展策略,来赢取未来风电业务的快速成长。
我们认为,国内风电行业刚处于成长期,竞争格局远未定型,市场容量与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具备技术优势、关键零部件配套及充足订单储备与获取能力的风电整机企业,均有机会占据国内风电市场一席之地。
3.3国际风电巨头发展策略及其启示
目前市场上处于领导地位的大型风机制造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就启动风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制造,如丹麦、荷兰、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风电企业。与首批进入发展风电产业的国家相比,随后进入风电领域的国家一般是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优惠政策鼓励或强制政策要求外资企业在当地投资办厂,逐步培育了本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如西班牙Gamesa公司就是通过前期与丹麦Vestas公司合资而后自己独立壮大起来,印度Suzlon公司的快速成长也是在全球颇具实力的风机厂商相继在印度开设工厂的热潮下刺激了印度当地风机产业的发展。
在最近几年全球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背景下,国际风电巨头采取了兼并与收购策略,或垂直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或横向并购相关企业介入与壮大风电业务;在国际风电产业呈现出区域分散化的发展格局、风电运输成本高及当地国产化率要求下,纷纷在新兴风电国家(如中国、印度)设立独资或合资风电企业。国际风电巨头通过以上兼并与收购、产业转移至海外设厂的市场开拓与发展策略,以布局控制产业链、抢滩重点新兴市场,迎接全球风电未来10年持续20%以上年均增速的行业景气。
垂直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提高供应链安全与自我配套能力
如1.4部分内容所述,风机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瓶颈已是全球风电制造商未来3年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保证订单充足下产能的释放及盈利的提高,部分国际巨头已开始战略收购上游零部件厂商,进行垂直整合成一体化的风电制造集团。如全球第5大的印度Suzlon风电公司于06年收购制造风机齿轮箱的比利时HansenTransmission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23年,年产能为360万千瓦的配套齿轮箱,曾长期为丹麦Vestas公司提供齿轮箱。
可以预见,垂直整合零部件企业成一体化的风电制造企业,以提高内部配套能力及盈利能力,已成为国际主流风电企业的重要的发展策略。对于一体化的风电制造企业,首先能更好地保证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减少供应链长度,更灵活地面对市场安排生产;其二能更全面控制零部件的质量,减少因零部件故障而支出巨额维修费用;其三能更有利于对风机设计与技术的保密。
延伸下游风电场开发建设,拓展丰富盈利模式
鉴于全球风电产业未来巨大的增长潜力,目前全球已有众多期望进入风电领域的非风电行业投资者,但由于这些投资者缺乏风电投资经验,难以控制风电场投资风险。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目前部分世界著名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已开始往下游延伸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利用风电运营经验优势,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待风电场项目建成后股权转让出售给投资者。这种风电场开发建设经营模式,既可带动公司制造的风机销售又能拓展新的盈利模式,如西班牙的Gamesa的风电场开发销售业务的利润已超过传统风机制造业务。
横向并购风电企业,实现规模化快速扩张
世界一流风机制造商通过横向并购风电企业,实现规模化的快速扩张之路迅速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例如,2004年并购丹麦风能公司Bonus Energy大举进入风电行业的德国西门子,近三年全球市场份额一直稳居6%-8%列第5位;丹麦Vestas、NEG Micon两家最大的风电公司于03年底合并成目前全球最大的风电公司Vestas,市场份额近几年一直保持在30%-34%;西班牙最大的两家风机制造商Gamesa、Made也于03年底完成合并成全球第2大风电公司Gamesa,市场份额也提高至15%-18%。以上这些风电大厂间的合并迅速实现了规模化扩张抢占巩固了市场份额,使得全球风电市场日益被少数几家巨头企业垄断控制。
此外,部分国际风电巨头借助资本运作开始收购海外相关风电企业,既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又加速海外市场的布局。如印度Suzlon于07年5月以13.5亿欧元收购了全球第7大的风电企业德国Repower,公司现已成为全球第4大风电企业,同时加快了公司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提高,公司计划未来3年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
设立海外研发与生产基地,获取当地技术优势与市场商机
丹麦Vestas现已发展成为跨国风电集团,目前已在约15个国家有子公司及合资公司,从事风电开发、制造、销售、市场开拓和维修业务。在国际风电产业呈现出“席卷全球、遍地开花”的发展趋势下,考虑到风电运输成本高及当地国产化率要求下,具备全球扩张实力的风电企业,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既可以利用当地技术人才与制造经验(尤其欧洲地区)提高公司的开发生产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风机,同时满足当地政府国产化率的政策要求获取市场商机。例如,国际四大巨头Vestas、Gamesa、Suzlon、GEWind分别已在我国天津、沈阳等地设立制造基地,看重的正是我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前景。
以上国际主流风电企业发展策略启示:
我们认为,我国风电产业起步较欧美发达国家及印度晚5-10年,目前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推动了一批快速发展的风电制造企业。从以上国际主流风电企业的发展策略与成功经验来判断,鉴于目前我国风电已进入诸侯纷争与混战阶段,部分企业已开始采取以上策略,预计未来几年国内这些优势风电企业将采取垂直整合、横向并购乃至海外扩张等策略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3.4国内风电公司盈利能力探讨
风电产业正在快速发展,然而,在这道美丽风景的背后,我国风电制造企业大多处于前期投入开发阶段,还未达到批量产销阶段,因此需承受着盈利能力较弱的“成长的烦恼”。
我们不妨先考察国外风电设备龙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盈利情况。我们选取了全球市场中的四家纯风电设备类公司的财务数据对其利润加以分析,从而希望给出一个此行业大致盈利情况。
从盈利能力看,Gamesa和Suzlon近三年盈利能力是所有五家公司里面最好的,超过了习惯将业务外包的Vestas。2006年Suzlon营业利润率、净利率分别为22.30%、19.77%,而Nordex仅分别为2.99%、2.49%。而每个公司不同的年份的营业毛利率、净利率波动也较大。
2006年Suzlon是印度最大的供货商,占有34.6%的市场份额。Suzlon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风机及其零部件的本地化制造能力,并已经出口到了美国、欧洲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风电市场格局尚未完全成型,随着以传统电站设备集团、电气设备制造商等众多风电新加入者,因此厂商先争取获取充足订单、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其后续发展潜力与市场影响力的重要考虑因素。从盈利能力来看,各厂商由于所处发展阶段、零部件采购方式及生产规模不同而各有差异。
金风科技(002202)
公司综合毛利率逐年小幅提高,由04年的25.50%提高至06年的30.35%,07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进一步攀升至33.20%。公司毛利率的提高主要系公司目前主力成熟产品750KW风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设计的优化,使得单位产品制造成本下降。
公司与多家零部件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共享知识产权及长期采购合同锁定双方利益关系,外部零部件合作厂商按照公司提供的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金风科技通过系统集成与专业协作这一运营策略形成了稳定充足的零部件配套供应网络,从而为公司稳步攀升的毛利率奠定了基础。
由于公司目前为国内风电龙头企业,通过与上游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方面公司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对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控制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长期规模化采购下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然而,随着国内竞争对手逐步成熟以及国际竞争对手在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我们预计公司08年起随着新型兆瓦级风机比例的提高,公司未来2年内的营业毛利率很可能降至约22%。
东方电气(600875)
东方电气风电业务近期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07年生产200台左右风电发电机组,约占国内市场份额11%。然而由于目前公司风电业务主要为整机装配,部分零部件依靠进口,加上公司还需要支付一定的技术转让费,风电设备毛利率水平较低,目前仅为7-8%,因此对公司盈利贡献较小。为了改善毛利率,公司已经在天津设立合资企业生产风机叶片。随着国产化比率逐渐提高,我们估计风电业务毛利率将会逐渐改善。
此外,随着公司风机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成品率有望提高、规模化效应折旧费的降低、专利许可费随着量产规模的提高而递减以及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提高,均有望提高公司风电产品的盈利能力,预计08-09年的毛利率可分别提高至12%、18%。
湘电股份(600416)
公司重点发展的风电业务已取得良好开局,自主研发的2兆瓦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于07年11月成功下线2台,联手日本原弘产合资制造的2兆瓦风电整机也已成功并网发电,均标志着公司大力打造的风电业务即将步入规模化量产的收获期。我们预计公司2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的毛利率可达30%左右(公司传统电机毛利率受金属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影响,毛利率由原先的28%下降至但前的21%左右);在风电整机业务方面,公司目前已签订单约90台风电整机,预计08年可批量生产160余套2MW风电整机,突破约140套的盈亏平衡点。由于目前零部件进口比例较高,预计08年风电整机净利率约为1.5%,随着09年规划整机300台/年的产能释放及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提高,预计风电整机的毛利率与净利率有望分别提升至15%、8%左右。
华仪电气(600290)
公司进军风机领域已近5年,通过与国内外风机优势企业合作,目前已掌握了780KW风机整机制造核心技术,近期公司正计划定向增发不超过2500万股投向1.5MW风机生产及研发中心技术改造两个项目。公司风机业务的独特经营策略是“风电场开发建设+风机整机制造”的捆绑模式,即通过前期测风选址占据风电场资源,然后以“资源换市场”策略来保证公司风机产品的销售优先权,估计迄今已获得75万千瓦的风电场开发权,对应960台780KW、500台1.5MW风机。截至07年底公司已签订87台780KW风机订单,预计公司07-09年780KW生产风机台数分别为80台、200台、300台;1.5MW风机预计08年、09年的产量分别可达50台、300台。
公司较早就意识到关键风机零部件供应的重要性,目前已与中航(保定)惠腾、永济电机、南京高速齿轮厂等国内主流风机零部件供应商达成了稳定采购合作协议,基本保证了未来2年780KW、1.5MW风机规划产量的零部件需求。此外,公司作为一家温州民营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突出,预计60台左右风机产量为其盈亏平衡点,初步测算达到08年200台的产量规模后,公司风机产品的净利率可达13.5%左右。
3.5投资策略建议
综合目前国内风电产业的竞争格局、相关企业的项目进展状况及发展潜力、上下游产业链定价能力,基于挖掘未来2年内风电业务有望确实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所带来的投资机会,我们推荐如下图表所示的四条投资策略建议。考虑到目前下游风电场运营相关上市公司中,风力发电相对于其传统电力收入与利润近2年内仍然贡献不大,我们暂时不做公司推荐。
4.重点公司投资亮点及评级
我国风电设备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未来15年内仍将保持年均复合增速26%以上。并且,在化石型能源价格高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紧迫形势下,以及风电技术逐渐成熟及制造成本递减的竞争优势下,我们预计风电产业必将迎来长期的黄金发展期,给予行业整体“增持”投资评级。
目前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风电设备制造的公司主要有金风科技(002202)、东方电气(600875)、湘电股份(600416)、华仪电气(600290)、上海电气(600627,即将换股吸收合并上电股份)、天威保变(600550)、长城电工(600192)、天奇股份(002009)、中材科技(002080)等。
从国际主流风电企业的估值情况来看,一般在发展初期、处于业绩高增长期是估值较高,如丹麦Vestas、印度Suzlon、德国的Nordex、德国REPOWER的06、07年市盈率分别在70-180倍、50-80倍之间。如2.1部分所述,我国风电行业发展较国际风电发达国家晚,现阶段风电行业增速远远高于国际增速,国内相关上市公司可以相应参照国际风电公司的前一年的估值水平。
5.行业发展面临主要风险
风电定价机制的取向决定投资热情的持续性。目前国内风电上网价格采取特许权招标方式确定,由于大型国有电力或能源集团在未来新能源发电量配额制的任务下,前期基本不计盈亏低价竞标导致风电中标价格较低,不利于多元化投资者的参与。因此,未来风电定价机制的取向,如是否采取固定电价还是继续采取招标竞价,可能将影响风电场投资者参与开发建设与运营维护的积极性与持续性,从而给未来国内风电装机容量与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国内风电厂商蜂拥而上可能导致行业竞争恶化。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厂商已逾40家,各厂商正加紧开发投入或扩充产能,预计未来几年产能集中释放后将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甚至可能会出现价格大战的无序竞争,使得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盈利恶化,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也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风机产品未来运行的稳定性状况可能造成业绩波动性。针对国际主流机型兆瓦级机组,国内厂商也已通过技术引进或联合设计开发兆瓦级风电机组,并竞相投产与销售。但考虑到风机技术的复杂性及20年以上的野外运行要求,需要厂商丰富的制造装配经验与严格的工艺控制,某些国际风电大厂曾出现过过快投放大容量风机而出现运行后出现质量问题,导致部件更换与维护的成本高昂大幅拖累公司业绩。因此,未来风机能否稳定长期运行,将影响相关上市公司后期维护成本的高低,进而可能对业绩产生一定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