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调结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8:36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既要调整需求结构,扩大内需,扩大消费,又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扶持新兴产业;既要调整城乡结构,又要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既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又要调整外贸结构等等。

  首先,调结构要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要从根本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单靠增加投资,而必须扩大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未来中国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2010年,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调结构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城镇化。当前推进城镇化进程要着力解决农民工、产业支撑、失地农民保障、户藉制度、土地流转、行政区划、投融资等长期困扰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再次,调结构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中国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第四,调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因此,必须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要加快淘汰火电、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改善能源结构,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鼓励发展大型高效清洁发电机组,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调结构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搞好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引导产业有序转移,要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规划布局要求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认识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努力做到产业转移和环境保护“双赢”。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六,调结构要调整外贸结构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调整外贸结构,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总的来说,调结构,促增长,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