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始祖黄帝创立红山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48:57
 中国的始祖黄帝创立红山文化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3706.shtml
  
  中华始祖黄帝在内蒙古、辽宁一带(红山文化地带),建立了黄帝政权;炎帝在黄河流域建立炎帝政权;蚩尤在东南部建立政权。
  黄帝和炎帝逐渐建立部落军事联盟。
  炎帝和蚩尤的对抗中,逐渐处于下风,黄帝和炎帝一起开始共同打击蚩尤。
  黄帝成了炎黄同盟的领导。
  黄帝带领炎黄军队在河北逐鹿(进河北涿鹿),打败了蚩尤。
  
  远古时代红山的东南部的蚩尤与炎帝、红山的黄帝多次交战,其中第一次是炎帝族的共工与蚩尤的战争。当蚩尤自东而西开拓疆域时,侵害了炎帝部落,共工便“振滔洪水”阻止蚩尤西进,因此导致一次大战,大地洪水滔滔。《逸周书·尝夷解》云:“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炎帝地盘几乎全部丧失,蚩尤大胜。这才导致了炎帝部的共工与北方的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共抗蚩尤。第三次大战是黄帝、炎帝与蚩尤对垒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诼鹿)。最后是炎黄联军取胜,蚩尤战败被杀。
  
  
  “红山玉熊龙“为黄帝传说提供实证
  04/16/2004/12:58 华夏经纬网
  
  华夏经纬网4月16日讯:据新华网消息,多少年来,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有关传说只见于古史记载,然均无考古实证。近年来,红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龙的发现,为古史中黄帝的有关传说提供了重要实证。
  在中国的编年史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五帝时代”因无地下史料,所以只能凭借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尤以黄帝的传说最为引人关注。
  据史学家研究,在中国古史五帝传说的记载中,五帝时代可分为两大阶段,五帝前期以黄帝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地域多在北方。黄帝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羆、貔、貅、(豸旁加区)、虎”,一般以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色彩。
  然而,这些传说多年来一直缺乏考古实证。近年来,随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20余件形似熊龙的玉玦,这种玉雕熊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类型(即马蹄形玉箍、勾云形玉佩、方圆形玉璧及以玉雕龙为主的动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种。
  这类玉雕熊龙除在辽宁省牛河梁及附近建平县出土较多以外,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和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围场县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盖了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大部分。可见,玉雕熊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据考古专家研究,红山文化及其所在的辽西地区,是中国东北文化区的一部分,又是东北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交汇的前沿地带。东北文化区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为主,熊崇拜本是渔猎民族所特有的习俗。红山文化以熊为主要崇拜对象,正反映其东北渔猎文化的地域特性。而这种熊崇拜恰好与古史记载中“黄帝为有熊”的传说相吻合。所以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
  红山文化玉雕熊龙的确认和以熊龙为动物神主神学说的提出,为古史中有关黄帝传说的记载和考证提供了一个重要实证。神奇的玉雕熊龙,也许是解开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的黄帝乃至五帝传说的一把钥匙。
  
   到敖汉旗“中华第一村”寻根谒祖
   ——系列图文报道《亘古渺远的华夏文化北极带》之十二
  人民网记者 郅振璞
  
  
  门前插艾蒿,席上黄米棕。独特的端阳节,再度来到西辽河和西拉沐伦河流域的内蒙古赤峰市。
  作为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的赤峰,数百万男男女女,一边喝“老窖”,一边尝米棕,更多的人还沉浸在“史前龙凤”竟现赤峰的喜悦里。直到端阳之夜,街头人们携儿带女,还在欣赏遥远的红山文物画卷……
  作为中原人,记者再次折服了赤峰大地接二连三的史前文物面世。尽管往日身在华北耳濡目染,对华北中原文化泱泱五千年如数家珍,但是,在8000年前“第一村”、7000年前“第一凤”、6000年前“第一龙”,一一惊现塞外,而且,还有9000年前的小河西文化急待发掘命名。这一切,使中原人不得不忘身塞外,探询中原文化之源,你在何方?
  
  文物“第一旗”——出名就在于有“二、三、四、五”
  
  端阳前后,久旱的塞外,偏了几阵雷雨,万木添绿,晚谷下种,一派生机。
  从赤峰驱车东南110公里,就到了“中华第一村”的热土——敖汉旗。“敖汉”,蒙古语“老大”之意,想不到这个面积仅仅8300平方公里的中等旗(县),面积也相当河南省六七个县份。她南枕巍峨挺拔的努鲁儿虎山,北连松辽平原,居住近60万人。
  如今敖汉,有两大远播海外的英名:一是“中国文物第一县(旗)”(全旗古文物遗址3800处),蕴藏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大文化,均首掘于此,“第一村”兴隆洼更从1982年以来名噪遐迩;二是2002年荣获全球环保500佳,一曲沙海播绿撼天歌,感染着万千华夏儿女植树造林,筑造塞外绿色屏障。
  敖汉人去年财政收入只有8700万元,钱袋子还瘪瘪的,但是,精神世界却极为丰富。旗委宣传部长刘亚琴、文体广播局长许景泉说:“万年敖汉文化,激励着人们改造山河,绿色银行正在壮大。”41岁的旗博物馆副馆长田彦国说:“赤峰红山诸文化共有5个,我们占4个,即使红山文化首掘在红山区,这里也有它大量遗址和出土文物,五个文化遗址全有。另外,半个世纪以来,经国家认定,在敖汉就有兴隆洼第一村、大甸子古城址、城子山北方祭祀中心等三处国家级文物遗址。”
  
  这里命名“小河西文化”条件日趋成熟了
  
  2001年10月12日,记者曾浏览过敖汉旗博物馆各个文化时期文物,这次细看时,增加了更加遥远的“小河西文化”的两玻璃柜,一柜是8000年以前的远古细石器,一柜是陶片。
  这是对兴隆洼文化的追根溯源——时隔两年半再见记者的小田,告诉我那是1994年秋天在孟克河流域(蒙古语“银河”)千斤营子北侧台地上,发掘40余座房址。房子多呈南北成排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构造,中间为灶,两边柱洞,立柱加固。部分殿角或门侧,要向下挖一深洞,殉葬狗或人,说明造房之仪式隆重。出土的较为稀少的文物中,以宗(王’宗)型石器为代表。田彦国胸有成竹地说:“这类文化遗址在敖汉发现20余处,故命名新的考古学——小河西文化条件已经成熟。”另悉,这个沿用了17年的山坡下的小博物馆,很快就要乔迁到新区新馆了。
  
  华夏文明的历史回声从兴隆洼响起
  
  午饭后,为寻觅神驰已久的兴隆洼“第一村”,刘亚芹和小田陪同记者从旗所在地新惠镇出发,跨过孟克河、教来河,直奔东部130公里的宝国吐乡和大甸子乡。那里,是内蒙古与辽宁的交界地,分别是“兴隆洼第一村”“大甸子古城址”两大远古文化遗址。
  当1982年秋冬时节,敖汉文化馆老田“田长勇”和本地田景阳两人,在当年全馆7个人的配合下,历时8年之后,踏查到此。1983年春至1994年秋,在社科院考古所杨虎先生带队下,在周围7万平方米的坡地上,先后发掘4万平方米,终于使保存最为完整的8000年以远的远古北方人聚落再现天日。这里六七十公分底下,大约散居着170座成排的房基。
  田彦国说:“我是1986年才到馆的,听说这片10多亩大的聚落,采用北京热气球升空拍摄下一幅珍贵的照片,现在全世界通用它。之后,为了土法保护这一人类聚落,用大量沙袋回填起来,20多年来,每亩地要给兴隆洼村民300元土地补偿费。这几年,已经没有财力补偿村民了。现在,四周还有3万多平方米,留给后人发掘,多年来一直由村民耕种着。”
  记者看到,回填的地带,芳草萋萋,黄土地基仍可显现草地上。远方,立有3块白色大理石文物标志,刻录着“兴隆洼遗址”“中华原始聚落”等字样。
  四周原野和土地,有许多农民植树和耕种,成片的松、山杏、榆、柳,覆盖着山包和沟坡。田里正趁墒播种晚谷,不时有花枝招展的农妇,驱赶着小马车从遗址中的车道上走过。那景象,让人感到8000年来,中华民族源源不断……
  
  隆洼文化挑战泱泱五千年中原文明
  
  兴隆洼遗址上,还能显现最大的约140多平方米的中央房址,可以证实房主是这一社会集团的酋长,足见8000多年前古人建筑智慧的高超。聚落四周带有环壕,说明当时需要村落保卫,这周南北最大径183米、东西长166米的聚落,椭圆围壕的西北最高处的缺口,当为“寨门”“村门”,围壕内10多排方形半地穴房址井然有序。
  据推算,这一聚落,有300多人。与古村落相伴的,是西侧1.3公里的现代兴隆洼村。村头一座红砖院落,就是当年考古发掘人的大本营。
  田彦国说,这里发现最早的玉器,出现最早的人猪合葬的奇俗,说明,那时具有玉崇拜,而且,家养猪是财富象征,是最早的龙崇拜。发掘出来的最早服饰——蚌群,说明我们的女祖们从河里取蚌,磨出长方形后钻孔,分排钉缀衣裳上,远祖们爱美重德的高大形象,恍然活跃眼前。
  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高度评价兴隆洼文化:“在史前时代,内蒙古地区的氏族社会发展,在当时居于领先地位,距今8000年的赤峰兴隆洼文化,已到了由氏族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其文明的起步期超过了一万年。在兴隆洼遗址发现了用真玉精致的石器,这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
  
  方国城市大甸子推进了国家文明
  
  此时,远方西北方向雷电大作,天黄有雨,我们驱车赶赴另一重要遗址——大甸子。
  6000年后的华夏北极带,不知何故,直到5000年才出现红山文化,而且大约4500年以后,气候逐渐变暖。龙山人挤进敖汉等北方地区,农耕技术、烧陶工艺,给这里留下夏家店下层文化2000余处,比现在的自然村还多。人间不仅或石砌,或土筑,高大围墙,深长围壕,还有百余群体结城联盟。
  这就是成熟的国家阶段——是上世纪30年代初,日本人在赤峰红山发现了,却没想到中国国家文明向前推进那么早!他们误认为是战国时代!60年代初,刘观民带队挖掘了赤峰松山区夏家店遗址——才纠正了日本人的误判,这里存在一种与诸戎狄土著民族有关的青铜文明——夏家店下层文化。
  又10年后,敖汉旗大甸子墓葬形制,印证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一个占地7万平方米的夯筑长方形城墙和占地2万平方米内804座墓葬,以及挖掘出来的数千件陶、玉、漆、骨、铜、金等器皿,使专家们断定——大甸子城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枢纽和中心。这里,三个茔区所葬器物不同,说明那时就有三个民族同居一地。
  今天,大甸子城址的城墙,历经4000多年风雨侵蚀,还残留3米多高、城壕10米宽。东边的墓地依然四方有序。
  
  城子山远古民族祭坛是孔孟礼教的先河
  
  翌日,雨后天晴。记者驱车到萨力把乡的城子山山城。
  这个总面积6.5万平方米,平面呈“亚”字形的祭坛遗址,南侧城墙还有进城的门道。地表遗迹显得清晰,石砌围墙分隔出3大部分。每部分又有30余个石砌方院,每个院内又有一两座直径5——10米的石砌房屋。
  从大甸子到城子山,千年城郭日趋完善,文明程度直逼中原文明。更令人惊异的是,城子山巨大祭坛的四周,也有200多处石砌小祭坛,大概是国祭、宗祭和家祭的等级表示。三四千年前如此宏伟庄重的祭坛,难怪不少学者认为——这里还是中华祭坛和孔孟礼教的先河。
  两度走过敖汉,记者感到这里的确存在我国文明进程之谜。这里从万年前后到4000年左右,极其明显出现了近千年文明断代。就连连续被确定为北方四大文化的发掘地,也可表明——燕山长城以北的地带,是与长江、黄河文明,甚至更早于黄河长江两大中原文明的华夏文明北极带,是华夏文明的起源。
  今年,随着翁牛特旗陶凤杯式凤造型“第一凤”的捐献面世,使人想起32年前这里首掘的碧玉龙“第一龙”,再看看7000年前赵宝沟“中国第一神图”——投射的陶尊“龙凤鹿猪”图腾崇拜,竟然在无字地书玉龙陶凤史前文物上得到印证。我们不由想起已故苏秉琦先生多年前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所判断:“在中原,这类最早的‘艺术神器’,是距今六千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堆塑,要比内蒙古地区晚一千余年。”
  俗话说,众人捧柴火焰高。在中国版图翻滚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大漠地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难以理清的众多古老民族,类似西夏、类似辽朝等没法用文字延续的民族文明,他们用无名的巨臂,默默撑起的文明大厦,悄悄点燃的文明曙光,但瞬间消失。黄河、长江、塞外北极带的远古华夏人,前赴后继地共筑着万年华夏文明,这不正是全球华人的骄傲吗?
  带着这样的沉思与升华,记者欣慰地离开了还鲜为人知的塞外敖汉。
   (人民网赤峰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