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导演陆川的成长胶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44:50
新锐导演陆川的成长胶片 --文章类型:

这也许是时下文艺圈最为炙手可热的父子:一个凭借《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笔力抗鼎之作,被冠以“反腐作家”称谓;一个拍出震撼人心的电影《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当仁不让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陆天明和陆川,一对用作品代言社会和人生的父子。

路要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生长在文艺世家,陆川从小便受到作家父亲陆天明和姑妈陆星儿的熏陶和影响。陆天明经历坎坷,年轻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锻炼过,有着军人的刚毅与威严,对两个儿子要求甚严。
在陆川的童年记忆里,家就像在父亲主持下的训练营。父亲常年坚持冷水浴和晨跑,然后伏案劳形,笔耕不辍。陆天明用训练自己的那一套,再来训练儿子,所以陆川很小的时候,即使寒冬腊月,都要被父亲逼着用冷水洗脸,当他稚嫩的小手插进冰一般的冷水里时,那种砭人肌骨的滋味,令他刻骨铭心。陆天明如此“铁腕”训练儿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儿子从小锻炼坚强意志,这样长大后才能不被困难压倒。
身为著名作家,陆天明特别注重对孩子的人文熏陶,家里触目所及都是书籍,这使得陆川的童年书香弥漫,如鱼得水。在儿子很小的时候,陆天明就让他背诵《论语》《诗经》等四书五经,在他看来,吟诵这些经典古籍,最大好处就是让孩子从小明白孝敬之道,智慧之道,诚信之道,仁爱之道,知道精神和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今后孩子做什么,这些国学精髓都能使之受益终生。
在陆川眼里,父亲就像一座威仪的大山,庄严肃穆,高不可攀。在家里,父亲一切说了算,有无上权威,儿子须唯父马首是瞻。当青春期来临,父亲的神圣权威,开始受到儿子“挑战”。随着陆川内心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对父亲的抵触情绪与日俱增,甚至与弟弟密谋“造反”。那个时期,父子间像两把刀子,相向“拼杀”,水火不容。
在陆川眼里,父亲不但将他带到这个世界,更是影响他一生的人,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多年前,他在家里随便拿起一本《收获》,翻到一篇《第十七棵黑杨》,越看越入迷,简直身临其境,好像是写他们家的事,再定睛一瞧作者,居然是父亲陆天明。有其父必有其子,书读得多了,心里就有了想法,陆川也学着父亲开始在稿纸上信笔涂鸦,诗歌、散文、小说都写得清新脱俗。但陆天明觉得儿子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并未将他往文学路上引导,在他看来,文学这碗饭,不是谁想吃就能吃得了的。陆天明说:“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兴趣点不一样,每代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我对孩子的教育是让他们的成长顺其自然,既严厉又宽松。就是在大原则上要严厉,在天性的发展上要宽松。打基础时要严厉,走自己路时要宽松。其实,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解决‘做人’的问题,要教会引导他们首先成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于国于家于民有益的人。”
成名后的陆川曾表示,这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个男人:父亲、姜文、黑泽明,而父亲是放在首位的,足见父亲对他人生成长的至关重要。
在这种既宽松又严厉的家教下,陆川和弟弟陆丁人格和身心都得到了健康发展。读中学时,陆川就迷上了电影和文学,尤其爱看《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将来理想是报考电影学院,立志成为像黑泽明那样的伟大导演。
流年似水,一晃就到了高考之时,那是1989年,考生要想报考艺术类院校,必须有相关艺术团体推荐。那时的陆天明已供职于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推荐儿子上大学,乃近水楼台。得知儿子想法后,陆天明沉吟片刻道:“这样吧,我找个人帮你把把关,看你是不是这里面的虫?”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陆川回家时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导演杨阳,后执导电视剧《牵手》)端坐在沙发上,让他即兴表演个小品,看看功力如何?在陌生人面前,毫无思想准备的陆川,一时手足无措,乱了方寸,涨得满脸通红,落荒而逃。
晚上,陆川回来,陆天明说:“你这个样子怎么能考电影学院?”接着他又开导儿子:“高中毕业就考导演系,只不过学些电影ABC之类的皮毛,没有一点生活经历和感受,不但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会学一身自高自大的毛病。”结果,在高考志愿上,父亲自作主张,填上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并谆谆教诲:“上军校,远离父母吃点苦,学外语有时代特色,路要自己走出来。”报考军校,陆川虽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没办法呵,父亲太强势了,在家里从来都是一手遮天,即使不情愿也没辙。
令陆川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居然被这所位于南京的军校给录取了,自然他的导演梦断。那时陆川总觉得,让自己报考军校,是父亲有意为之,他是想让军校来延续他的“铁腕”教育。
陆川进入军校,学的是英语专业。他觉得,自己头一个18年处在极度自卑的状态下,他用豆芽菜形容那时的自己,相比周围那些高大、英俊、阳光、会弹吉他、有女友的同学,陆川觉得自己苍白而忧郁,生命力不够茁壮。然而军校给了他锻炼成长的机会。
很快陆川成为校园文艺积极分子,策划文艺演出,写剧本台词,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务正业,但对陆川来讲,是另一种能力的锻炼。
军校当然要实行军事化管理,无论平时体能训练,还是野营拉练,对陆川意志品质的磨砺和性格的塑造,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如今回首那段绿色岁月,陆川感慨万千:“年轻时吃点苦真是好事,它会让你走上社会后,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大学毕业后,陆川进入国防科工委做了一名翻译。
此时的陆川有种羽翼丰满的感觉,那个阶段,父子间有种微妙的变化,在强势的父亲面前压抑已久的儿子,一心想突出重围,用实力证明自己。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执著之人。陆川有事没事,总喜欢骑车去北京电影学院闲逛。这里于他,一直是个神圣而充满瑰丽梦幻的艺术殿堂。有一天,陆川忽然在海报栏里发现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那一刻,他的心头涌起一股跃跃欲试的冲动,一腔冷却已久的电影梦想,火山爆发一样熊熊燃烧起来……
一个月后,陆天明接到老朋友郑洞天(时任北电导演系主任)的电话:“你儿子报考电影学院,怎么不跟我打声招呼?”陆说:“我儿子如果不行,你能照顾吗?我儿子如果行,还用你照顾吗?”

超越父亲,飞跃人生新境界

《秦腔》拍出后,业内赢得不错口碑,观众反响也不错。当陆天明坐在影院看完这部戏时,恍若隔世,那种感觉就像30多年前,在新疆听到儿子陆川的第一声啼哭一样,带给他的是难以言说的惊喜和激动。
硕士毕业后,陆川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日子,两年多时间,整天背着马桶包,跑各种公司投递剧本,疲于奔命,常吃闭门羹。除北影每月300多块工资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陆天明或许不知道,陆川那时已经开始在招聘网上贴了很多简历,也考虑过要不要接受光盘生产线创作主任月薪8000的工作。面对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苦闷,陆川最后还是咬牙挺了下来。虽然心疼儿子,爱莫能助,但陆天明表面上还是若无其事,他说,任何可怜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作为父亲,他只能制造一种宽松、信任和平静的家庭气氛,因为任何人成长的第一步都是这样的,必须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拔苗不能助长。学会怎么走好人生第一步,是关乎一生的事情。为了让儿子放手一搏,闯荡人生,陆天明很清楚,他只能视而不见,把焦虑担忧埋在心底。
1998年,加入中国电影集团的陆川,仍然面临着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在国内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谁会放心让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试水呢?陆川只好开始尝试写电视剧本,这样至少还能坚持在影视圈内工作和学习,那段时期他最有名的电视剧本名为《黑洞》,后来这部由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和记得编剧是陆川而已。
陆川刚出道时,陆天明一直不喜欢拿父亲的嘴去说儿子,或者让儿子的嘴来说父亲。他始终认为,作家艺术家只能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别的在他看来都是旁门左道,一定长久不了。他表示:“《寻枪》刚出来时,我们一家开会商量好了,都把嘴闭上。年轻人就一部作品,他老爸就跳出来鼎力相助,指手画脚,显得这个老子很无趣,对他今后成长也不利。那时,我们一家人都认为重要的是他没有名气的第二部作品。”
籍籍无名的陆川,凭借《寻枪》横空出世,正式迈入国内一线导演行列。之后,他一心想拍一部能让自己燃烧的影片。一次在报上读到一篇环保志愿者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报道,令他热血沸腾,泪水盈眶,一种最贴近生命核心、生命根源的力量, 促使他萌发了要拍一部西部大片的强烈愿望。
为了真实,陆川带领摄制组来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历尽106天艰苦卓绝的高原拍摄旅程,在这里,陆川遭遇了人生最艰苦的历练。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所有人都患上了高原病,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其中有一场戏,陆川计划两天拍完,结果七天才艰难完成,剧组成员个个筋疲力尽,且天气瞬息万变,风狂雪骤,无论是对年轻的陆川,还是剧组人员都是场严峻考验。以至拍到最后,陆川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带领摄制组安全走出可可西里。
当影片杀青,陆川从青藏高原回来,简直变了一个人,黑瘦形销,几乎搭了半条命进去。父母见儿子如此这般模样,心疼不已,他们知道,儿子这是拿生命代价去奋斗他的事业。
2004年9月,北京新东安电影院,陆川请父母和弟弟一起看他的新片《可可西里》。母亲将他拉到一边悄声说:“你不要陪我们看了,出去逛逛吧。”陆川一下子明白了母亲的用意,万一电影拍砸了,观众鼓倒掌,作为导演家人尴尬不说,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所以母亲将他给打发了。
虽然对这部心血之作,自己成竹在胸,但究竟能否过了家人,特别是挑剔的父亲这一关,陆川还是心里没底。走出影院,他茫然四顾,能到哪里去呢?这时街对面有家书店映入眼帘,他便向那里走去。
陆川心不在焉地翻了一阵书,估计电影快散场了,便走出书店,在潮水般散去的人流中,终于找到家人。陆川很想听听家人对自己这部影片的意见,但他没有贸然去问,而是请家人去吃顿海鲜,当然他如此举动,不乏“贿赂”意味。酒桌上,家人谈起片子兴致勃勃,尤其是父亲,他一向严肃的表情变得柔和亲切起来,他既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但语气十分肯定:“甭管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小子,你终于可以凭借这部片子,在电影圈站住了!”
闻听此言,陆川心头滚过一阵激动,能获得眼光挑剔的父亲如此鼓励和肯定,看来自己的一腔心血总算没白费。
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陆天明的语调里有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看完后,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陆川和他的摄制组成员用他们那些年轻的心,向这个世界表达了一种真正的关怀。大家看《可可西里》受震动,说明心里有这种需要,多年来少有人拨动这根精神的弦,少有人表现这种挣扎和努力。我不是以一个父亲而是以普通观众的身份说话。《可可西里》有文本以外的意义。我们今天该怎么做人,该怎么构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这不仅让一个父亲很欣慰,也让每个对中国的未来忧虑和有责任感的人都很欣慰。”
凭借一两部作品,便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影江湖中扬威立万,这样的好运气,非陆川莫属。这一年,陆川红得发紫,《可可西里》在全球拿了40多项大奖,可谓扬名世界。令他一跃成为国际影坛最受瞩目的中国青年导演。在参加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时,陆川道出了肺腑之言:“感谢我的父亲和家人,没有他们多年的支持,我不会站在这里……”

父子情深,有意搭档合作
电影

陆家是当之无愧的文艺之家,陆川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次子陆丁在北大研修西方哲学,夫人也曾从事文艺工作,“所以,在我们家谁要写了什么东西,经常会在家里开个作品‘研讨会’,互相交流,很坦诚地给对方指出不足之处,不会顾及面子什么的,大家都把第一印象讲出来,但是最后怎么做,还是自己做主。说到影响,一家人哪能一点没有?但影响是相互的,我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父母会给孩子们一些影响,反过来,孩子们也会给我们一些影响。他们的观念比较新,读新的作品多。陆川就会给我们谈谈西方电影,新的电影观念。”谈起家事,陆天明眼神明亮,兴致很高。管窥蠡测,不难看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毕竟是两代人,陆川虽然崇拜父亲,但并不憧憬父亲那样的生活。“父亲除了文学创作,没有个人爱好。我还是想爬山的时候有人一起,和朋友一起喝酒,一起玩儿。电影只是我对人生的表达方式,不想让它成为生活方式,天天生活在电影里就失利了。父亲有着很大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值得尊敬的。”陆川曾跟父亲开玩笑说,要吸取他的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在新疆出生,北京长大,南京上学,南京之于陆川有着特殊的含义,他在那里生活了4年,听到了太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最早陆川并没有属意于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因为这个题材被拍摄得很多了,但随着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了解的不断深入,陆川开始下定决心要拍摄这个题材。电影剧本初稿由陆川亲自撰写,他期望让所有观众看到完全不同的南京大屠杀,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出在那场人间浩劫中,南京军民的顽强抵抗,因为在过去的史料里,我们看不到中国人自己的反抗,好像我们只是在等待着被屠杀。陆川就是想通过《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让人们看到更为接近中国人历史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南京!》拍摄长达4年,曾数次遇阻,一波三折。因题材敏感,受到多个部门审查,当初为了顺利通过立项审批,陆川甚至都进了中南海,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他曾发誓不拍完就不回北京。尽管困难重重,风波不断,陆川凭借坚韧的毅力挺了过来。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对他来说,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值得一生回味!
 2009年2月20日,喜从天降,经过5个月的漫长等待,陆川拍摄的电影《南京!南京!》,终于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陆川喜出望外,第一个电话打给父亲,向“老爷子”报喜。但陆天明却平静地说:“电影局的审查好通过,你觉得观众的审查能通得过吗?
为了证明自己,陆川马上把父亲请来看样片。陆天明越看越激动,但没有喜形于色,只对陆川说了一句:“挺震撼,你这部电影就像一颗原子弹。”陆川长这么大,作为父亲的陆天明一般很少当面表扬儿子,除非儿子做得特别优秀,这令他甚感意外和震惊。
陆川说:“虽然父亲没有说拍得很好、很棒这样的话,但从他惊喜的眼神中可以看出父亲对这部影片很看重。”陆川认为,自己虽然和父亲的职业相差很远,但受他的影响很深,“现在还看不出来,不过以后大家就会慢慢知道我们父子二人的共同之处了。”
战争片《南京!南京!》在北京举行首映,陆川携刘烨、范伟、秦岚等演员出席。众主创动情回忆影片的拍摄过程。陆天明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前来现场,但是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陆天明动情地说,他看到了儿子这几年碰到的困难和受到的委屈……话说到这儿,他就哽咽难言。父子连心,亲情涌动,此时的陆川,看着视频上动容的父亲,不由潸然泪下,久久没有转身……
陆天明一改往昔对儿子评价三缄其口,作为父亲,看到儿子如此争气,想必心里也甚感欣慰和自豪。他表示陆川在拍《寻枪》的时候,他坚决不予评价,因为那是陆川的处女作,“当时有人说陆川的成功是因为姜文,后来《可可西里》全部起用新人,我以观众的角度,评价是一部好片。对人性的剖析和挖掘都很深。”此外,陆老还透露有个美国制片人看《南京!南京!》初剪片激动得哭过几次,还邀陆川去好莱坞发展。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川在超越父亲的同时,自己的人生也飞跃了一个新境界。陆天明对儿子的褒扬溢于言表,并以儿子为荣:“他比他老子强多了,我写了大半辈子,直到拍《大雪无痕》时,大家才知道我,可陆川只拍了三部电影,现在我无论走到哪里,人家都要说,这位就是陆川的爸爸!”
由于陆天明父子的成就,《鲁豫有约》曾想以父子兵为主题邀他们上节目,但陆天明父子拒绝了,因为不想靠这个来作秀。当时鲁豫还笑称:“在中国,还没人会拒绝上我们节目!”务实、低调、沉潜、不事张扬,这可能就是陆氏父子的鲜明性格。
《南京!南京!》不但观众反响强烈,票房收入也水涨船高。可陆川依然安之若素,依然开着多年前买的旧车在京城四处奔波,其实他完全可以去拍电视剧挣钱,但正是陆川这份执著,打动了父母和对拍电影不感冒的弟弟。有一次,陆天明夫妇去儿子的拍摄现场探班,陆天明看到陆川拍了一天的戏后,累得身心俱疲,面容憔悴,对老伴说,真该让整天埋首做学问的小儿子来看看他哥哥,陆川不是在玩电影,而是全身心地做着一份神圣的事业。
虎父无犬子,影坛父子兵。在演艺圈里,父亲能编、儿子能导的父子俩还真不多见,有许多媒体撺掇他们父子二人珠联璧合一把,一定会不同凡响。
而陆家父子也有这方面的打算,陆天明透露,正在给陆川写电影剧本。而这个给儿子“打工”创作剧本的过程,陆天明则形容是“非常折磨人”:“在陆川拍完《可可西里》之后,就说好我要给他写一个剧本,但因为创作《高纬度战栗》《命运》等作品而搁浅了几年。这次我们合作电影,一开始也都说好了这次合作,你不再是儿子,我也不是老子,必须是平等关系,才能做出好作品。”至于剧本是什么题材和内容,陆天明称不便透露,而且他表示创作的过程也会很漫长。


作者: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