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调查结果凸显科学文化教育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1:23
作者:李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9 2:50:51
“科学主义”调查结果凸显科学文化教育缺失
日前,主要在清华大学开展的一份关于大学生对“科学主义”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科学主义认识存在模糊之处,即自认为是科学主义者却暴露出一定的非科学主义倾向。同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80年前那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这表明,对于大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教育方面,高校还有待于加强。
“科学主义”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清华大学在读学生,一小部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其中,本科生117人,硕士生290人,博士生77人,其他11人;男生320余人,女生160余人;共收回有效问卷495份。调查组织与设计者、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表示,调查是在他的公共选修课开讲第一堂课之前发放问卷,主要是避免学生受他的观点所影响,保证调查的真实性。
科学主义仍存误区
调查结果给蒋劲松最直接的第一印象是,很多同学自认为是科学主义者,但在具体问题上的观点却又非常反对科学主义,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收回的495份调查问卷中,自认为是科学主义者占总人数的43.6%,而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很多学生又纷纷倒戈。比如科学是否具有负面作用?选择“有”的同学占到了总人数的86.5%;又如,科学技术造成的问题是否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解决?认为“否”的同学多达346人,比例高达69.9%;科学研究是否不能有任何禁区?认为应该有的有286人,占到了57.8%的比例。显然,这些自认为是科学主义者的大学生,在具体问题上相当大比例是反对科学主义的。
第二个让蒋劲松印象深刻的结果是,将近45%的调查对象没有听说过科玄论战。由张君劢、丁文江发起,梁启超、胡适等人参加这场论战对于科学界、思想文化界影响深远,近半数的学生毫不了解。
此外,调查对象对于传统文化认同度较高,比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中国发展阻力的高达79%;对中医问题看法非常乐观,相信中医的同学占总数的82.6%,而且多达81.4%的人认为,中医会和西医长期并存下去。对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准备开设风水培训班的问题,主张“太不应该”和“赞同”的分别只占5%左右;多数同学选择了“不知道怎样评价”或者“风水是迷信的说法存有争议”,未将风水问题一棒打死。
科学主义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负责统计工作的硕士生苏丽发现,性别、出生地、父母职业、本人专业等因素对科学主义态度的形成并没有明显规律可循。只是“性别”一项略有差别。在所有的问题中,女生选择“说不清”这一中间选项比例多些,表明女生对科学相关问题的理解比男生可能更为不明确;有近60%的女生希望选择理工科男生作为伴侣;而男生选择“文科女生做伴侣”约占40%左右,这与社会上人们赋予文理科的不同社会性别的普遍预期一致。
总体来看,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科学主义的倾向呈下降态势,博士生在具体问题上往往比硕士生科学主义倾向更弱一些。
不过,蒋劲松表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关系又颇为复杂,似乎不能仅以简单的线性关系来描述学历和科学主义倾向的关系。不过总的来说,部分高学历人群的科学主义倾向其实没有想象中高,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所谓的‘缺省配置’近年来已开始逐渐‘升级’,被调查的大学生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并没有过分强烈的科学主义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主义在中国确实开始有退潮的迹象,尤其是中国科学院2007年2月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就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意识觉醒。但是,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
科学文化教育有缺失
结果出炉,让蒋劲松有喜有憾。
喜的是,大学生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严重,尤其在具体问题上的看法,更是呈现出了反科学主义的态度。这对于中国的科学和社会发展自然是一件好事。
但最让蒋劲松感到遗憾的是,相当多的同学自认是科学主义者,但却在具体问题上表现出非科学主义倾向,“这显然是对科学主义本质认识不清。”蒋劲松认为,很多人只知道科学主义这个抽象而空洞的词汇,但并不了解它的本质,这是一个误区。“这明确显示了教育的不足。无论持科学主义倾向、还是持非科学主义倾向的任何一方,首先都要对科学主义这个词汇本身有正确认识,否则任何争论都没有意义。”
另外,蒋劲松认为,像科玄论战这样意义深远的思想大交锋也应该为中国学生所了解。科玄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一场影响深远的“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又称“人生观论战”。论战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今天哲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课题,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蒋劲松表示:“科玄论战涉及到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诸多方面,当时国内最重要的思想家几乎全部参加,在国际范围内也是比较早的两种文化大规模思想交锋,比英国斯诺等人参加的两种文化讨论还要早。今天国内关于科学主义争论的许多问题当时就已讨论。清华大学作为一流高校,以及科玄论战的发源地,尚且有这么多人不知道。由此可见,这是我们在科学文化相关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科学传播应该注意的地方。”
应加强科学传播与教育
对于调查结果,蒋劲松表示和预期差距很大。“科学主义是一种对于科学不全面、不准确的认知。简单地讲,就是认为科学万能,科学是衡量一切的绝对标准,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从而不考虑科技伦理、科学发展的禁区等问题。”
蒋劲松强调,反科学主义者则反对把科学视为最高的唯一的知识模式;反对把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
从2005年起,反科学主义的态度和倾向引发很大的关注,尤其在“敬畏自然”之争、所谓的“反科学文化人”登场等一系列事件中,更是将科学主义者和反科学主义者置于两军对垒的不同阵营。蒋劲松表示,“反科学文化人曾提出,科学主义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缺省配置’,意思是说在没有反思和批判的情况下,我们大家都会倾向于科学主义的立场。所以我希望通过调查,清楚地了解中国部分高学历人士中在科学主义有关问题上的观点、态度。并且通过揭示他们在不同问题上立场的相关性,了解在科学主义大概念下各种具体问题立场分布的复杂性,从而加深对科学主义在中国传播现状的了解,对今后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提供建议。”
此外,曾经进行过同样性质调查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肖显静表示,他的结论与蒋劲松相比有所不同。肖显静以中科院理工科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73份。统计显示,调查对象普遍持有科技乐观论;在有关科技伦理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在有关科学主义的具体问题上,很大一部分人持赞同态度。这与蒋劲松的调查结果相去甚远。
对此,肖显静推测,这可能与各自问题的设置不同、调查对象范围不同有关;而蒋劲松表示,除了问卷设计的因素,也可能是愿意选修其课的同学本身有一定的倾向性。“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从下学期开始我们要在完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继续开展调查。”
存在争议的同时,肖显静的调查报告也得出了关于科学传播的一些有益结论。要降低科学主义倾向,首先要对其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同时必须将此与科学的方法、思想、精神的普及结合起来。其次,要让公众比较确实地知道科技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这对于公众全面地理解科技对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限度,对于科技工作者明确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向公众介绍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主义等关于科技的论述。
肖显静认为,目前中国科普教育中的难点在于,传统的不恰当甚至错误的科技观已被广大公众(包括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工作者)接受,要扭转这种思维定势,必须介绍上述知识。但这些知识广博而分散、深刻而晦涩,多样而不具有确定性,最难向公众传授。不过,没有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人们对科技本质的认识只能流于表面,难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