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大学低收费实为穷人补贴富人(南方都市报 2008-1-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0:26
茅于轼:大学低收费实为穷人补贴富人
2008-01-28 10:01:11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经济人之茅于轼专栏
最近我在南都公众论坛演讲时,有听众问起高校收费的事,我说,我同意提高收费标准同时增加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其实提高高校收费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我也没有对此问题作过研究,但是我从一般经济学的道理出发,我是同意这个意见的。后来报纸上报道我的演讲时,对演讲的主要内容没有提及,专门挑出高校收费问题作了重点报道,引起许多读者的批判。以后又有许多媒体通过电话采访,要我解释赞成提高收费的理由。媒体着重在“卖点”,要迎合读者的需要,往往抓错了重点。
其实,关于高校收费的争论只是许多争论中的一个。在这场争论中,一般老百姓的意见和经济学家的意见不同。发生这样的意见分歧,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一般群众关心的是当前的利益,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经济学家要考虑更长远的,更广泛的利益。一般群众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补贴,而经济学家还要考虑补贴的钱从哪里来。
提高学费与改进管理并不矛盾
拿高校收费来看,现在公办大学的收费标准,大约只占全部成本的1/3,其余的2/3靠政府的补助。政府本身不创造财富,反而还要消费掉社会所创造的财富。政府补贴的钱是从全体百姓所缴的税来的。所以高校低收费不是政府在拿钱,而是靠全体人民的纳税。于是就发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要享受全体人民的税收?这部分税收由大学生享受是不是最合理的安排?为什么不让高中生(或别的某一指定人群)享受而让大学生享受?我相信高中生中的贫困生的比例要比大学生中的比例高,让高中生享受可能更合理些。从比较高中生的贫困问题和大学生中的贫困问题可以看到,大学生有较强的话语权。尽管大学生的贫困问题没有高中生大,但是吸引了全社会的注意。真正的弱势群体很难发出他们的声音。如果我们的反贫困政策没有仔细的第一手调查研究,很可能被听得见的声音所误导。
这里附带提一下税收的负担分配问题。大家都只知道个人所得税。其实这部分税收只占了总税收的7%,其余的93%大多是跟消费有关的。比如打电话付的话费,在超市买东西付的款等等,里面都有税。而大家存银行的钱却没有税。富人的消费高,缴的税也高,但是他们有较大比例的钱存了银行,这部分钱是不征税的。所以从比例上看,富人的税负轻,穷人的税负高。让税收补助大学生,是有较高比例的穷人所纳的税在用于补贴。其合理性就更值得探讨了。
义务教育应该免费,是全民都可以享受的。这是大家都同意了的。所以九年制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纳税人所纳的税来出,不论贫富都可以享受,这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初中以上的教育该不该免费或享受补贴,就是一个问题,其答案绝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讲享受一部分补贴的话,首先轮到的恐怕是高中生,因为高中教育更接近义务教育,而且高中生中贫困生的比例比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高。他们更需要帮助。
我赞成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经济补助,因为社会非常需要人才。考取大学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人才,不能因为他们家庭贫困,上不起学而被埋没。提高学费以后,原来不能享受补贴的较低收入的学生也有可能得到补贴。补贴的面可以扩大。
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从总量上看占GDP的比例太低。这大家都知道。从教育经费的内部分配看,高等教育占的比例又特别高,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种偏向和我国政府重城市轻农村、重精英轻一般的习惯看法有关。现在这一情况已经在改善。但是大学生享受的补贴远远超过高中生享受的补贴。因此提高一点大学学费并不是脱离常识的。现在我国两个升学率(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中,初中升普通高中的比例(42%)低于高中升大学的比例(75%),另外有36%的初中生升了职业高中。上了学因为贫困而辍学的比例,在高中生中也高于大学生中的比例。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困难因为得到各方面的帮助而得到缓解。如果政府有点钱的话,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帮助高中生,而不是扩大对大学生的补贴。
大学生中肯定有相当多的贫困生,而且这个比例因为大学扩招而上升。这个比例有多大?我每到大学去都要问学校管理学生的部门。得到的回答,在东部地区一般是10%-15%,在中西部就有20%,个别地区甚至超过30%,比如青海师范学院。就全国而言,说10%-20%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贫困生占少数,大多数是一般收入的家庭。大学生中较富裕的家庭比例要比全社会中富裕家庭的比例高。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富裕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也更有能力让孩子得到较好的教育,有更大的机会考取大学。强调大学中的贫困问题,容易发生富人搭穷人便车的问题。名义上是为了穷人,可事实上受惠的大多数不是真正的穷人。结果是社会收入分配更大的不公平。
有一种反对的意见,是怕提高的收费不能用于帮助贫困生,而被挪作了他用。高校管理的公平有效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管收费提高不提高,高校管理都需要改进。不提高收费,光改进管理也可能有助于贫困生,而提高收费能够更有条件帮助贫困生。这二者并不矛盾。
政府应对垄断性价格予以管制
跟高校收费相类似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价格的看法。现在通货膨胀比较厉害,群众中呼吁政府对商品价格实施直接干预的呼声很高。政府中也有一部分人自以为有能力降低物价,跑到商店里去发号施令,强制性地压低价格,像兰州牛肉面事件。大多数经济学家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问题,是钱不值钱。解决通货膨胀要让钱本身更稀缺一点。治理通货膨胀时大家感到钱紧,是让大家感到痛苦的过程。回想199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4%,政府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治理,造成大量企业困难,甚至破产。南方的房地产泡沫因此破裂,形成大批烂尾楼。造成今天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过去钱太松,大家比较容易挣到钱。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和它的治理好像是喝酒。喝的时候很痛快,可喝醉了治理的时候很难受。
大家也许要问,虽然钱紧也许是必要的,为什么不让物价管理部门严管价格,多少也能对治理通货膨胀帮一点忙?这里要用到经济学最重要的结论:价格是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工具。价格扭曲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其结果是生产效率降低,产出减少。当总供给减少时,商品供不应求,价格水平将上升。那么,什么是不扭曲的价格?回答是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市场能够产生出正确的价格。政府对价格的管制会破坏正确的价格,导致一个扭曲的价格。物价管理部门只对垄断性价格,如电力、邮政、通信、铁路等实施管制。因为这些领域里没有公平竞争。这说明了为什么真正的经济学家都是经济自由主义者,都反对对价格的干预,而普通百姓往往寄希望于强有力的政府出来管价格。这里一个关键的认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价格低,而是价格要合理。30年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候,物价水平很低,可是什么也买不着,生活非常困难。现在价格放开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物价水平也高了。我们到底是要一个低物价的穷日子,还是一个高物价的富日子?答案是明显的。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从经济方面而言,我们的目的是一个富裕而且公平分享的社会。达到该目的的途径有二:增加财富的创造,改善财富的分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一切与此不同的措施都是有害的。比如经济适用房就是一例。因为它既不能增加财富的创造,又不利于财富的公平分配。而廉租房是能够改善财富分配的,能让最低收入的人群得到一些帮助。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1280247.asp
茅于轼先生的主张未必可行
2008-01-29 10:36: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批评与回应
茅于轼先生前不久提出应提高大学学费、增加贫困生补助,因为现有较低的大学学费使富人搭了穷人的便车,引发了激烈争议。昨天,茅于轼先生在贵报发表《大学低收费实为穷人补贴富人》作出回应,认为对他的批评“抓错了重点”。但茅先生重申提高公办大学收费标准、增加贫困生补助的观点,并不见得合理、可行。
一是公办大学现有办学成本、收费标准的合理性问题。不少民办大学多年来并未实质性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学费大致和公办大学持平,但并未由此造成大幅亏损(民办大学真正头痛的是国家政策对其学生学历等问题的不平等待遇)。值得注意的是,民办大学为了招生,所收学费有相当部分是用于奖励招生人员(按招生人头提成),也就是说学费只是部分用于教学,这意味着大学的办学成本完全可以控制在学生现有学费的水平之内。公办大学何以办学成本数倍于民办?办学成本中有多少部分“浪费”在官僚化机构、无效“科研”和“基建”工程之中?现有的办学成本是否经过公开透明的核算、审计?
二是补助高中生和补助大学生不是一个层级的问题。高中生一般多在户籍所在地、父母工作地上学,得到的补助主要是学杂费,少数人可以得到部分生活补助,这个总数远远低于背井离乡的大学生所需要的补助数额。一个中低收入的家庭,省吃俭用还可以应付一至两个高中学生的开支,但却无法支撑一个非师范类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这种情况是生活常识。
三是穷富划分不切实际,中低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将很难应对学费翻倍。穷和富是相对的,按照教育部的统计口径,各高校的贫困生数量大抵在10%—20%。茅于轼先生认为如果学费提高,这10%—20%的贫困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助,在情况特殊如青海师范学院等贫困生特别集中的高校,还可以扩大补助面。然而,除了需要特别救助的贫困生,还有大部分没有救助也很难取得奖学金的、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他们靠的是全家节衣缩食、举债亲友来上学,如果数倍地提高学费,也很难得到同比增加的补助,届时等待他们的除了家庭破产,就是被迫中断求学路。更何况,贫困生补助在现行操作中由于公开、监督的不足,存在诸多弊病,审核发放的权力被集中在高校一群行政官僚手中,补助津贴成为待价而沽的“奇货”,有不少贫困学子事实上是被补助拒之门外的。
四是被茅于轼先生认为“搭穷人便车”的富人,实际上许多人出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放心,已经越来越多地不屑于搭这个“便车”了,2006年、2007年都有十多万人赴海外留学。人家不满意的是国内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性价比,如果数倍提高学费,在国内上学岂不显得更不划算?恐怕会加速富人“逃离”、留学的步伐。
□郑渝川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zy/200801290657.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