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新调查 48岁低薪坚持无爱不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0:50

剩女新调查 48岁低薪坚持无爱不嫁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罗爱萍 2010年10月19日08:00     从10年前起,单身代表着一种可与婚姻相媲美的新的生活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并取得了“单身贵族”的美名。时转势易,10年后的今天流行结婚。值得玩味的是,单身本来包括未婚、离异和丧偶三种不同的婚姻状态。然而在这次急婚潮中,未婚人士却被单独抽取出来,成为舆论的靶子。而剩女,正中靶心。

  剩女为什么没结婚?她们的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从4月至9月,笔者通过朋友介绍,对京沪穗及4个二、三线城市的17名25岁至48岁、未婚也没有男朋友的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力图了解她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生活状态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情感经历

  

调查结果,剩女并非全部“三高”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她们有各自的情感经历,她们相信爱情,渴望爱情,并积极寻找爱情。她们屡被诟病的“不肯降低标准”并不符合事实,从受访者的反馈来看,她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会思考自己没有和同龄人一起走进婚姻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不断变化,并随之不断调整择偶标准。虽然没有爱人,但她们时常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成长。

  有的人在23岁至25岁之间,受父母的催促开始相亲。也有的受访者,虽然受到父母的压力,但始终拒绝相亲,顺其自然。

  如果到28岁仍未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她们通常会开始着急,并花费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在网络交友或者相亲上,找男人结婚甚至成为她们的第一大目标。

  33岁或35岁之后,她们逐渐学会接受一个人的现实。在婚事这个问题上,她们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各不一样,但最终都能抵挡住父母的压力并取得父母的支持。她们从不放弃寻找伴侣,只是相亲已不再是头等大事。

  舆论压力:冷嘲热讽未有实质影响

  她们知道社会对“剩女”有诸多猜测,会不时留意有关剩女的文章并一笑置之;也有受访者表示,并不关注有关剩女的舆论。笔者发现,工作、收入水平、兴趣爱好、家人朋友等因素对剩女的生活质量有决定性作用,舆论对剩女的冷嘲热讽和打击对受访者的生活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这点在年长的剩女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生育养老:35岁后开始筹划准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剩女会筹划养老问题,尤其是过了35岁的受访者。她们反映,男性的择偶标准中年龄位居第一,她们可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另一方面,她们担心年龄影响生育,她们更渴望生个孩子,体验当妈妈的乐趣。但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不允许未婚生育。不少受访者表示,如果政策允许她们会选择当单亲妈妈。

  剩女全是“三高”?

  调查发现: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教育层次都会产生剩女

  根据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的百科解释,剩女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但笔者在寻找受访者的过程中发现,这种说法可能与事实有出入。在受访者中,最高学历是博士,同样也有初中、中专毕业的人;有年收入28万元的,同样也有1.5万元、三四万元的,可见不同的收入水平和教育层次都会产生剩女。尤其是刘珊这个例子,更颠覆了这种臆想。刘珊是受访者中年龄最大、收入和学历最低的,她的生活质量与工作紧紧捆绑在一起,尽管工作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但她仍然坚持不满意就不结婚。

  在一家咖啡厅,笔者见到了刘珊。今年48岁的刘珊的命运在32岁被改变。她17岁开始参加工作,在一间工厂做事。在她24岁时,她交了第一个对象,但只相处了两三个月,对方以“不想找一个工人”为由与之分手。后来,她被调到某个部门,待遇直线上升。可惜在她32岁的时候,她被调到另外一个工作单位,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五六百元,一周只休息一天。

  “被调到新单位后,我对婚姻就不抱希望了。”就算找对象,肯定会被人家嫌弃没有时间照顾家。就是因为这份工作,她以前认识的朋友都疏远了。不过,刘珊至今没有放弃找个伴。她现在的标准是对方一定要有退休金,能养活自己,另外就是能相处得来。至于年龄,希望找个比自己大两三岁的,太大了就不找了,不然没过几年恐怕要她伺候了。

  刘珊告诉笔者,40岁时她看开了,要乐观,让自己过得好过得开心。她说,老了没人照顾也不怕,有事就打120,顶多两眼一闭就过去了。刘珊是从同事中得知剩女这个称谓的。她的看法是:“不是说嫁不出,没人要,的确是没有遇到合适的。”

  剩女不肯降要求?

  调查发现:30岁后,她们对异性越来越包容,甚至接受姐弟恋。

  剩女“要求高,不肯降低标准”一直为人诟病。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剩女其实一直在调整标准,尤其是30岁之后,随着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增加、心境的改变及对周围婚姻的观察,她们对异性会越来越包容,接受姐弟恋的倾向比较明显。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除了对精神契合的要求不放松外,其他要求基本都可弹性处理。有受访者曾经降低要求,和收入、学历相差比较悬殊的男人相亲,但发现精神方面真的无法凑合。

  37岁的胡玉的相亲路走了14年。工作上,她通过不断自我提升和培训,从月薪一千多元拼到现在的8万元年薪。至于结婚这一事,她重复得最多的是“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到现在还没结婚”。

  “我23岁开始相亲,但当时说不喜欢就不喜欢。白的嫌太白,矮的嫌太矮,黑的又嫌太黑……”她承认,年轻的时候不成熟,的确太挑了。那时候,她还遇到一个高大帅气的小男生,但她接受不了姐弟恋。“换作现在,我可能会接受。”

  过了30岁后,胡玉觉得应该珍惜感情。所以,遇到一个既不带她认识朋友,也不带她见家人的男人,也没计较。可惜,最后发现那人是有老婆的,就这样浪费了3年。

  胡玉曾经和一个初中毕业做餐饮的男人相亲。“有人劝我尝试一下,所以就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他很勤快,人也不错,但真的不是同一类人,没办法。”。   


        调查发现:年轻时她们对单身容易恐惧。随着年龄增长,掌握更多技能,反过来增加她们面对未来的勇气。

  每个人心路历程的进展速度虽然不尽相同,但从访谈来看,越年轻的时候越容易着急结婚,对未来的单身生活容易产生恐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她们会越来越趋于平静,结婚在她们心中的重要程度会有所降低。长期的单身生活促使她们更加独立,掌握更多技能,这些反过来增加她们面对未来的勇气。

  她们最大的压力来自父母,有受访者反映有父母会认为女儿不结婚自己很丢脸;父母也受到来自亲戚的压力,亲戚一般认为女儿不结婚就是母亲没有尽责任。在应对父母的压力上,她们的方式各不一样,有的激烈,有的平和,但结果都相同,就是取得父母的支持。虽然渴望结婚,但被问到对生活有什么不满时,没有人回答“未结婚”。

  目前,她们基本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仅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是事业型女性。她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与年龄有比较大的关系,二十五六岁的更关注提升自我做好工作规划,30岁前后的侧重拓展发展空间和收入差距等问题,而35岁以上的开始考虑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规划养老、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等。

  李莉现在对相亲的事也是很消极。“其实我觉得我特别适合结婚,大学毕业后就想结婚,做一个贤妻良母,但一直没结成。30岁以前,每天规划着什么时候结婚,很想快点结婚。过了30岁之后,觉得一个人过得蛮好的。”

  为什么30岁的时候想法会变?李莉说,想法是逐渐改变的。之前特别恨嫁是因为很恐惧30岁,老是害怕到了30岁怎么办。那个年龄之前觉得30岁岁时会老得很厉害和非常孤单。过了这个年纪之后才发现,没怎么样啊,和原来没什么区别。像爬山一样,远处看那个山头很高,现在到了这个山头,风景还不错。

  剩女也想当妈妈

  调查发现:如果政策允许,她们想当单亲妈妈。甚至有人说,结婚对她的意义是合法生个孩子。

  从笔者的访谈来看,受访者从30岁开始会考虑未婚生育问题,在某个时间段会有非常强烈的当妈妈的念头。如果有机会和小孩进行长期稳定的亲密接触,这种念头会大大缓解。

  大部分人表示,政策不允许以及经济压力是选择不生孩子两个重要原因。经过若干年的积累,经济压力会减少;如果政策允许未婚生育,她们想当单亲妈妈。甚至有受访者说,结婚对她来说唯一的意义是合法生个孩子。实在不行,打算多攒点钱,移民到允许未婚生子的国家。

  37岁的李莉说,她很喜欢孩子,跟他们一起去玩、照顾他们,会觉得很开心。因为担心年龄太大生不出孩子,时不时有焦虑感。

  “我会很关注高龄产妇的新闻,比如,某个女明星多大年纪生孩子。45岁好像就是底线了,年纪再大就比较危险的。我现在对婚姻,没什么期待。对我来说,结婚就是可以合法地生孩子。我倒不是怕自己养孩子,是怕不能给孩子完整家庭,孩子心理会有隐患。要是能在45岁前挣够可以移民的钱,就出国生吧。如果自己这辈子没有机会生孩子,就希望侄子和外甥将来能离自己近一点,万一年老体弱,有人陪着去医院。”

  35岁的邵美川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与李莉一样,“婚姻哪有想象的那么令人向往,我天天被一群师奶围着,听她们说这说那,她们的生活不见得比我好,谁是弱者还不一定呢。”

  这些想要单身生育的受访者大都担心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好。我们周围的单身母亲,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意外怀孕,遭到欺骗或抛弃,离婚丧偶等不幸的原因才成为单身母亲的,母亲遭遇打击,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女性有周全计划的、自主决定的单身生育会给孩子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中国剩女所处舆论环境与美国七八十年代相同

 中国剩女所处舆论环境与美国七八十年代相同

    调查发现:中国剩女所处舆论环境与美国七八十年代相同。如今,美国女性很适应自己的单身生活;她们把“家庭”定义为自己出生的家族和挚友。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亦通过阅读书籍和论文了解了一些未婚女性在其他国家的处境。笔者发现,中国剩女目前所处的舆论环境与美国未婚女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处境如出一辙。

  当时的美国社会普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结婚,而且还要足够早地结婚,单身被认为是一种离经叛道的不正常状态。对于女孩来说,社会给她们的结婚压力大于学习技能的压力。找不到丈夫的女人往往责备自己而不是社会环境。这种传统的认知不仅存在于民间,也存在于学术界,干扰着学者言论的客观性。

  那么,经历了打压和困惑的美国大龄未婚女性群体,如今是什么样的状态呢?美国女作家E.凯.崔姆博格2006年出版的《新单身女性》一书展开了一幅本世纪的美国大龄单身女性的生活图景。

  作者对几十位单身女性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跟踪采访。由《新单身女性》可见,使女人幸福的要素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不论是20世纪70年代,还是 21世纪,给予女人幸福的都是安定舒适的住所、亲情、满意的工作、安全的经济保障、健康的性以及朋友和社团组成的社交圈子。虽然仍有很多人的程式化思维会认为中年女性得到满意的性是有困难的。而《新单身女性》中的受访者却不认为这对她们构成问题。

  同年发表在《女性与年龄增长》期刊上的一份学术研究报告呼应了E.凯.崔姆博格的观点。该研究调查对象是美国40岁以上从未结过婚的女人,结论揭示了:这些女人已经很适应自己的单身生活;她们把‘家庭’定义为自己出生的家族和挚友。

  可见,上个世纪美国曾经气势汹汹的给大龄未婚女性施压的男权舆论已经败下阵来。如今的美国单身女性,占据着美国51%的成年女性人口,在美国30%的家庭中充当着户主,养育着美国25%的未成年人。

  结束语:

  结婚还是单身,都是一种方式,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才造就了多元化的生活及社会,社会理应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当社会只认同结婚,甚至出现逼婚的舆论时,所有人也就没有了选择的自由。我国大龄未婚女性,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经历着美国单身女性的成长苦旅;当她们中间越来越多的人依靠自己的智慧赢得幸福和快乐,像一道美丽的风景般展示在更年轻的姐妹们面前的时候,“剩女”的称谓将渐渐变得过时,“剩女”的话题将渐渐变得乏味,年轻的与年长的单身女性的人生之路,必将变得更加轻快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