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辨奸论》实开构陷改革者之先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36:58
黄丝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127】【字号:大中小】
明明是错误的东西,却借助作者的气势和文采,千余年赞扬、传颂不绝者,唯苏洵《辨奸论》一文而已矣。
苏洵就是大名鼎鼎苏轼、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采纵横于北宋文坛,号称“三苏”,汉唐以来,曹操父子而下,未之有也。
苏洵与王安石都是抱负不凡的文人政治家,但是政见却不相同。在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的问题上,简单的说,王安石主张“开源”,苏洵主张“节流”,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却因为文人相轻的旧习,演化成为一场政治斗争。于是,就有了企图置改革家王安石于死地的《辨奸论》。
严格说起来,苏、王双方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无论改革还是保守,抑或是开源还是节流,根本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维护北宋王朝封建统治这个大局。因此,在他们之间评说谁对谁错。是没有丝毫意义的。
王安石改革之所以失败,一是作为经学家,站在儒家的根本立场上却对儒家哲学的根基“天不变,道亦不变”提出质疑,无异于拉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那样荒唐;其二,由此,必然引来道学家们组成统一战线共同讨伐,即使暂时支持他的皇帝,一旦觉得他的理论和实践危及封建统治的根本,马上就会变支持为反对,改革的靠山一旦软化,王安石也就只能以失败收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王安石改革的根本错误,不是为民谋利,而是为皇帝及其国家“敛财”;同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收罗人才,主张脱离实际的大幅度提高精英们的生活待遇,这段话特有意思,不妨将原文引录如下: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 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 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见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看到了没?这“高薪养廉”就是王安石发明的!他不但继承了孔子“学也禄在其中矣”读书做官捞大钱的老办法,还要“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他们这些精英不但自己、父母、妻子享受荣华富贵,而且连子孙后代的享受也考虑进去了,真是“一人辛苦,万世福荫”了。
因此,他的所谓改革,不但没有使人民得到好处,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改革成了侵害老百姓利益的代名词,终于为反对派所利用,导致改革全面失败,王安石也几乎身败名裂。
但是,苏洵的《辨奸论》不是谈的这个,《辨奸论》的要害,就是以莫须有的疑惑不定之词,仅仅根据神乎其神的“端倪”,根据论敌的个人吃饭穿衣的生活细节,就能分析出“大奸大恶”来,为后世文人邀功求禄、构陷论敌提供了一个理论性的范本。
儒家不是崇尚“天人合一”么?好,苏洵在《辨奸论》一开头,就拿天来说话了,什么“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啊,就是要引出他对王安石的“见微知著”来,怎末个“见微知著”法呢?老苏同志有点不地道了,接下去,他就举了历史上两个奸臣,一个晋朝的王衍,一个唐朝的卢杞,这两个奸臣都是在还没有发达的时候,分别被山涛和郭子仪一眼“见微知著”地看破将来必定是个危害国家的奸臣,因此呢,他老苏同志就能“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地得出结论:王安石是个大奸臣。
至于道理么,不需要,本来就是预测么,把文人写诗的“比、兴”那一套拿来一“比”、一“兴”就成了。张三是奸臣,而且年轻时就被人看出来了,那么王氏就不能是奸臣么?就不能被俺老苏一眼看出来么?他就是用的这个完全不相干的类比哲学,一下子就把王安石打成“巨奸”了!什么是秦桧的“莫须有”啊?从老苏这个《辨奸论》,俺可是白纸黑字地领教了!
也许老苏觉得老是“务虚”,没有一点证据,不好意思了,于是他在文章中含沙射影得来这么一段: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大家知道,王安石这个人不注意生活小节的,吃饭填饱肚皮就行,穿衣也很随便。人家请客,他就把自己面前的那个菜吃光,其他菜都不动一筷子,害得人家以为他就喜欢吃那个菜,就给王安石夫人说了,夫人说,你下次再换一个其它菜试试,结果,无论你换啥,王安石还是把面前的那个菜吃光,这下子主人才恍然大悟“我们以前都以为他藏奸装假啊,原来就是这个脾气!”这些本来是个大优点,很符合孔子偶尔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君子标准的,颜渊不就是个好榜样么?可是到了王安石这里,就变成是“奸臣”的证据了!
因此,我对苏氏三雄都很佩服,尤其那个苏轼,俺更是他的铁杆粉丝。唯独对老苏这个《辨奸论》,俺认为太过捕风捉影、指桑骂槐、陷害无辜了,真真是有愧君子之德啊。
如问苏洵为啥对王安石这么大仇恨?古人有段记载可以解惑:
苏明允本好言兵,见元昊叛,西方用事久无功,天下事有当改作。
因挟其所著书,嘉皊初来京师,一时推其文章。王荆公为知制诰,方谈经术,独不嘉之,屡诋于众。以故,明允恶荆公甚于仇雠。(叶梦得《避暑录话》)
原来是苏洵辛辛苦苦写了言兵的文章,大家都很推崇,唯独稳坐重要岗位的王安石不以为是,反而“屡诋于众”,结下梁子了。
“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先生(苏洵)独不往,作《辨奸论》一篇。”(《文安先生墓表》)。
这个《文安先生墓表》就是当时大臣张方平写的,而最早推举苏洵的就是这个张方平,因此比较可靠。当时安石母亲去世,士大夫“皆吊”,大家都去抬举老王了,老苏心里很不好受,认为这些士大夫都被王安石蒙蔽了,甚至于像欧阳修那样德高望重的人也来推重安石,于是老苏一气之下,就写了这篇青史留名的《辨奸论》,目的就是要那些推崇王安石的士大夫们“认清王安石的反革命真面目”。
什么为国为民啊?就是文人相轻,搞出了这么一段公案,而流风所及,屡为后世构陷者所仿效,就是老苏所始料未及的了。
当年彭大将军遭难,因为老彭平时艰苦朴素,老是为老百姓鸣冤叫屈,不是有人就引用《辨奸论》,说他“伪装朴素”、“里通外国”,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汉奸”么?
再看现在,有的学者不过是对历史、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不同意见,那是学术讨论啊,可是马上就有另外一些人把苏洵的《辨奸论》那一套捕风捉影、陷害论敌的手段搬出来,给持不同意见者扣上“汉奸、卖国贼”的帽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洪洞县内,人均可疑.......
这都是老苏造的业啊!
由此,黄丝以为,苏洵之《辨奸论》,批判对手,皆取个人习性表象,作疑惑不定之词,貌似有理,实开后世无耻文人构陷改革者之先河,此正不可以不再辨之也。
来源:和讯博客  来源日期:2008-1-21   本站发布时间:20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