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文学网:想知道神马,提问回答学习问题百度都知道

《葵花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4:56

众口异词戏说艾未未的“葵花籽”

Filed Under: 艺术 by AlanOct.12, 2010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Turbine Hall],每年都会委托一位艺术家展出特别创作的作品。2010年的第十一届项目与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合作,长达半年的展览突出现代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作为第一个在涡轮大厅办展的亚洲艺术家,艾未未展出《葵花籽》装置作品,一亿颗景德镇超过1600名熟练工历时2年多,近30道工序,纯手工制作的陶瓷葵花籽。

照片来源:Flickr didier

这个作品首先很美,有观赏价值。可以看到微小,也可以看到壮丽。纯天然的颜色,很素。

瓜子,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岁月里,是一种文化。嗑瓜子让人联想到的是言论。得“仁心”得天下。

不过艺术作品会在个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观众眼里产生不同并且丰富的结论。不知道这件作品的名字是什么。(写意)

“为啥不用真瓜子呢?真瓜子也是每粒不一样的啊,还浑然天成!”——我真要挺这句!

我们现在的艺术家不关心艺术。他们关心的是:帮助景德镇女工创收、为英国小孩提供由china瓜子铺成的新型另类游乐场地;他们是伟大的社会关注和呼吁者,他们不让人震精或者不能被人记住是“毋宁死”!

感觉现在的艺术家,很喜欢搞点大跃进式的东西去震精观众,否则不足以让人记住他,否则他也就没有成名扬世的机会了。(Frankie Wu)

陶瓷瓜子与真瓜子最大的区别在于真瓜子浑然天成,有皮有仁,而陶瓷瓜子却是人工制成有皮无仁,这暗喻着目前中国人的现状,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只认金钱不认道德,彻底沦为一群赚钱的机器,金钱的奴隶。(老马)

其实能引起这么多人对这作品的批评,包括感叹中国人力成本blablablabla…就已经体现这个作品的社会意义了。一件作品创作出来后,其实除了作者本来想表达的,它的外延是可以更加宽广的。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也必须由观者赋予。(catic ♂ 猫居)

艺术的力量很强大。不是浪费,想象这些中国的瓜子来到世界各地人的家,被世界各地的人们谈起,中国的瓷种子到处都有,这样的付出还是值得的,更何况是联合丽华买单,这是一个太好的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例子。(lucia)

艾未未用了最流行的表达方式:

比如作品外观的建筑感;材料用了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的材料;内容选了一个贴近大众,容易引起人共鸣的日常物;繁复的工作以增大作品的“劳动力价值”;最后还照顾到与观众的互动。

唯一的缺点是作为作品,它自身没有产生圆满的互文,所以才让很多人觉得除了有点意思之外无法有深度共鸣。

所以它再怎么看似质朴宏大冠冕堂皇,其实算是一件自我伪装的非常好的,为艺术品而产生的”艺术”品。(千秋)

新作品是美丽的简单构思:掩盖着一层极丰富含义和关联,其艺术价值几乎为“零”。(泰特馆长瓦格斯塔夫)

我们认为,个别人不能代替所有人表达所谓的“普世价值”,无论以所谓“艺术”的名义,或其他名义。个体的价值在于他自身,不能被替代。

展览日期:2010年10月12日-2011年5月2日

开放时间:周日-周四10:00–18:00 周五到周六 10:00–22:00

最后入场时间:17:15 (周五和周六 21:15)

展览免费

详细了解美术馆,访问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实用参观贴士。   
艾未未携亿颗陶瓷葵花籽入展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

作为联合利华——泰特涡轮大厅艺术项目邀请的第十一位艺术家,艾未未也是首位参加该项目的亚洲艺术家。“联合利华系列项目展”(The Unilever Series)由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与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合作推出,邀请国际性艺术家进行展示,始于2000年并将持续到2012年,迄今已吸引超过两千万观众前往参观。本次作品展名为《葵花籽》(Sunflower Seeds),将持续到2011年5月2日结束。
占据了涡轮大厅庞大空间的过亿颗葵花籽看起来毫无差别,实际却是由总重达150吨的手工陶瓷工艺品构成,在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手工作坊中历时二年半由近一千六百人完成。《葵花籽》意在营造可使观众身临其境的装置作品,它可以被触摸,可以被踩踏。作品将可以在其表面从容行走的行为与作品制作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及陶瓷本身珍贵易碎的属性形成强烈对比。在英语中,陶瓷(china)与中国是同一个单词,因此艾未未寓意深刻地以陶瓷制葵花籽表现当今的“中国制造”现象,并拉近与英国观众的距离,表现愈加密切的跨地域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希娜•瓦格斯塔夫(Sheena Wagstaff)这样评价艾未未的新作,“这是一个貌似简单实则精妙绝伦并隐含深层意味和思考的作品。”(It’s a beautifully simple idea that belies an extraordinary rich layer of meanings and references.)策展人朱丽叶宾厄姆(Juliet Bingham)补充道:“触摸一粒葵花籽就是感受整体,这非常深刻地表现了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To touch one seed is to touch the whole. It’s a poignant commentar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masses.)

本次装置展也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及撰文评论。

泰特现代美术馆对《葵花籽》做了如下阐释:
对艾未未来说,葵花籽——由朋友们所分享的街头小吃——承载着与毛泽东所引发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相关的个人联系。尽管个人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宣传形象却将毛主席描绘成太阳,而人民都是朝向着他的向日葵。艾未未仍记得在那段极度贫困,压抑和不确定的时光中,葵花籽的分享是以人类悯善的方式为快乐、友谊和善意提供了空间。

作品《葵花籽》包含过亿颗葵花籽,这数字是北京人口数的五倍,也近于中国网民的四分之一。这项作品似乎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对当今社会的个体意味着什么呢?除非我们共同行动不然我们就是微不足道和无力的吗?我们不断增加的欲望,物质和人口数对社会,环境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呢?

For Ai, sunflower seeds – a common street snack shared by friends – carry personal associations with Mao Zedong’s brutal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76). While individuals were stripped of personal freedom, propaganda images depicted
Chairman Mao as the sun and the mass of people as sunflowers turning towards him. 
Yet Ai remembers the sharing of sunflower seeds as a gesture of human compassion, 
providing a space for pleasure, friendship and kindness during a time of extreme poverty, 
repression and uncertainty. 

There are over one hundred million seeds, five times the number of Beijing’s population
and nearly a quarter of China’s internet users. The work seems to pose numerous
question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individual in today’s society? Are we insignificant
or powerless unless we act together? What do our increasing desires, materialism and
number mean for societ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英国每日电讯报(Telegraph.co. UK)如下报道:
艾未未曾说过,他之所以选择以陶瓷形式重现葵花籽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由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年月中,葵花籽是少数可靠的食物,休闲和社会交往的来源之一。对他而言,葵花籽象征着中国人民。

Ai Weiwei has said that he chose to reproduce sunflower seeds in porcelain because
during the famine years under Mao they were one of the few reliable sources of food, 
comfor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For him they symbolise the Chinese people.

英国《卫报》 (Guardian. co.UK)的艾德里•安瑟尔(Adrian Searle)评述:
艾未未通过一种态度而不是风格来呈现世界。他使用博客和Twitter经常交流。尽管他的作品看起来荒诞,但是他了解艺术家所处的位置并且意识到他的作品存在于社会文化经济全球性的联系之中。他拥有着杜尚所缺乏或无法拥有的并为沃霍尔所掩饰的社会参与性。

Ai takes on the world through an attitude, rather than a style. With his blogs and tweets, 
he is a constant communicator. However absurd his works might appear to be, 
he understands the place of the artist, recognising that his work exists in a global world 
of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He has a sort of social engagement Duchamp 
lacked, or couldn’t have, and that Warhol dissembled.

路透社(Reuters)的亚当•乔丹(Adam Jourdan)评论如下:
五十三岁的艾未未提到这项作品是为反映个人主义,批量生产和工艺的概念而设计。他也将之与他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Twitter相联系,他把它看作接触中国青年的工具。

Ai, 53, said the work was designed to reflect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mass 
production and craftsmanship. He also traced a connection to his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Twitter, which he saw as a tool to reach out to China’s youth.

1957年出生于北京的艾未未是当今中国艺术最杰出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既是概念艺术家、策展人,也是批评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他的作品涵盖广泛并颇具挑战性和开拓性。在过去二十年中,艾未未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1979年的第一届《星星画展》到2008年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公司合作设计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

2009年中艾未未也继续创作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并继续他对于社会政治的关注。为纪念2008年汶川地震,他创作了《铭记2009》(Remembering 2009),在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美术馆(Haus der Kunst)正面用数千名孩子的书包配以汉语构成了一道墙。援引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母亲的话:“她曾在这世界上快乐地生活了七年。”同样在艺术之家美术馆(Haus der Kunst),艾未未制作了覆盖380平方米面积的地毯并命名为《软地2009》(Soft Ground).他精心设计模仿了地板上969块独立的瓷砖,组成了记录70年以来多项展览和参观者们足迹的地图。艾未未曾说过:“自由是有权利质疑任何事物,”不管是视觉上微妙或者宏观的,他的大型装置作品始终是不断探索精神的产物并构成了他强有力并发人深醒的艺术创作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