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执谊与他的贞吉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59:48
董执谊与他的贞吉居http://fuzhou.fznews.com.cn   2008-4-26 10:51:1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仙乡何处
  晚清时期,在书肆林立、刻书成业的南后街出了一位文化名人董执谊,似是顺理成章之事。董执谊(1863—1942),字藻翔,号藕根居士,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归辞,专心治学,喜藏书。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董执谊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
  《闽都别记》全称《闽都别记双峰梦》,又称《闽都佳话》,成书于清乾嘉时期。此书以五代时期周、吴两大家族为主线,讲述从五代到明清年间福州地区的历代兴废、社会变迁,插叙战国时闽越族的一些活动与早期闽人开发福建的历史,较详细地记录了王审知据闽称王这一时期的稗史,涉及大量的社会场景、历史故事、地方掌故、风俗习尚、名胜古迹,运用俚谣俗谚与方言土语,正所谓“以福州方言叙闽中佚事,且引俚谚俗腔,复详于名胜古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其中陈靖姑除妖、郑唐烧火炮、荔枝换绛桃等故事长盛不衰,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它不仅是一部在闽籍人士中产生广泛且深远影响的读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地区性乡土文学、民间文学总汇,是研究福建地方史和社会学、民俗学及语言学的重要文献。
  但此书到清末为止都未尝印行。直至董执谊分别从螺洲陈家、宫巷林家、光禄坊刘家借得几种不同的珍藏本,将不同年代、版本各异、多人联作的民间手抄本“信心点正”,修订为四百零一回、计一百二十万字、共二十卷的章回小说。宣统三年(1911年),倾注了董执谊大量心血的《闽都别记》初刊油印本终于问世,共25套。1927年,董氏又出石印本600部,售出后,“不十日而空,盖乡之士女,遍喜读之”——此书魅力可见。1946年,三山书店以万国出版社之名初次出版了铅印本。此后几十年,《闽都别记》又两度公开出版发行。作为《闽都别记》的第一位整理、校勘与编定者,董执谊功不可没。此外,董氏对福州古迹文物的保护也多有贡献。
  董执谊故居位于南后街162号。大体系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四面风火山墙。较具特色处为二进的花厅建筑。厅堂木构,四柱三开间,柱联曰:“廿载羨私居,苟有苟完,居处敢忘先圣训;三楹成小筑,肯堂肯构,贻留尤望后人贤”,表达了董执谊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及对子孙后辈的期望。“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座房屋既不气派、也称不得精美,但董执谊已经很满足了,豪宅并非目标,他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物质的。不过,这“三楹小筑”依然带着书香门第的幽雅气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在此得到完美的延伸。第的幽雅气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在此得到完美的延伸。
  厅廊下照例是天井,辟有鱼池,护栏相围,驳岸青石垒砌,一头开通道,以三两层阶石拟出小河岸的模样。锦鲤红鲫等水族在浅水中往来穿梭,悠游甚欢。池边花木扶疏、假山嶙峋,与池水相映成趣。一口水井沉稳地蹲在围墙边,精心打磨的青石井圈浑圆可爱,上镌小篆“石泉”,下款则落隶书“苍作”,据传此为郭柏苍所书。正因为这几个字,水井显得格外古拙。通常,有了鱼池,便不离亭台之属,董执谊的花厅也不例外,鱼池几步开外就有一座建于高基之上的迷你楼阁。楼阁近方形,细木青瓦,造型简约而门扇小窗俱全,近鱼池一侧则为敞开的走廊区域,附设美人靠栏杆。楼阁虽小,却区分了里外用途,巧妙地分隔出公共与私密空间,是很适宜闺中女子的地方。想来楼阁内弹琴写字,可消长日寂寥;待得月上树梢,又可抚栏吟咏,甚或轻盈起舞。
  当然,更多的社交活动是在厅堂进行。当年,林纾、陈衍、何振岱、陈培锟等文人墨客常雅集于此煮茗清谈、吟诗作对。解放后,仍有潘主兰、杨湘衍、谢义耕等前来参加董执谊长子董岳如主持的沙龙。末代帝师陈宝琛曾题写“贞吉居”木匾相赠,“贞吉”二字典出《易经》,暗含对董氏人品气节的赞许和勉励。如此,今人应当能感受到董执谊故居的价值与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