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辜鸿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6:35
清朝末年,有一位“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大名士,他是第一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他也是第一个把中国《论语》、《中庸》这些儒家经典翻译成英、德文字介绍到西方的人,他写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被西方哲学界奉为必读的经典著作。他和俄国一代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是书信之友,印度的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在20世纪时,西方人只认可两个东方人,一个是印度的诗圣泰戈尔,一个就是这位中国的“怪杰”辜鸿铭。
咸丰七年,辜鸿铭出生在南洋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中。他的父亲辜紫云在英国人布朗的胶园中担任总管,为人精明能干,很得布朗的信任,布朗夫妇是丁克一族,膝下无儿无女,便把辜鸿铭收为义子,对辜痛爱有加,视如已出。清同治六年,布朗决定把辜鸿铭带在身边一同返回英国。辜鸿铭跟随布朗来到英伦三岛的爱丁堡后,辜鸿铭刻苦努力的学习。先后在名校爱丁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拿到文凭。
学成归来后,辜鸿铭做了新加坡政府的公务员,每日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正当他百无聊奈之际,碰上了一位中国人杨汝澍,杨汝澍对辜鸿铭的学问大感佩服,便邀请他到自己的上司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工作,辜鸿铭正愁一身好学问苦无识主,便径直跟着杨汝澍去两广总督府拜见张之洞。
当时的张之洞正正学古代的孟尝君,广开幕府,邀请天下才俊,听闻辜鸿铭是个西洋博士,连忙做出一幅礼贤下士的派头,安排他去管理商务事宜,张之洞是个有名的神童,但从小就有一个坏毛病,过日子颠倒黑白,经常起卧不定,说睡就睡。而他吃饭总是喜欢和召唤幕僚们和自己一起吃,于是陪张大人吃饭,就成了两广总督府中最苦的差事之一,其吃饭的流程是这样的:饭菜全部上好之后,张大人先动第一筷子后,众幕僚便逐渐各自开动,然后忽然之间张大人就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众幕僚忙放下碗筷,肃然静坐等待,如果当天运气好,张大人睡一两个时辰就醒来了,如果运气不好,则会一直等到晚上才能继续吃中饭。其中的苦自不待言,尤其如此吃饭不但影响办事的效率,更会耽误事情。辜鸿铭不同于其他幕僚,他从没在中国的官场工作过,又在西方长大,省不得“君君臣臣”那一套虚文,他陪张大人吃过几次饭之后,遂首先发难,要求改革“陪吃饭”制度,张之洞也没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这种敢于直言的脾气,从此也就尽量不和幕僚们一起吃饭。辜鸿铭刚走入张之洞的幕府,就解众幕僚于倒悬,成了他们的大救星,为了报答他,便一致商订给已经而立之年还仍然单身的辜找一个媳妇。
幕僚们便推选出江苏武进人赵风昌和广东番禺人梁鼎芬为代表全权处理此事,两人找了几个媒婆之后,终于物色到一个名叫淑姑的大家闺秀介绍给辜鸿铭,辜鸿铭一听说淑姑是缠过足的小脚,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辜鸿铭的恋脚癖大概是传染了清朝前期另一位大名士李渔的,曾经他更是放言“女人的奇绝之处,就在一双小脚”。娶了淑姑之后,辜先生开始大走桃花运,第二年又纳了一个日本的小妾,日本小妾虽是一双大脚,但对于一生推行纳妾制度的辜先生来说已经算不得重点了,后来辜鸿铭在北京时,曾向二位美国小姐宣扬自己的纳妾论,主张男人纳小妾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美国小姐们自然难以苟同,反驳道:“那如果按辜先生的这个说法,女子自然也可以多要几个老公呀?!”辜先生听了也不激动,马上说出了一句名言:“两位小姐,你们看那茶壶和茶杯,从来就是四个茶杯配一个茶壶,你们什么时候见过四个茶壶配一个茶杯的?” 辜鸿铭的这句名言流毒甚广,致使后来陆小曼小姐和徐志摩先生大婚之时,陆小曼便对徐志摩立下规矩:“你可不能拿辜鸿铭茶壶论来当借口,你不是我的茶壶,而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牙刷就只能一个人用。我今后只用你这把牙刷,你也不准向别的茶杯注水。”把大诗人徐志摩挤兑得满脸通红。
辜鸿铭在张之洞手下一干就是二十三年,期间襄助张之洞训练新军,创办新兴工业,处理洋务外交等等,很是出了一番力。后来张之洞入阁拜相,辜鸿铭也随其一起进京,被分配到了外务部工作。一年后,张之洞肝病加重,到六月间,已是汤药不进,一如大清帝国。直到十月四日病逝,张之洞的死,标志着大清朝所谓“同光中兴”的结束,张之洞的死,也让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的辜鸿铭悲伤不已。
袁世凯掌权之后,辜鸿铭到北京当上了五国银行翻译团的首席翻译,年薪高达六千元。工作之余,辜鸿铭开始在北京大学讲课,第一天他来上课时,听讲的同学见他还拖着一条小辫子,穿着长马褂,一下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的说:“你们是在笑我的辫子吗?我这个辫子要剪掉很容易,但你们心中的那条辫子要剪掉可就不容易了!”除了工作和讲课,辜鸿铭还四处办演讲,他在京城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春秋大义》是要收门票的,票价两元一人,而当时演艺界的名角梅兰芳唱一场戏才收一元二角。在自己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他还去参拜了清废帝溥仪,接受了大清朝的最后一道荣光。公元1928年,他死于肺炎。
辜鸿铭一生狂放,他精通西方文化,所以他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体会得更为清楚,辜鸿铭死后,一位外国作家说:“辜死了,可是能写中国诗的欧洲人还没出生!”足见西方人一直是把辜鸿铭当作同类来看待的,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穷自己的大半身精力试图挽回大清帝国的颓势,他用最偏执的方式来捍卫已经破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同时代的人物他和王国维是眼界最为开阔的,王国维的选择是在昆明湖自杀,辜鸿铭选择是自己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