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清朝真正的辫子应是这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30:09
真相:清朝真正的辫子应是这样


 如今在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男人一律梳着“阴阳头”,就是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辫成粗长的发辫。港台清装剧和大陆清装剧还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较少,后者剃掉的部分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是真相,而是搞错了!甚至大错了,违背历史的真实。
  满清男人真正的发型是什么式样?不是如今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谓“金钱鼠尾”辫——

是把四周头发全部剃得精光,只在头顶中心处留有金钱(直径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头发,编结成又细又长的发辫,垂下来形如“鼠尾”,还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称叫做“金钱鼠尾”。就是说,满清(前期、中期)男人标准的辫子式样,原来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样细细的!绝不像近几年以来电视剧辫子戏里面那样粗大。辫子根部也只有铜钱那么一小撮,根本谈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头发全都要剃光了算。这种稀奇古怪的发型:“发根如铜钱大小、老鼠尾巴粗细”,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欢出风头的大腕大牌明星们,也未必愿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发型。怪不得清装影视剧中对于辫子要加以美化了!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攻城略地,少不了“剃发”这个关键词。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开始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参看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记载,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专门词: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同一年,后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顺治四年(1647年),满清政权在广州颁行的易服剃发令中竟然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强调:“金钱鼠尾”是满清顺民的标志,而“峨冠博带”则是明朝人士的标志。又,福州遗民陈燕翼在《思文大纪》中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对不肯剃发的官民,满清政权很早就实行了“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大贝勒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汉人,俱令剃发”。
  “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这句赤裸裸血淋淋的威胁来自多尔衮,通常总结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时因不愿屈从剃发而被杀戮的汉人有多少,恐怕已经无法统计了。时人陈确曾云:“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民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见《陈确集》卷三十】杀戮之多,可以想见。

顺治十一年(1654年),降清后一直深受多尔衮信任的汉臣陈名夏(官居吏部尚书、内院大学士,原为复社文人)只因私下议论“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即遭另一降清更早的汉臣宁完我的弹劾(官居清廷内院大学士)而被处以绞刑。可见当时清廷推行剃发易服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决。直到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也可证明,乾隆时期男子的发型还是“金钱鼠尾”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