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维稳成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01:07
  在所有的选项中,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被认为是最优选择,只有在尊重每个人的产权,释放每个人的市场创造性的前提下,国家财政能力才能形成稳定的财源  在我看来,《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赖建诚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是本很有意味的书。明朝败亡于财政败坏,而财政败坏的直接因由,是边饷剧增,有点像笑蜀说的维稳成本。  赖先生提到的一个史实,是明朝中后期财政的压力剧增,主要开支,就是边防经费的支出,一度达到整个财政支出的97.25%。如此高昂的维稳成本,可怜的明朝皇帝怎么维持。这是史家共识,但是具体的情况与确切的数据,能深入讨论者不多。  黄仁宇先生的《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算是这方面的扛鼎之作。但黄先生所援引的史料,多半集中在明朝官样文件,而赖建诚先生则依据的是《万历会计录》,以及诸多明代大臣学者记载的军马钱粮数据。可以说,黄仁宇事实上偏重于宏大叙事,而赖建诚则偏重于细节考据,是这方面的又一本力作。  偏重于细节考据  说到细节,赖先生的功夫,那叫一个到家。他先在楔子中交代问题意识,检讨相关文献,然后对边军的指挥系统,边镇历史和财政年度出入、边饷支出做了最详细的计算与介绍。最后得出结论:“边饷日虚,是明朝国防的长期结构性困扰,不容易因某人的某项对策就能挽回或者改变,这是逼迫明朝走向败亡的过程之一。”  国家的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财政支撑,因此,如何扩展国家的财政能力,成为所有国家谋略的重中之重。在所有的选项中,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被认为是最优选择,只有在尊重每个人的产权,释放每个人的市场创造性的前提下,国家财政能力才能形成稳定的财源。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可惜一些人似乎死不买账,原因在于,一旦尊重每个人的财产自由权利,国家的权威、既得利益的小圈子利益就会受到制衡。这正是一代代皇朝粉墨登场,又黯然退场的经济学理由。  再谈谈赖建诚老师的另外一本书,《亚当·斯密与严复》。这是一本只有174页的小册子,但是赖先生从1989年开始,经过了15年的摸索,停顿、重新出发和再修订。  赖先生说,这本书的结构,是站在舒尔茨1964年发表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第五章的基础上,所做的专题深入性研究。  舒尔茨在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卓著,特别是《改造传统农业》一书,对发展经济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政策意义,他于1979年与另一名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这位大名鼎鼎的刘易斯,正是人口流动模型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两名经济学大家的理论,对中国当下的经济建设,指导意义重大。  对严复的专业观察分析  赖先生强调,他关注严复现象已经很久,想通过学理性的研究,找到西方思潮如何引入中国的内在逻辑,发现中国人对西方学说的种种回应,所以他认为,对严复的观察,是研究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重要题材,虽然在这方面已经有人着墨很多,但赖先生坚持认为,这方面还需要更加专业的深入分析。  说到严复,有一些小史料很有意思。他于1877年5月去伦敦求学,专业是海军,到1879年1月返回清国。不到两年时间,他涉猎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炮台图、海道图、海战史、铁甲船、炮弹学等等,学业压力很大,并没有时间接触到经济学。所以有人就猜测,严复可能是在英国的报纸、刊物和传闻中听到了亚当·斯密这个人和他的书,但没有深入阅读了解。  所以,赖建诚先生认为,严复很有可能是回国后才比较深入接触西方名著,而原因在于,他回国后屡试不爽,无缘官场,心灰意冷之际,才把兴趣转到学术上。  感谢糟糕的官场,中国人从此才有了严复这样有眼光的读书人。他还翻译过《群己权界论》,其实就是密尔的《论自由》。我对自由的理解,就是反复看了《论自由》才有眉目的。  赖建诚先生还很年轻,1952年生,算是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1992年他出版了《重商主义的窘境》,他翻译的《入戏的观众》,也是雷蒙阿隆的作品,还翻译了波伏娃的《波伏娃的告别:与萨特的对话》。  与赖建诚比,内地有些人去骗课题经费,盘剥学生,或者走穴去了,还有一些志存高远的教授,满脑子学而优则仕,幕僚情结,上书情结。这是一种极为低俗的思维原型。  知识人应是一个独立的阶层,知识人所有的工作,只与知识有关。一个社会如果始终无法形成独立的知识人阶层,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粗鄙的、功利的、短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