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09:25
一、会计方法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员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方法一共有七个,他们分别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
1.设置账户
根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一个名称,账户具有格式和结构。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基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我国采用借贷记账法。
3.填制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填制记制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凭证的真实、完整、可靠。
4.登记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用以全面、系统、连续地启示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简称账簿。它是会计账户的表现形式。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所以,它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5.成本计算        对制造业企业,企业还要将平时所归集的那些生产经营费用按照一定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各种不同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 ,确定其实在数,以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编制财务报表
编制财务报表就是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七种会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最初环节,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成本核算就是对初级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编制报表时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
二、会计的重点知识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词义是:
会计本质: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或经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的范畴
会计对象: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会计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核算是监督基础;监督是核算的。
主要计量单位:货币是主要的计量单位但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会计的苦命职能如预算、决策、分析、评价、考核等等
(二)会计的基础
会计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本期收付,都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和资金的退出三部分。
1.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企业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构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2.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1)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
(2)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选定的产品,入情入理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等,构成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同时,还将发生企业与工人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
(3)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有关销售费用、收回货款、交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结算关系等。企业获得的销售收入,扣除各项费用成本后的利润,还要提取盈余公积金并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3.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使得这部分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四)会计的六要素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会计核算内容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化。财务报表是以会计要素为内容构架的,因此会计要素又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前三个要素是静态的,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后三个要素是动态的,体现在利润表中。
行政事业单位是五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1.资产
1)概念: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特征:
(1)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是现实的资产,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如:企业承包在未来某一时点将要购买的设备,此设备就不是企业现有的资产。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拥有:是指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者处置。
控制:是指不拥有所有权,却实际控制,所谓实际控制,如:融资租赁固定资产
(3)资产的确认:
A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B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4)分类
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
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3.所有者权益
(1)概念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余额。实际上是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A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B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C 留存收益,在我国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按构成可以分为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4.收入
(1)概念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点
A 收入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B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C 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的确认条件
A 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B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C 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收入和利得的区别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利得,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利得分两类:
一类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即: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
二类是计入利润的利得(即:计入营业外收入):如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接受捐赠、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利得等。
5.费用
(1)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特点
A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B 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C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费用的确认条件
A 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B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C 经济利益的流出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费用和损失的区别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损失,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损失分两类:
一类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即:减少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等;
二类是直接计入利润的损失(即:计入营业外支出):如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处置无形资产的损失、罚款支出、对外捐赠、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等。
6.利润
(1)概念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五)会计等式
1.概念
会计等式,是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从实质上看,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和基本财务状况。
2.会计等式的内容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通常称为第一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左边反映资金的运用,等式的右边反映资金的来源,因此无论在什么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保持上述恒等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注意:负债总是位于所有者权益之前,这种顺序的排列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意义。        (2)收入-费用=利润(第二会计等式)
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差额为利润;收入小于费用,差额为亏损。
这一等式是基本等式的补充和发展,表明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相应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态,也称为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第三会计等式)
=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该等式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财务状况反映了企业一定日期资产的存量情况,而经营成果则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资产的增量或减量。
第三等式是反映第一会计等式与第二会计等式之间的关系,是第一等式的扩展。
(六)会计科目
1.概念
会计科目,是指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2.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照提供核算指标详细程度进行分类
A 总分类科目:也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总账科目一般是按财政部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B 明细分类科目:也称明细科目,它是对总分类科目进行明细分类,提供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它们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或提供的指标比较详细具体,它是对总分类科目的具体化和详细说明。明细科目的设置,除会计准则规定设置外,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自行设定。
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作用,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2)按照会计对象的经济内容进行分类
一是资产类科目: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二是负债类科目:如: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
三是共同类科目:既可能是资产也可能是负债;
四是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五是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
六是损益类科目:收入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费用类: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我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会计科目表(一般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下表所示。

(七)账户
1.账户的概念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2.账户的分类
会计科目有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账户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也可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即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的账户称为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的账户明细分类账户。
3.账户的结构和内容
账户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必然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和类型。
资产类账户、成本类账户、费用类账户结构相同,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结构相同,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
注意:
资产类(成本类)账户借增贷减,余额在借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贷增借减,余额在贷方;费用类账户借增贷减,一般列余额;收入类账户贷增借减,一般无余额。
4.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的联系
(1)本期发生额是一个期间指标,说明某类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
(2)余额是一个时点指标,说明某类经济内容在某一时日增减变动的结果。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其实余额和期末余额。
其基本关系如下:
期末(借方或者贷方)余额=期初(借方或者贷方)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为类型。
5.借贷记账法
(1)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记示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即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借方和借方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
(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分别作为账户的左方和右方。至于“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注意:“借”“贷”不表示任何经济意义,单纯就是借贷记账方向的符号。
(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账户对应关系就是在借贷记账法下形成的一种应借应贷的对应关系。
如:企业购买设备价值体系万元,并投入使用,不考虑税的问题。
一方面固定资产增加,计入借方;一方面银行存款减少,计入贷方。
因此固定资产的对应账户就是银行存款,反之,银行存款的对应账户就是固定资产。
(八)会计分录
1.会计分录的概念
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2.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
第一,分析经济业务涉及的是资产(费用、成本)还是权益(收入);
第二,确定记入哪个(或哪些)账户的借方、哪个(或哪些)账户的贷方;
第三,确定应借应贷科目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
3.会计分录的分类
按照年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不能合并记录和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应逐项反映和记录。
(九)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
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生态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目的就是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
1.发生额试算平衡法,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公式为:全部账户的借方其实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其实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实际工作中,余额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方式进行的。
注意:一是试算平衡时必须是全部账户;二是等式的左边是借方,那右边一定是贷方;三是左边是其初,右边一定是其实;左边是期末右边一定是期末。
试算平衡时,不能说账户绝对没有错误。
(十)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1.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含义和关系
(1)总分类账户又称为总账账户,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是提供总括分类核算资料指标的账户,在总分类账户中只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反映经济业务。
(2)明细分类账户又称为明细账户,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明细账提供明细核算资料和指标,是对其总账资料的具体化和补充说明,是从属于总账的。即总账的从属账户。
(3)总账和所属的明细账的核算内容相同,只不过反映内容详细程度上有所不同。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
2.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其登记包括以下四个要点:
(1)凭证相同:即所依据的会计凭证相同;
(2)方向一致:即记入的借贷方向相同;
(3)期间相同:即记入的会计期间相同,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应登记在同一个会计期间的账簿上;
(4)金额相等:记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与记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相等。
具体为:
总账账户的期初余额=所属明细账户期初余额合计
总账账户的本期发生额=所属明细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
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所属明细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十一)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1.两者的联系是: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设置账户的依据;
2.两者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十二)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的含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会计凭证的种类
通常按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
3.原始凭证的概念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它是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是登记会计账簿的原始依据。
4.原始凭证的种类
(1)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A 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其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
如:购买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收付通知单、运货单等;
B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内部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填制的原始凭证,此类原始凭证仅供单位内部使用。
如:销售发票、领料单、开工单、成本计算单、出库单。
(2)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的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凭证。
A 一次凭证是指一次填制完成、只记录一项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它是一次有效的凭证。
B 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多次记录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它是多次有效的原始凭证,即:可多次填写使用的凭证。
如:限额领料单;
C 汇总凭证是指对一定时期内连续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的若干原始凭证,按照一定方法汇总以后填制的原始凭证。编制汇总的原始凭证可简化记账凭证的编制和账簿的登记工作。
如:发出材料汇总表、工资汇总表。
(3)按照格式的不同,分为通用原始凭证和专用原始凭证。
A、通用原始凭证是指由有关部门统一印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具有统一格式和使用方法的原始凭证。
如:全国通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统一商业零售发票、银行转账的结算凭证等;
B、专用原始凭证是指由单位内部自行印制的、仅在本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
如:收料单、领料单、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计算表等。
5.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原始凭证的日期;
(3)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
(4)经济业务的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
(5)填制单位签章;
(6)有关人员签章;
(7)凭证附件。
6.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记录要真实;
(2)内容要完整;
(3)手续要完备;
(4)书写要清楚、规范;
(5)编号要连续;
(6)不得涂改、刮擦、挖补;
(7)编制要及时。
注意: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7.原始凭证的审核
(1)真实性的审核;
(2)合法性的审核;
(3)合理性的审核;
(4)完整性的审核;
(5)正确性的审核;
(6)及时性的审核。
经审核的原始凭证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A、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
B、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不够完整、填写有错误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C、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8.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它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记账凭证的种类
A、记账凭证按内容不同,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
收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会计凭证。
付款凭证——是指用于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
转账凭证——是指用于记录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的会计凭证。
B、记账凭证按填列方式不同,分为复式凭证和单式凭证和汇总记账凭证。
(2)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就是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的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编制会计分录应该逐步分析,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涉及到哪些账户,是增加,还是减少;
2)确定应记入哪个账户的借方,记入哪个账户的贷方;
3)检查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
其书写格式:先写借后写贷,借贷方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要分行、错开写。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简单会计分录——指由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三个以上(含三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3)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记账凭证的名称,填制记账凭证的日期,记账凭证的编号,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摘要,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科目及其记账方向,经济业务事项的金额,记账标记,所附原始凭证张数,会计主管、记账、审核、出纳、制单有关人员签章。
4)记账凭证的编制要求
基本要求:
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
心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
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
填制记账凭证时若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已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更正某月某日号凭证”字样(红字冲销法)。如果会计科目、记账方向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补充登记法),调减金额用红字(红字冲销法),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收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收款凭证左上角的“借方科目”,按收款的性质只能填写“现金”或“银行存款”;日期填写的是编制本凭证的日期。
付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付款凭证的编制方法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只是左上角由“借方科目”换为“贷方科目”。
注意: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相互划转的经济业务,为避免重复记账,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收款凭证。
(5)记账凭证的审核
记账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内容是否真实、项目是否齐全、科目是否正确、金额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正确。
出纳人员在办理收款或付款业务后,应在凭证上加盖“收讫”或“付讫”的戳记,以避免重收重付。
9.会计凭证的保管
会计凭证的保管主要有下列要求:
(1)会计凭证应定期装订成册,防止散失。
(2)会计凭证封面就注明单位名称、凭证种类、凭证种类、起止号数、年度、月份、会计主管人员、装订人员等有关事项,会计主管人员和保管人员应在封面上签章。
(3)会计凭证应加贴封条,防止抽换凭证。原始凭证不得外借,其他单位如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使用时,经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可以复制。
(4)原始凭证较多时,可单独装订。
(5)每年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在年度终了时可暂由单位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后应当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6)严格遵守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要求,期满前不得任意销毁。
(十三)会计账簿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
1.会计账簿与账户的关系
账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账户才是它的真实内容。账簿与账户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会计账簿的分类
(1)按用途分类
1)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 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在我国,大多数单位只设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2)分类账簿。包括:总分类账簿(简称总账)、分类账簿(简称明细账)。分类账簿提供的核算信息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3)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
(2)按账页格式分类
1)两栏式账簿
2)三栏式账簿。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都可采用三栏式账簿。
3)多栏式账簿。收入、成本、费用明细账一般均采用这种格式的账簿。
4)数量金额式账簿。原材料、库存品、产成品等明细账一般都采用数量金额式账簿。
(3)按外形特征分类
1)订本账。这种账簿一般适用于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2)活页账。各种明细分类账一般采用活页账形式。
3)卡片账。严格说,卡片账也是一种活页账,只不过它不是装在活页账夹中,而是装在卡片箱内。在我国,单位一般只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卡片账形式。
3.会计账簿的记账规则
(1)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业务内容摘要、金额和其他有关资料逐项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摘要清楚、登记及时、字迹工整。
(2)登记完毕后,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已经登账的符号,表示已经记账。
(3)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
(4)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银行的复写账簿除外)或者钢笔书写。
(5)下列情况,可以有红色墨水记账:
1)按照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不设借贷等栏的多栏式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栏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的,人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
4)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可以用红字登记的其他会计记录。
(6)各种账簿应按页次顺序连续登记,不得跳行、隔页。如果发生跳行、隔页,应当将空行、空页划线注销,或者注明“此行空白”、“此页空白”字样,并由记账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注意:
对需要结计本月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本月初起至本页末止的发生额合计数;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止的累计数。
4.会计账簿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1)现金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1)现金日记账的格式。其格式有三栏式和多栏式两种。无论采用三栏式还是多栏式现金日记账,都必须使用订本账。
2)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方法。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同现金收付有关的记账凭证(包括: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银行存款付款凭证),按时间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逐日结出现金余额,与库存现金实存数核对,以检查每日现金收付是否有误。
(2)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按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和币种分别设置,每个银行账户设置一本日记账。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与现金日记账相同。(只是根据银行存款收款凭证、银行存款付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
(3)总分类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
每一个企业必须设置总分类账簿。其格式主要为三栏式。总分类账必须采用订本账。
总分类账可以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也可以根据经过汇总的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定期登记。
(4)明细分类账的登记方法
明细分类账格式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和横线登记式(或称平行式)等多种。
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等明细账应逐日逐笔登记;库存商品、原材料、产成品收发明细账以及收入、费用明细账可以逐笔登记,也可定期汇总登记。
不同类型经济业务的明细分类账,可根据管理需要,依据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逐日逐笔或定期汇总登记。
5.对账
(1)账证核对
(2)账账核对   包括:
1)总分类账簿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
2)总分类账簿与所属明细分类账簿核对;
3)总分类账簿与序时账簿核对;
4)明细分类账簿之间的核对。
(3)账实核对  包括:
1)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数额是否相符;
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是否相符;
3)各项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是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