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促成美国政府管道安全机构建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49:3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11:39  南都周刊

纽约的标志性街景——冒着蒸汽的沙井。

纽约地下管线布局图
不过,热心的负责人还是解答了我们的部分疑惑。
任何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都需要向建委(或相关部门)申请许可证;报批并办好相关手续后,会得到一份详细的管线图。而且,建设单位能获知的地下管线图情况也仅限该工程的施工范围。在南京7·28大爆炸以后,广州市建委也发布了紧急通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场地管线的保护工作。
虽然我们的买图计划就此泡汤。但是,搞清楚地下有什么对施工单位来说并不是难事。
那为什么城市还频繁出现“爆管”事件呢?
事实上,城市的管线都在动态变化,主要是延长。因此广州市规划局也要求所有报批的地下管线工程,都必须在复土前进行竣工测量验收。
但是建设单位除了政府机构,还有企业和个人,并不容易规范。主要还是钱在作祟。埋管必须花费不少费用,除了本身的埋管成本,还要支付道路修复费,每平方米高达好几百元,且必须提前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为降低时间和金钱两方面的成本,不少施工单位索性偷埋管线,导致图纸与实际不符。
另外,企业管线工程中,有很多没有报批,或者并没有按照当初报建的规划实施,例如申请10米实铺20米,规划部门得到的管线信息库实际上是假信息,图纸自然失真。
“有些单位自己偷埋一气,最终连自己都不知道确切的埋管位置了!”建委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曼哈顿地下世界
今天的曼哈顿路面下埋藏着维系这个繁华大都市的通信、网络、水电以及交通等设施。对纽约客来说,这个城市的生命之源就在他们脚下。
南都周刊记者_张峰
三年前当我还在曼哈顿工作的时候,每天下班之后的消遣就是沿着第五大道走路回住所。虽然远不如中央公园里那么清静,但跟地铁比起来,第五大道上的空气和人流都还算是可以忍受的。一路上有许多的橱窗可看,当然也少不了纽约的另一个标志性街景——冒着蒸汽的沙井。
即使在炎炎夏日,纽约街头的沙井盖中也会时不时喷出些白雾状的蒸汽。自从1882年纽约建立起集中蒸汽供暖系统以来,地下蒸汽管道泄漏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的泄漏并不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但2007年7月18日在中央火车站附近发生的蒸汽管道爆炸事件却让纽约人的神经又紧张了一回。
当天一场暴雨带来的雨水流入地下接触到高温管道,致使管道内的蒸汽遇冷收缩,最终造成管道破裂爆炸。巨大的压力使蒸汽混杂着泥土和飞尘冲上数百米的空中,持续喷发了至少两个小时。一位老人在逃离现场时不幸心脏病发作身亡,还有一辆拖车被气浪抛离地面4米,车中两名乘客受重伤。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000万美元。
尽管如此,蒸汽管道还不算是最让人担心的。纽约每年发生的蒸汽管道爆炸事件不超过1起,大部分的事件也没有危及到居民的生命安全。相对而言,运输危险液体和天然气的地下管道才更令人警惕,即使是轻微的泄漏都可能招致非常严重的后果。2009年4月在纽约皇后区发生的一起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就摧毁了1栋房屋,并导致1人死亡。
据美国管道与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从2000至2009年间,纽约州共发生43起严重的管道爆炸事件,造成13人死亡。全美国的事故数量则达到5626起,死亡人数365人。而这些还是在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制管理体系下发生的。
所有筹备修建的天然气管道都必须先经过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的审批。成立于1977年的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除了联邦法院之外,即使是总统和国会也没有权力复审他们的决议。在《2005能源政策法案》中,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被赋予核准州际天然气设施,包括管道,储存和天然气液化等的选址和废弃职能。
在批准一项天然气管道项目之前,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通常都会召开听证会,一方面听取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另一方面也为有关管道对环境及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收集证据。
近日,在新泽西州的泽西市就举行了一个这样的听证会。一家能源公司计划修建一条从斯塔滕岛经泽西市至曼哈顿的天然气运输管道。300多名居民以及一些当地官员都出席了会议,表达了对管道安全的担忧并提出了反对意见。泽西市长希利(Jerramiah Healy)在发言中表示,“这么大规模的一条管道会让任何私人投资方却步。这也不是钱的问题。它事关安全—我们被推选的原因。保护我们的市民,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1994年发生在新泽西州另一个城市爱迪生的天然气管道爆炸和火灾事故至今仍然让新泽西居民心有余悸。那次事故让100多人一夜之间变得无家可归。
另一起严重事故则直接促成了美国政府管道安全机构的建立。1965年3月路易斯安那州的一段天然气管道爆炸造成17人死亡。这起事故惊动了当时的约翰逊总统,管道安全机构一事也随即被提上国会议程。1968年,隶属于美国运输部的管道安全局成立。同年,国会通过了《1968天然气管道安全法案》(Natural Gas Pipeline Safety Act of 1968)。历经多次修订之后,形成了现在的《2006管道检测、保护、实施及安全法案》(Pipeline Inspection, Protection, Enforcement, and Safety Act of 2006)。
除了联邦立法之外,美国各个州以及当地的监管部门为了保障输气管道的安全还制定了许多更加细致的法规条例。这些规定涉及到了输气管道的设计、运作和维修等各个方面的细节。不仅管道运营商们会受到各种行业安全标准的约束,连天然气用户要也需遵守的规范。例如,如果居民家中的燃气锅炉需要更换,必须通过持有相关证书的修理人员来操作,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联邦法案中还建立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知系统“One-call Notification system”。根据这项法规,任何参与拆迁、挖掘和建筑施工的个人或者机构必须在工程实施之前(纽约州的规定是2至10天),通过这个系统去获取目标区域的相关地下管道信息,并依照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施工。另一方面,管道管理机构在受到请求之后,必须及时提供合理准确的管道位置信息。任何一方在不遵循这些规定的情况下导致管道受损,并进而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时,都将受到民事处罚。
伴随着管道安全相关法案的实施,一些相关组织开始承担起这种中介作用,协助管道管理机构与施工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其中包括“Call before you dig”,“Digger’s Hotline”和“One-call”等服务。2007年5月,Common Ground Alliance机构发起了一项运动,促成了811号码成为全美国通用的信息电话。
美国管道与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的数据证明,这种通知系统明显减少了施工挖掘造成的管道事故。1990年的253起事故中,有74起事故与挖掘有关。之后每年呈下降趋势,到了2009年,265起事故中只有36起是挖掘造成的。
2007年的曼哈顿蒸汽管道爆炸事件还引起附近区域的电话和网络中断,并对电力供应造成了一些影响,因为所有这些线路都被铺设在地面与蒸汽管道之间。但在1888年前的纽约,只有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电力公司把所有电缆埋在地下(爱迪生还为此发明了将焦油涂在电缆上用以防潮的办法)。其他像贝尔、西联以及东河电力照明公司等仍然使用电线杆这种传统方式来架设线路。
1888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暴风雪袭击了纽约。许多电线杆被暴风雪压垮,纽约与外界的联系被完全中断。因为那些通信与照明公司此前拒绝接受纽约市政府要求将所有电缆转入地下的政令,时任纽约市长格兰特(Hugh P.Grant)甚至威胁要亲手把这些电线杆砍倒。一年之后,西联线路维修员菲克斯(John Feeks)触电身亡带来的巨大公众反响最终推动了这一变革。
今天的曼哈顿路面下埋藏着维系这个繁华大都市的通信、网络、水电以及交通等设施。第五大道两旁高耸的摩天大楼也许为它赢得了世界之都的声誉,但对纽约客来说,这个城市真正的生命之源却在他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