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十大战争一:英特尔与高通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9:22
移动互联网十大战争一:英特尔与高通之争 (2010-10-08 23:43:38)转载
跟踪、学习和研究这两家企业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而在过去很多年里,这两家企业在各自的领域都保持绝对的领先甚至说垄断,而又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各自向对方的领域渗透,对抗和融合。之所以把这二者之争放到移动互联网十大战争之首,是因为芯乃核心之意,没有一颗强大的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终端部分就无法承载五花八门的业务,就无法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接入网络的可能,因此他们二者的战争必将成为未来10年移动互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够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之争。

尽管说二者渗透已有多年,但直接对话却来的很晚,首当其中的是2年前上网本和智能本的争夺,而这个过程中,高通的智能本显然落败了。之后双方回归理性,高通继续在智能手机领域打拼,而英特尔则继续在上网本附近动作。这种局面直到苹果IPAD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转机,IPAD给了4-11寸之间的终端新的定义,同样也挑起了高通和英特尔新的战争。而在战争没有输赢之前,苹果选择的是观望和自给自足,但最终的结果是,苹果必将从这二者中选择一家,谁将胜出,也预示这移动互联网芯片之争谁将成为领先者。
显而易见,高通的优势目前还无法扭转,这在其Snapdragon过去一年多时间的表现可见一斑,不过再向更大尺寸的终端领域,高通还需进一步提升其芯片的综合能力。
但领先可能是暂时的,3G的差强人意让很多人梦想着更高的速度,更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因此战争提前来临了。以LTE为基础技术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宽带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续给人们期待。而这种期待也给英特尔看到了希望。2010年的许多收购让英特尔弥补了许多技术上的不足,也进一步拉近了和高通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芯片组方面的差距。
收购英飞凌相关芯片业务也许是英特尔近几年收购最值得说的一件事。在过去几年,高通在未来无线技术方面的几次收购显然要比英特尔高明的多,比如收购flarion和airgo。事实上,过去几年,这两家公司的收购都是相互渗透,互补型的并购。比如高通也收购了AMD的移动业务,补强了诸如图形处理方面的缺陷。而英特尔的一些收购也很有前瞻性,比如收购迈克菲,提前布局移动安全是很重的。未来几年,收购很可能集中在一些关键应用领域,因为他们都很清楚,应用才是未来的核心。
经过几次收购,英特尔和高通都具备了移动互联网新型终端的关键技术,强大的应用处理能力,多种无线接入技术LSI能力,强大的图形和音视频处理能力等等,所需要的就是把移动互联网终端所需要的各种模块集成在一起,最关键的一点还要省电,形成强大的适合移动互联网不同终端使用的芯片组。事实上,这些对这两家公司而言都不难。当然,目前落后的还是英特尔。
最终的较量集中在对产业链的把控上,说服谁来用才是关键。过去很多年,PC这条线是英特尔忠实的伙伴,而手机这条线是高通的忠实伙伴,现在这两个领域为了各自的发展两者都会选择,尤其是面对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的机会时,大家是乐意重新洗牌的。当然,对英特尔而言,想要真正进入智能手机领域还是比较难的。而高通进入以平板电脑为新标杆的领域则相对容易。但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并不仅仅是这两个领域。
嵌入式设备成了未来发展的关键,汽车电子、电子广告牌、各种导航设备、各种新型家庭终端、互联网电视都将是全新的领域,也是考验二者产业链把控能力的关键,对于高通和英特尔而言,这些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也许之前的各种方法都不适用,需要的就是变革和适应。
我们期待二者的竞争,我们更期待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移动互联网十大战争五:流量和资费之争
(2010-10-13 23:04:46)转载
包月还是按流量计费是困扰运营商的一个大问题。用户一旦包月,流量就很难控制,控制严了,用户就要骂娘,就要投诉。不控制,流量就是运营商难以抚平的痛。如果采用其他方式如计时或者按流量计费,要么不够用,要么就是天价的流量费,用户也不干。我自己的例子,国庆放假七天,总共下载了十几部高清,差不多30G,其他业务等等,起码加起来有10G。如此高的流量全部是用移动网络下载的,虽然速度有时候慢的也想骂娘,比如每秒不到10K的速度,但属于包月的范畴,还是忍了,慢慢下吧。

我想,很多用户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在流量和资费这个矛盾中,运营商和用户该如何去选择呢?
有些运营商尝试过很多种方案,有计时、有计流量、套餐流量、包月,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活逐步深入到用户的方方面面的时候,似乎只有包月制是能够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有效方式。包月的好处是用户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而且可以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最关键的是可以培养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最终养成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生活方式。而其他方式注定是要降低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感知的,也不利于用户深入挖掘移动互联网业务。
我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级阶段,运营商应该尽可能的提供包月制不限流量的思路去培养和刺激用户使用各种移动互联网业务。只要用户有了习惯性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那么对运营商而言,挣钱是迟早的事情。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流量的确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压力,AT&T在应对苹果IPHONE用户的巨大流量挑战上有些应接不暇,更饱受用户的批评。但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AT&T的网络容量在不断加强,新网络技术的采用也要比其他运营商快,这难道不算是一种有利的促进吗!
现在看来,移动运营商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限制用户的流量,而应该是建立合理的相互补充的移动网络,不要押宝在某一项技术上,而应该尽可能的把频谱资源利用好,多种无线技术相互补充,既有纯语音的网络,也有多种数据网络,比如在未来几年,2G+3G+LTE+WI-FI+WIMAX以及室内覆盖网络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体系,运营商不应该再去强调自己使用的是那种网络技术,而是能够给用户提供不同需求的网络----无所不在的网络。也就是说,在面对流量这个问题上,应该想到的是如何疏导,分流,而非先想到的是限制用户的流量。
在国内,3G+WI-FI的策略从目前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使用效果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运营商宣传不够或者说网络还不够智能。用户更愿意一键上网,而非像现在我使用的电信天翼上网卡,上去后我自己要选择使用3G、1X还是WLAN。事实上,让用户选择无非两种情况,速度快的和检测到的。而这显然对流量分流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在一个小区内,大家都选择3G网络的时候,速度就会很慢,用户的抱怨就会立马爆发。而这个时候,运营商应该提供更加智能的联网技术,不是让用户去选,而是系统智能的选,而且可以根据用户使用业务的情况,自动切换网络。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是后台无察觉情况下的切换。比如有WLAN和3G的地方,尽可能的让用户使用不同的网络,已降低网络拥塞的可能性。
除了利用不同网络分流流量外,流量管理是解决流量激增的主要办法。当然,这可能会牺牲许多用户的感知,但对运营商而言,流量智能管理是必须的,也是解决流量爆炸式增长最有效的办法。目前,几家主要的系统设备商都推出协助运营商管理用户流量的系统,其核心思路是确保VIP用户的有效带宽和流量保证,而对大量的低效益用户进行带宽和流量的限制。当然,方法和策略有很多,关键就看运营商如何去定义这个事情了。
目前来看,资费和流量是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矛盾,用户会永远抱怨资费太贵,而运营商又会抱怨,如此巨大的流量带来的收益却非常有限。尤其是近年来,大量互联网业务加载到移动互联网上,使得网络流量激增,但运营商却很难获得收益。类似的矛盾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会层出不穷。
当然,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用户还没有养成好的移动互联生活方式,这需要一个过程,产业链各个环节必须尽最大可能去培养用户的习惯。而在这个习惯没有广泛养成之前,运营商就必须要忍痛度过这个过程。
一旦运营商构建出立体无缝覆盖的多网络连接系统,用户养成良好的移动互联生活方式,我想,那个时候资费和流量的矛盾将会有所缓解,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将完善,而这正是移动互联网未来几年需要重点培养的。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