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不可能的任务(中国青年报 2007-12-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5:13
拍案惊奇
不可能的任务
2007-12-12
本报记者 王波
“这都是怎么个事儿呢!?”躺在诊所打点滴的小孙,操着浓重口音一再表达着自己的焦虑、不满,当然,还有困惑。
大学四年多以来,他一直当班长,学习和生活应对自如。但这个年轻人,没料到自己的大五会如此焦头烂额,更没料到“这个事儿”会折腾这么久。原本期待的那种正常实习、正常复习、正常考研的大五生活,现在竟成了奢望。
他不由得羡慕已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因为他们“逃”过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小孙所在学校,是一所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将在2008年4月接受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为了迎接这场在院长看来“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评估,学校早在2005年10月便召开动员大会,全体教职员工和部分学生代表1200余人参加。
“我们有做好迎接评估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处长和主任们先后表态。作为班长的小孙,也表态要积极配合学校“迎评”工作。
接下来,从班里贫困生的相册里,找来他们大一大二时憨厚羞涩的照片,小心翼翼地贴在A4纸上,在照片下面工工整整地写上相关情况说明,然后做成一个看起来“越漂亮越好”的文件夹,交给学生工作部,作为学校在贫困补助方面的“迎评”材料。
依照类似程序操作的,还有“三下乡活动”、奖学金评定等等。“把以前没做的工作补起来”,这一度成为小孙需要解决的“最现实问题”。
那一段时间,班长小孙需要格外多长一个心眼儿,以便更加仔细地搜罗班里可以收集的材料。他一再被教导,收集材料的大致要求是“系列、完整、漂亮”,工作的大致方针是,“已有的材料尽量要去完备,没有的材料尽量要去组织”。
为“组织”材料,团支部需要搞活动。小孙一边参加活动,一边会暗自思忖,怎样才能把这次的材料组织得漂亮。领导的话时常在耳边回响,“让人看得见你做的东西才行”。
学校和系里每月会举行“迎评”工作交流例会。会上小孙慢慢发现,费事费力的事谁也不愿意去做,有些材料虽是编造,但“面上”真是够漂亮。
“评估对学校的促进作用还是很明显的。”看着漂亮的500亩新校区落成,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跑遍整个教学楼难找一个上晚自习的座位,小孙也曾感到由衷的喜悦。
但这种喜悦渐渐变成不解,然后很快变成了不悦。
今年4月,学校未雨绸缪,提前一年进行“自评”,对学生上课、买饭、睡觉等方面重新作了规定,以强化对学习和生活的管理。按照要求,学生晚上必须在教室上晚自习到9点,以建设良好的学风。由于教室不足,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大教室,被分成几个区域,划定给不同的班用来上自习。
班长小孙则需要在本班所在的区域清点人数,并做详细记录。当他不想做这项工作时,他会行使班长的权力,指派给学习委员去做。
晚上11点熄灯之后,已经睡下的小孙经常需要下床开门,辅导员与学生会的人会晃动着手电筒检查床位。这些巡查的人,第二天还会出现在教室一前一后两个门口以及一日三餐的食堂。夜不归宿的人,第二天需到系办公室去讲明情况;上课迟到的人会被全年级通报,经常迟到的人则被全系通报批评;买饭不排队的人立即会被制止。
这让在大学前几年自在惯了的小孙“浑身不自在”。“上不上自习应该是我们的自由”,但现在,这点儿自由没了。尽管他和他的同学都挺爱学习,原本就常上晚自习。
“这哪儿是大学的生活啊?”小孙不痛快,他甚至有回到了高中的错觉。但作为一个班长,他“忍了”,照常在教室清点人数、在宿舍给巡查的人及时开门。
只是一周前,实习医院加上来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忙于实习和考研的班长难以承受。
小孙实习的医院虽是学校附属医院,但并不直接管理。为了“迎接评估和凸显实力”,学校将医院也纳入了迎评范围。依照相关规定,像小孙这样的实习生,每周要写一个大病历,一年下来大概要写40个左右。前几年的师兄师姐们,虽有此要求,但并未执行。
虽然评估文件规定“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原则上只抽查在校学生近一年的实习报告”。但为了保险起见,学校领导要求准备近三年的实习报告,并需在两周内完成。因为2008年1月7日至11日,省里要先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评估。
因此,小孙和同班的103名同学,每人需要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完成师兄师姐们两年来所欠下的八九十个大病历和自己的20个。
每个大病历,都需要根据医院当时存档的简单的入院记录,进行推理,再手写出来。“每个就算两千字,这一百个起码也得20万字吧。”
“这个材料我实在组织不了了,不可能完成!”班长小孙终于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