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盛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18:13
清人山阴金曾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天麻静讶惟为善,祖泽长延在读书。”19世纪英国作家塞缨尔说:“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惟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宇宙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倒塌了,而经典书籍则与世长存。”
一部好书就是尘世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路径。每一次细细地品读,就是一次心灵的远行。书把人类引导向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远方,去共进一场精神的盛宴。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因为它会带来心灵的丰富和精神的振奋,可以让人活出人生的大境界。
读书,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和心智的感悟,孜孜以求,书读百遍始通神;日积月累,学贯中西悟人生。这就是书中蕴藏的内涵。从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到郑成功的“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这些真切的体会无不说明读书可以养心,可以使人不固陋、不偏执,开茅塞、养性灵。
读书,是一种从感官到心灵的高度享受,使心胸归于宁静淡泊,使生命超然于物外。如同阳春三月的踏青郊游,如同仲秋九月的开镰收割,抑或隆冬季节与久违的朋友围坐火妒边的娓娓叙谈。爱读书的人对于书的感情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自有衷情动人处。
读书,是一次精神的放牧,如同牧羊人在无边的草原上放牧羊群,时而仰望碧蓝天空上的朵朵白云,时而抚弄身边的野草小花,在风烟俱净中享有一种体验。又如同海边的旅人,有时看看海天外的云鸥,有时在沙浪间寻寻觅觅,在海天共色中自有一番感悟。
宋朝的朱熹有一首《读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很富有哲理的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小小方塘之所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来。源头活水到半亩方塘靠流动,而知识输入头脑是靠学习。方塘没有活水流就会枯竭混浊,头脑没有知识输入就会糊涂僵化,而知识的输入,就是读书,就是学习。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一种“隐身”的串门,他要参见自己钦佩的老师或是有名的学者,不必打招呼就可求见,也不必怕打扰了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了大门”,她又说:读书可以倾听前代遗闻轶事,也可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她把读书的功用说到极致,但却没有夸大其辞,因为这种情景也是每一位有阅读经验的读者的共同感受。
久涉尘世,凡夫俗子的我们,总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浅薄与浮躁,我们的大脑和躯体终日疲于奔命地穿梭于市井之间,在众生趋之若鹜的名利场,我们渐渐学会了如何才能使自己言不由衷的话变得美妙动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无数次热情而又虚伪的寒暄之后,我们的额头上已过早地刻满了皱纹。此刻,让我们走进书斋,亲近书香吧。
静谧的月夜,夜阑人静,微风习习。沏上一杯清茶,然后轻轻地走进小小书斋,去亲近那淡淡的然而却是醉人的书香吧。一切都是如此的恬静,如此的祥和。月亮高悬在暗蓝色的天空中,柔柔的光线透窗而入,室内笼起了一层淡黄色的纱……如果你在如此美丽的夜景下,轻轻地打开一本书,细细品味那书中的诗句,书中的意境,……那该有多自然,多惬意!
感谢读书
人的目力不及,听力不深,舌头不长,但人的欲望无限。让我们感谢书,感谢书延长了人的感官,满足了人的需求。书使时间与空间变成一些小小的平面。在书中,我们可以浪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名胜,而无车马之累、劳顿之苦;在书中,我们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览古今于须臾、观万物于片纸;在书中,我们也可以缅怀过去、思索现在、探索未来。正如有人所说: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未来。
书的历史厚重如天地之大。秦历七世,终得“并吞八荒、致万乘之势”。而到始皇,广收天下《诗》、《书》、百家语付之一炬,自毁了根基,所以仅历二世而亡;无独有偶,公元1744年,乾隆下达了焚书令,表示要将有违碍字句的图书“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从此清帝国由荣而枯,终至灭亡;与之相反,唐自高祖聚书,经太宗、高宗,至玄宗开元时期达于极盛,而唐王朝也由“贞观之治”而到“开元盛世”,实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繁荣。明朝学者胡应麟说:图籍废兴,大概关系国家运气,岂小小哉!
书的本身记载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述了古今中外积累的知识及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异景;书籍为我们载述了高潮迭起的人类发展史;书籍让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书籍深入我们的心灵,教我们控制自己的心情,指引我们跨越不幸度过难关,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教我们“得不高歌失不忧”;书籍使我们远离孤独,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还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心中,使我们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更将一些崇高欢乐的思想深入我们的脑海,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科学、艺术、文学、哲学……“人类思想所发掘的一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千百代人用苦难的代价换来的一切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在书籍的世界里等待我们。”
读书的作用显而易见,作家贾平凹对此深有体会,他的一番表白或可道出其中奥妙: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如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繁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于是,“喜欢读书”成了众多先哲今贤的共同心声。他们借助书,使自己的思想与先人沟通,成就自己,从生命深处增加了它的厚度;他们又通过书,使自己的思想融入后人的思想,成就别人,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延长生命,从而增加做人的厚度。
格雷夫人这样评价过读书: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苏格拉底的言行全部记载于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书中)。的的确确,书是一种奇幻的东西,它满足了我们的需求,给了我们欲望无限。让我们从书的厚度里不断地汲取营养,以使我们自己活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书,感谢读书。
诗意地阅读
站在耶拿大学的讲台上,黑格尔神情忧郁地预言:枯燥的散文时代里,诗人必将隐遁。而此时,荷尔德林则在苦苦吟咏: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在滚滚而来的大众文化浪潮中,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时尚的宠儿,不再是“诗人”。感性的狂欢甚嚣尘上,诗意的沉醉悄然远逝。究竟是什么东西失落了?是一瓣诗意,是一份情趣,是一种寄托。
在无奈和失落中,我们不妨选择一种别样意义上的孤独。孤独是老子的涤除玄览,是庄子的虚静,是布洛的审美心理距离。它意味着一无所有——因为它拒绝世俗的纷扰嘈杂、平庸委琐、功名利禄、算计欺诈;它意味着无所不有——因为它引导人走进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走进人生的诗意沉思。孤高俊洁绝俗去,独与天地相往来。孤独逼使人在寝室、在教室、在图书馆、在草地上,捧一本书,看一片云,听一滴雨声,想一种经历,去执著地放飞自己的思绪。
在难得和孤独中,我们不妨选择一种别样意义上的阅读。古今中外,诗文史哲,但凡搜罗所及,诚宜共赏之、同味之,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博而后求精。以意逆志,以筌求鱼,贵在得意忘言,诚宜深究之、细品之,启迪智慧,拷问人生,得而后思行。
把卷漫读,乐在其中。读书之乐趣,在于作家之气度,在于笔墨之劲健,在于丰厚的底蕴,在于灵性的勃发。好书,静中见生气;妙书,轻松间出风情;奇书,奔突之际现神采。气度的流变,情韵的播洒,精魂的锋芒,都在不言中。于是千年青史、历代兴衰、百年风云、人生况味、古今奇事、睿人哲理,一览无遗,如拂春风,如沐春雨,乐陶陶,醉融融。明人陈继儒说:神仙不读书,亦是一俗汉,所谓顽仙不如才鬼耳。
沉浸浓郁,舍英咀华。从字里行间读出鸟语花香、万马奔腾,甚至把自己的情感和阅历都调动起来融入词句,其味几何?于是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怀一份文化乡愁与古典情怀,冲破世网尘萦、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净,而升华。
我们读着书里的人性:鲁迅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余华超越绝望的呐喊,金庸雍容睿智的天真,路遥真诚深刻的思考;我们读着窗外的世界:春来江水绿如蓝,夏日荷花别样红,秋风萧瑟今又是,冬雪栏杆百丈冰。尼采有云:存在以其感觉的诗意光辉向着整个人间微笑。何不“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于是举目所及,天涯处处是芳草,遍地青青遍地情。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读着自己的岁月:机缘际遇匆匆过,悲欢离合总关情。多少回忆留恋、期待憧憬,多少惆怅惘然、珍惜关爱,一串串日子串起一滴滴的忧伤焦虑、欢愉和沉醉。活着不就是“思”着,从而也“诗”着吗?为什么不去认真地感受体验、领悟探寻生命的意义呢?
读书是一种审美,欣赏那些华辞雅句,妙笔文思,玄远性灵,浑融意境;读书是一种感悟,体验那些宠辱之道,穷速之途,家国之理,死生之情;读书浸润人的肢体,洗礼人的情思,藻雪人的精神。
就这样读书吧,你读、我读、他读,也读你、读我、读他、读世界。读出心灵的寄托,读出人生的感喟。虽然我们将来未必都能成为“文人”,但浩浩人间慢慢人生不是永远需要一种“人文”吗?
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甚至要做一生的事。读书是一个人的盛宴!
一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书籍不会分你的阶层,只要你去读它,它就会呈现给你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一本薄薄的书你能够把它读得很厚,甚至读出整个世界。那些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在你的脑海里也许会幻化出无比灿烂的美景,这些会充盈于你的内心。也许外界看来你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你知道你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有些东西会永远留存在你的脑海里,成为你思想情感与精神阅历的一部分。
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社会上出现了“及时行乐”和“来不及”两种风潮,说是两种其实只是指两个不同的意思,很多时候是同时存在的。及时行乐,就是有钱抓紧花,有权抓紧用,有肉使劲吃,有女人使劲追,有青春使劲挥霍;来不及,一般是指一些中年及中年后的暴发户,有钱了,身体不大行了,所以更要拼命吃,拼命找女人,拼命“享受”。这些行为,就像在道德与法律的钢丝绳上跳舞,蹦跳无度,心存邪念与侥幸。一方面将道德扔进垃圾堆,一方面与法律捉迷藏,在享受各类刺激的同时,挥霍着金钱、精力与肉体。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有钱和有闲阶层曾经一度是比较普遍的。那这是可以的吗?挑战道德和法律底线就不能被主流允许,那对于他们个人来说真的就是享受了吗?很多事实证明,这样玩在心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被主流认可,再怎么也是边缘群体,而且物质的东西不可能长久,高潮过后很可能是失落。
读书与吃喝玩乐不同。读书更重视精神的享受和满足,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并达到心理平衡。读书因为具有文化传承作用,始终被主流所推崇,并有很多的读书格言、故事等传世。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读书曾经是上等人才能做的事,“劳心者治人”就是过去某个时代的写照,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已经成了一种基本的权利,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文化知识水平日渐提高,读的书也越来越多。当代,要想做成一定的事业,读书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前提。古代读书强调为天下,现在读书为个人的事业发展,其作用自古就被提得很高,而且至今没有被人真正轻视。即使那些讲穷吃喝玩乐的人也是努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多教育,读更多的书。甚至自己的办公室专门做上硕大的书柜,让书给自己撑撑门面。
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早恋受伤害而后悔自己不该过早去恋爱,也有人因吸毒不能自拔悔恨自己不该贪图一时之舒服,还有人在得了一些病后,后悔没有过得更健康更阳光一些。但很少有人后悔自己读的书多,相反更多的人认为自己读的书少,甚至要做一个读书计划,以督促自己多看书。读书,不仅是谋生的需要,它确实能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更阳光。尤其是未成年时,一定要呆在学校里,这时混迹社会是相当危险的,很难保证其能全身而退。在青年那个精力旺盛但爱冲动的年纪,应该多看些书,这不但为自己将来打下过好生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没有时间做别的事,减少了犯错的机会。读书,对三十岁之前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读书,从来不与物质相抵触,在一个很好的物质条件保障下读书,会更舒服些。但是,这和心理的感受没有直接关系。读书的感觉只与个人的悟性、阅历、情感等有关。所以读书作为一种行为,或说一种活动,只是个人的事,别人偷不了也抢不了。
书,有时候也讲究缘份,它也许就是你的知己,也许是你的良师。到底是什么,读过,你自然知晓。
读书,是饥肠辘辘后的一场盛宴。让我们透过薄薄的书页,看到一个又一个爱书之人浇灌精神之花的热情;看到一本又一本富有思想、感悟的书籍“飞入寻常百姓家”;看到一位又一位作者在跟民众交流读书、交流生活之后那种喜不自禁的神情。这不就是设在中华大地上召唤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来奔赴的读书盛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