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温度》主创:纪录片说真话才有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05:01

凤凰摄制组在北极
国际广播协会日前公布“2010年国际传媒优秀奖”(international media excellence awards)候选名单。凤凰卫视制作的电视特别节目《地球的温度》作为唯一一个亚洲媒体节目,与来自CNN、BBC、Sky Television等其他五个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节目一起入围了本届比赛的新设奖项“人民选择奖”。新浪传媒独家连线凤凰卫视专题部主编秦晴,请她谈《地球的温度》节目的创作过程,分享专题片制作的经验。秦晴对新浪传媒表示,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课题,一向以时政和历史见长的凤凰卫视在创作和播出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她提到,对于一个优秀的纪录片来说,真实的视角才是其基础与灵魂所在。以下为连线实录。
新浪传媒:《地球的温度》这一气候类的课题,对纪录片来说是非常庞大和难以把控的,当初是怎样想到做这样的话题呢?收视率怎么样?

秦晴:《地球的温度》在播出的时候,收视率其实很不理想,以我从业的经历来看,这个数字也是很不正常的。但让我们创作人员非常欣慰的是,从收视率曲线上看,我们并没有丢失观众,看的人都非常认真的看下去了。
其实对于凤凰卫视、对我们这个团队和我个人来说,可能我们做纪录片的优势和特长在于时政与历史这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通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的讲述,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像气候这样的题材摆在我们面前,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会去碰的,这种大的生态题目是很难、要求很高的。第二,投入会非常的大,要啃这个话题确实不是一个常规的课题,之前也意识到了可能收视率方面并不及其它的题材。
但最终为什么要去做这个课题呢,从我的角度上来看,第一,过去十五年凤凰一直在关注环境的问题。第二,在国际的角度来说,包括哥本哈根会议上所探讨的问题上看,中国也需要去做一些行动参与到整个环境和气候的保护中来。可能在前几年来说,我们普通的民众对于节能减排、气候变暖等这些问题并没有很强的概念和意识。所以作为媒体,我们一方面需要让公众去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去做一些事情,整体的行动是可以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另一方面,媒体也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国家的利益、个人的权益。
新浪传媒:我们也能看到,大家对气候问题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意识一直在增强,这之中也有媒体在起很大的作用,换句话说,是不是做这个节目或者其它的工作,更多的是作为媒体人的责任?
秦晴:是这样,环境保护不是只有国家重视就可以的,在国内来说,也需要唤起民众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支持,毕竟环境保护和气候问题需要每个人去参与其中。需要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能源消耗,为什么要号召大家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收视上面不会太好,又是一个巨大的投资,但是依然要去做的原因。
新浪传媒:作为媒体人来讲,最关注的可能不仅仅是看得到的收视率,更多的是我们真正起到了什么积极的影响,可能比收视率高要更有成就感。
秦晴:其实当时并没有这种感觉。这个话题对凤凰卫视来说、对我个人来说都不是强项,采访的方式和内容和我之前接触的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准备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收集了很多的资料。所以在当时并没有这种感觉,只是希望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庞大和全新的挑战。
但后来虽然电视的收视率不是很理想,但通过网络等这样的传播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非常的好,比如这次入围国际传媒大奖这个消息出来以后,非常意外的是很多人都在说对这个纪录片印象很深刻。包括我们去参加大会的时候,很多专家也在说,关于环境的纪录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流失观众,因为可能会比较闷,但是我们《地球的温度》却不是这样。所以收视率只是一方面,收到的反馈也非常重要。
新浪传媒:拍摄过程中,凤凰卫视这样一个庞大的摄制团队,人员是怎样配备的呢,有没有相关的专家加入?
秦晴:其实我们没有一个固定的智囊库,但是我们有很多的采访嘉宾,他们会解答我们很多的问题,不管是在平时对资料的搜集和研究过程中,还是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都会有一些疑问请相关的专家来帮我们解答,给我们一定的指导。
新浪传媒:我们也了解到,您本人前往北极新奥尔松,挪威朗伊尔宾、奥斯陆、卑尔根、丹麦哥本哈根、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地方采访拍摄。那么在整个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秦晴:其实可能极地的地方问题会更加严重,尤其是在北极,在大气物理科学家的眼里,北极是一个指标性的研究对象。在我们2010年2月份去北极新奥尔松的时候,那是一个国际的北极科考站,也有长年的科考记录,一个德国站的站长告诉我们,2009年12月气温相对于往年来说的平均增幅达到了7度,当时我听了非常的震惊。北极新奥尔松的纬度将近79度,但我们在那里的时候感觉并不是那么非常的冷,大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样子。当时也是确实意识到气候问题的压迫性。
新浪传媒:凤凰卫视打造了一大批像凤凰大视野这样非常受到观众喜爱的名牌节目,您也是具有多年做纪录片的经验,那么在纪录片制作这方面,您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其它的媒体人分享?对于未来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情况您有怎样的看法?
秦晴:事实上,国产纪录片的现状可能比较混杂,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一些研究纪录片的专家来解答。其实纪录片是纪实文学的一种,只有说真话,才能解决纪录片魅力的问题。因为凤凰卫视的商业位置,所以我们的出发点一直是收视率,为什么会常年做历史题材,是因为知道有人看,所以我觉得凤凰的优势可能是在于选材。
另外一方面,凤凰卫视的纪录片是直接面向观众的,会考虑到观众的心里,这与独立制片人的个人表达是不一样的,可能这些独立制片人面对的是投资人和渠道,而我们被栏目化后面向的是观众,距离更近更直接。说到底,纪录片本身就是纪实,能不能做到真正的纪实,能不能把自己的观察和记录很好的呈现给观众,我们一定要直面现实。
新浪传媒:那么我们国内的纪录片是不是还有一些技术上的差距呢?比如像国外的《发现》等纪录片,选材也并没有任何的优势,但是也吸引了全球一大批观众。
秦晴:首先纪录片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大众化的东西,相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剧来说,纪录片是“大众里的小众”,那么像国外的《发现》这样的节目本身是在付费电视台播出的,之所以要付费,就是因为它的相对小众。去付费看这些节目的观众,本身就是已经对纪录片感兴趣的一些群体,但是因为国内这样的专门电视台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可能一些
技术上的问题可能并不是最关键,我认为,纪录片的灵魂和基础就是“说真话”,就是纪实。像《发现》这样的纪录片,就是一个纯粹的与观众平行的视角,其实现在国内能真正做到平行视角的纪录片并不多,可能更多的口述。我个人觉得,国外的纪录片之所以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因为在思维上是非常自由和发散的。技术可能是再往前走一步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纪录片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内容,是关于什么的,它不像电影这样虚构的文学作品,纪录片大家要看的就是真实,首要是“讲什么”,第二才是“怎么讲”。
新浪传媒:我觉得您好像也一直并没有在强调节目入围奖项的问题,是不是更加专注节目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最终能不能获奖?
秦晴:获奖和入围肯定不是坏事,带来的是很愉快的心情。我们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包括它为什么会入围,关于气候的纪录片,我们确实是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我们与其它类似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给出了解决之道,对气候问题并不悲观,需要面对但完全可以行动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最终我们通过中国国内的种种个案,展现了从国家到个人如何实践“低碳减排救地球”的目标。当然,如果最终能够获奖,确实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相关阅读:《地球的温度》是凤凰卫视今年特别策划的一次大型电视行动。从2010年1月至3月,凤凰卫视向气温升高最快的北极、受海平面上涨威胁最大的南太平洋岛国以及中国的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地派出摄制组,实地拍摄气候变暖给全球不同地区带来的种种变化,访遍各国最顶级的气候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企业家,力求从中国国内到国际,从科学到民生,从政治到经济,全方位深入剖析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揭示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1)">您已欣赏本篇


',2)">
_xyz_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