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转变与“活力课堂”范式的重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0:18
(转)有效预设、适切指导、动态生成
--教学观转变与“活力课堂”范式的重建
【内容摘要】 预设与生成相反相成,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倡导生成性教学并不贬斥预设,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学有效的目标导向来说,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只是实现教学有效的手段。新课程实施应当兼容兼顾,让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互动共生,共同演绎课堂精彩。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从而形成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 预设;生成;活力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前段时间在听本组一位老师上《种群特征》公开课时,注意到他的教学虽然形式上有问、有答、有操作,但形式花哨,缺少实质内容,没有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仍然没有超越以前的教学模式,原有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仍在课堂上出现。知识的呈现还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课后讨论分析究其原因,老师在备课时仍然按原有的思维和方式进行课堂的预设,而没有考虑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生成。新课程倡导的生成对预设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倡导的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即使有些“生成”不在预设的范围内,达不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是合理的生成,都是需要鼓励、倡导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预设的出发点还是预设的方法、手段和内容都应重新构建。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句话的阐述和前述生物教学本身的特点和现状,无疑为在高中开设生物探究课找到了有利的依据和时机。在听完那位老师的课后,我们组内的成员进行了再讨论,并对这堂课进行了新的尝试。
二、“活力课堂”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活力课堂”的界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二)“活力课堂”的理论基础
1.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的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生物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方式”。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生物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与技能,生物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生物活动经验。”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
杜威明确提出了以儿童的活动,即儿童的直接经验为课程中心的观点,全面阐述了“从做中学”的思想。
3.现代课程理论
现代课程论认为: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的活动课程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的,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
活动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做中学”,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活动教学思想中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积极部分一直为人们所倡导。
(三)理清预设及生成的种类和关系

在“活力课堂”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有了课堂教学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是也有许多教师产生了困惑:追求“活力课堂”是否就不必进行教学预设或淡化教学预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充分预设才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催化剂,只有“大预设”才有随机应变的“意外”生成,只有在动态演进中调整预设、为生成而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三、“活力课堂”的实践操作
(一)明确任务作好知识与方法的准备
顺利实现新旧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丰富、调整和改造原有经验的过程。因此,学习包含了由新旧知识、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过程。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识别、筛选、判断旧知识、发现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一个统一、良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之前,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与本活动相关的知识、体验、能力、态度等,使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
要求学生课前回顾种群密度的概念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并抽样了解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和重视程度。
师:种群的特征你们记住哪些呢?
生(七嘴八舌):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率等。
师:那你们认为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种群密度受其它的影响。
师:其它的全部是影响种群密度吗?
生: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的密度。
师:补充得很好。大家认为学习这节内容可以有什么应用价值呢?
生:……
通过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这一知识点只要记住几个概念就行了,并没有再深入探究其应用价值。同时教师自己利用网络收集家鼠的相关知识和课堂中需要用到的相关图表及问题,制作成课件。
(二)化知识为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教学论指出.学习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有:教师依据教材选取背景材料设计一个问题或一串问题,学生依据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一串问题,再筛选出共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其中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活动内容兴趣的指向和理解程度,有助于下一步探究的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设计或筛选略高于现有认识发展水平的问题,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活动1:校园内家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1.过程展示: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目的是设计一个校园的灭鼠方案,首先我们考虑一下校园内
所有的家鼠是一个什么概念?
生:种群
师:鼠的危害很大,这个原因我们先不讨论,那么数量的多少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生:种群密度
师:强调概念,注意要和一定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以及相对和绝对密度的概念。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老鼠数量多呢?
生:调查种群密度
师: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生: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
师:这是两种科学的调查方法,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在讲种群密度,例如通过观察动物的出没脚印、粪便数量来估计种群的密度大小,观察的结果一般也可以接近绝对种群密度,但仅能定性说明,要定量说明还是要用同学们讲的两种方法,那么如果要调查校园内老鼠的数量,用哪一种方法呢?
生:(讨论)标志重捕法,并补充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而植物的数量调查用样方法。
师:那谁来描述一下这个操作过程呢?
生:回答(描述过程)。
2.动手实践(模拟)
①按上述学生所说的方法,测得第一次捕得的数量为30只,做上标记,放回原环
境,过一段时间后再捕,数量为25只,其中标志数为5只。
②按照公式推算环境中总数量为150只。
③重复上述过程计算平均值再比上校园面积就是校园内家鼠的种群密度。
3.学生小结:种群密度的计算时要考虑某一区域内一定时间内同种生物的数量。
在标志重捕过程中要注意:标志不能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两次捕捉的时间、地点、频率都应相同,需要重复多次计算平均值。
4.学生体会:
生物学习中蕴藏着很多巧妙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难题,我们要多去发现。调查取样的方法学生在新课阶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但是具体怎么用不是很清楚,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能够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把知识贯穿在实际的行动中学生更易接受。我们的教学预设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预设学生的学,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选择哪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预设,是讲解、讨论、探究还是合作的方式,教师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同时还要考虑到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化灌输为对话,交流互动,感悟道理
活动2:灭鼠方案的确定
1.过程展示: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校园内老鼠确实很多,那么选用什么方法来灭鼠呢?
生:养猫、放蛇、猫头鹰、鼠笼、鼠药
师:对,但我们选择的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呢?现在大家仅凭的是经验,能不能从理论来
说明呢?(提示:灭鼠是降低种群密度,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有哪些?)
生: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率还有迁入和迁出率及年龄组成等的影响。
师:对,我们把这些因素可以用下图来直观表示:

师:影响鼠的种群密度减小的原因是减少出生率,增大死亡率或增大迁出减少迁入,或改变其原来的性别比。要改变这些因素从什么角度来入手呢?
生:影响生物的因素叫生态因素,所以应从改变生态因素入手
师:那么生态因素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呢?
生: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师:那么从非生物因素角度我们可以有哪些方法,好处在哪里呢?
生:鼠笼、鼠药,好处是方便、快速、效果非常明显
师:从生物因素角度又可以分为哪些情况呢?
生: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师:利用种内关系可以来灭鼠吗?
生:……应该不可以吧!
师:那么利用种间关系设计灭鼠的方法可以用哪些呢?
师:首先,我们回忆一下,种间关系有哪些呢?
生:捕食、寄生、竞争、共生
师:捕食可以吗?
生:可以,如用猫、蛇、猫头鹰
师:可以用蛇或猫头鹰来在校园内灭鼠吗?
生:不可以(笑)
师:还要注意,在一定区域内引进新的物种要十分谨慎(叙述澳大利亚草原野兔成灾)
师:用寄生可以吗?
生:不可以,寄生不会导致宿主的死亡啊!
师:再考虑一下
生:也可以啊,有些病毒寄生在老鼠体会破坏老鼠的免疫系统,严重也会导致鼠死亡的,
再说即使鼠不死亡,鼠的生活状况也会变差,这样在环境的选择中也会被淘汰。
师:说的很好,那么竞争可以吗?
生:我想用竞争来灭鼠应该是不可以的,因为如果另一种生物也象鼠一样的生活习性,
那破坏不是更大了。
师:我有一个想法,大家想一下,不知道可不可以,我把学校食堂的剩饭菜收集起来,
不乱倒,然后用来养鸡、猪,这样鼠由于得不到食物或者说食物减少可能就会迁出
校园,这样的方式不是也可以吗?这里鸡、猪和老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哦,竞争也可以的!
师:共生应该是不可以的,共生对双方或至少一方是有利的,但对另一方是无害的
师:好,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灭鼠方法,那么如果要使灭鼠的效果长久、有效、
大家觉得用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好
师:生物防治的方法中,在本实验中用哪一种方法好呢?
生:捕食是最好的,养猫捉老鼠
师:用竞争呢?把学校的卫学生搞好,食堂没有乱倒的剩饭菜又可以增加收入,我认为
这种方法比养猫好啊!
生:有道理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准备的灭鼠的方案是用捕食来进行的,并没有想到用竞争的方法,但是在上课过程,在其中一个班和学生在讨论时,有一位学生坚持认为用竞争的方法是可以的,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讲,后来在大家的一起讨论下原来用竞争的方法可以更好的。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以往在备课时,设三维目标后,在课堂上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预先设计的思路,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应该明确,原先预设的部分教学目标可以是调整的,因而预设教学目标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且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的情况,适时调整,可增可减,可提高可降低要求。
活动3:确定灭鼠过程的时间
1.过程展示:
师:要完成我们今天的任务,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灭鼠到什么程度算成功了呢?也
就是说如何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效果呢?
生:当然是把老鼠全部杀光最好啊,我们进行了灭鼠后再来一下标志重捕,如果捕不老
鼠了,那就好了
师:这是最好的,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能不能最终捕完全部的老鼠呢?
生:不可能。
师: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鼠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
规律,把时间和鼠群个体的数量变化的关系表示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来分析这个
最佳的时间点了!
生:时间和鼠群的个体数量关系的曲线不就是我们学过的“J”型和“S”型曲线吗?
师:是的,我们先来看“J”型曲线,如下图:

说明:先展示“J”型曲线,然后让学学生直接在“J”型曲图上画出“S”型图,让学生注意画图的起点、拐点和终点的位置,和“J”型曲线的关系,然后再继续画出增长速率的曲线,最后提问图中阴影部分造成的原因。
师:由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在K/2时所对应的时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那么我们灭鼠的活动至少应该在什么程度呢?
生:应该是到K/2值以下,即增长速率最快以前,不然种群的数量又会很快到达K值。
师:是的,我们控制种群数量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让种群密度尽量的小,二是
让种群增长速率也小,K/2值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
师: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设计这样一个方案的意义、过程及效果的检验,科学研究的过
程也是这样的。
课堂中学生能够认为K/2值所对应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时间,但是解释原因很困难,增长速率曲线本来是高三学习的内容,但是在这里的引入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完成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它是伴随于教学目标而设定的,随着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这就可能使课堂教学中一些原有的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完成,也可能会增加一些原来没有或不涉及的教学内容。这些变化,都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堂生成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因而在预设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可能会增或删的内容。
(四)化学生感悟为品格,变说教为点化
活动4: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成功地利用我们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个具体的实验方案大家有什么体会吗?
生: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原来可以这么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看似需要非常专业的问题。
生:运用生物种群的相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有趣,以后能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就好了。
师:我们所学的生物知识平时大家可能觉得只有在考试的时候用到,其实如果我们能经常的把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们的学习会更有用的,大家再考虑一下,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在哪些地方还可以再用到的呢?
生:一定还有……
活动方案不可能解决实际操作中的所有问题,临场问题的解决反而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更具有成就感。同时趁热打铁,趁活动成功的时候进一步激发学生利用知识探索自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
(五) 处理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适切指导的关系
问题生成后,小组内一般按照独立思考、研究探讨的程序进行学习,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取得共识,哪些问题有待在组间讨论解决。通过组内与组间的合作学习.探讨感兴趣的略高于认知水平的共性问题,学生产生了充分表达自己、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在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了创新的火花。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于学生探究活动中陷于的困境,教师要给以适时的点拨指导,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探究过程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讲解点拨对于学生探究来说只能起启发、导向的辅助作用。所以,探究教学中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能看懂的、会做的,教师一定不要讲;学生能通过小组或组间的研究解决的,一定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做好探究活动后的总结与升华工作,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探究活动不仅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习得概念的过程。教学时切不可只轰轰烈烈,而应扎扎实实,学生通过探究能获得更深入的科学认识,学生通过探究对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更容易在新的情景中去运用并解决问题。因此探究结束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一知识链(线)一知识板块(面),同时还要尝试用这些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生产中、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四、体会与反思
高中生物新课程施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教材的一个亮点,既是“任务驱动”中“二级驱动”的着力点,又是每节课的核心环节。教学中,每一个“探究活动”对教师来说,都是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改变的“扶手”,借助这一“扶手”,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由讲授式变为探究式、研究式、实验式,实现由“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转变。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根据自已对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组织以“探究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时,需处理好以下问题,以此带动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改变氛围,提高效率
1.探究课要求学生亲历亲为,脑、眼、口、手并用,充分调动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兴奋点,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一堂课下来,学生常会感到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2.尽管教学步骤都在先前进行了设计,但实际情况复杂,操作中仍常有未见问题,被学生碰到、发现和设法克服。使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的兴趣。
3.实验中实验小组必须密切合作,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依靠,人人都为小组出力,成为不可缺少的一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感情融洽,自信心增强。
(二)充分准备收获精彩
探究课由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操作,与普通课相比增加了过程和结果的把握难度,故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制定步骤计划,准备工具,分好实验小组: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如复习、预习等)。
2.加强过程中的指导,对困难较大的小组或个人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探究的过程。
3.做好小结。包括优缺点,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三)改进预设适应教学
课堂教学的生成,有些是教师能预设到的,但也有很多是教师根本无法预料的,同样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成。预设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预设时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质疑,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对过程要多做假设,学生会怎样?我又该如何?预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设计好相关教学思路,或许这样的过程会影响某些课时的进度,但留出的时空,为学生创设氛围,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这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必经之路。要跳出学科本位进行预设,教学预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跳出学科思想,体现学科整合。
(四)合作分享体验成功
合作,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新课程主张个性的体验,同样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前几年开展合作学习实验中,很多老师认为,“合作”就是小组讨论,于是,小组讨论成为合作的代名字,而具体在课堂上,“小组讨论”则成为调节时间的一个重要武器。当时间充足的时候,就让学生“讨论讨论”,当时间紧张的时候,无论学生的问题讨论到什么程度,都要跟着老师的教学要求停止,这是非常常见的教学围绕着教学设计进行而不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进行的现象。这样的所谓“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除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还应该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学校和家庭的合作等等。这一点,应该说在我们们多的教研组都作的很好,集体备课研讨的气氛非常浓厚。所以,凡是整体教学效果好、教师成长速度快的教研组,一定是集体合作做得好的教研组,这里不多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