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直觉做妈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0:42
作者:立夏
自序 孩子,让我温柔地爱你
我后悔对孩子做过的事情有两件。
第一件事是哥哥刚出生的时候,为了让他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我们用费伯入眠法训练他。这种方式也叫做“crying out”(“哭出来”),就是在孩子还醒着的时候,将他独自放在小床上,让他哭3分钟后,进去看看,然后等他再哭3分钟,再进去看看,直到孩子最终入睡。那时我们旅行很多,每到不同的地方,都这样让他哭上几个晚上来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
第二件事是给哥哥定时喂奶。其实那时我的奶多得可以供全家人天天喝咖啡,但是,我照着书上的说法,就是要熬到某个时间才给哥哥哺乳。每次没到喂奶时间,哥哥就开始嗷嗷地哭闹,我和母亲抱着他东走西走,左哄右哄,一定要等足3个小时才喂他。
哥哥如今健康地成长着,似乎看不出来当年的那些哭泣给他留下了什么不良影响,但我就是难忘那些哭声,难忘他渴望、祈求的眼神。
我后悔的是,在抚养哥哥的最初阶段,我为什么更热衷于照搬书本而不是满足我的孩子的需要?
轮到第二个孩子出生,情况有了改变。
弟弟本身是一个倔强的孩子,费伯入眠法在他身上试验了一天就结束了,因为他整整哭了40分钟却仍旧不睡。他一直跟我睡,后来哥哥也来跟我一起睡了,现在他们哥俩在我们的卧房里睡一个高低床,通宵安眠,大家相安无事,让我再次怀疑让哥哥平白流下的那些眼泪是否有价值。弟弟是按需哺乳的,我候在他身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需要,我就给他喂奶。虽然我不能像给哥哥哺乳的时候一样约好时间每天下午去做产后体操,体型直到一年后才慢慢恢复,但作为一个母亲,这实在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牺牲,但是却省却了弟弟很多的眼泪和焦虑。
※ 理论不完全是真理
有人说,孩子从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笑中学到的多。也许是这样。如果孩子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金鱼在换水的时候从下水道冲走了,或者孩子爬树的时候从树枝上失手掉下来摔痛了屁股,此时他们的哭,是伤心,却也是学习:下次换水的时候,会把金鱼先捞出来;爬树的时候,也许会选择容易一点的去尝试。
但还有一种哭是当意愿得不到满足时的哭。今天就是不买冰激凌,让你哭哭,看到妈妈的决心,下次自然就不会再哭了。这是很多教科书上关于如何应对“找麻烦”的孩子的公开秘诀。
我曾经严格按照书本养孩子。哥哥出生前,我几乎读遍了东京美国俱乐部里所能找到的关于抚养、教育幼儿的书籍,我买下了西方人奉为经典的What to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孕期完全指导手册》)和What to Expect in the First Year(《0—1岁育儿手册》)。我一丝不苟地照着书做了,然而,在哥哥7岁、弟弟5岁的今天,我后悔了。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一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因为我开始怀疑,怀疑这些理论,怀疑对孩子的那些看似有理的无情和残忍。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当这种理论成为主流的时候,就变成了真理。我的婆婆跟我说,当年她生养我的老公和他的兄弟姊妹的时候,大家都讲奶粉可以提供给孩子最好的营养,母乳喂养是落后而不卫生的。于是我的婆婆,一个智慧、坚强、充满爱心的女性,出于爱,坚决没有给孩子哺乳,跟我们现在,出于爱,出于相信科学,坚决为孩子哺乳一样。
当科学言之凿凿的时候,你还是需要自己去思考。每一种流行的理论总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否则没有人会相信。因为道理总是人说出来的,而有人参与的时候,就难免有主观意愿,有选择和不选择。
有时两种对立的理论听起来都有道理。最典型的莫过于按需哺乳和定时哺乳两种说法。主张定时哺乳的说定时哺乳可以帮助奶量恢复,让婴儿更有效地吸吮,但根据国际母乳协会辅导师小巫的说法,定时哺乳来自于奶粉喂养的需求,不合乎自然的规律,按需哺乳才最科学。
真理和科学似乎可以有多种版本,所以,别拿着书本跟你的孩子较劲,因为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成长是稍纵即逝的,你不可能不断地去拿他做试验,验证哪一种科学才是真理。
※ 相信你的直觉和常识
当不能相信书本和理论的时候,试试看相信自己的常识和直觉。
我们这一代不是天生的母亲。我们需要学习,但不是学习所有的理论,而是学习如何去爱。胡适研究学者程巢父的儿子程汉回忆自己的母亲,这样说:“母亲从小就阻止我画画,因为她有一个逻辑:画画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就考不取大学,考不取大学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她就不安心,于是为了自己安心,母亲便让我伤心了!”
这是一代母亲的悲哀,一代孩子的悲哀。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总是容易的,拒绝被环境左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凡事都有代价,如果你做一个有勇气、独立思考的母亲,你更可能会拥有一个具备同样品质的孩子。
做母亲,其实是人生最大的挑战。很多女运动员做了母亲后复出,反而取得更大的成功,都说是因为身体素质的改变,其实更可能是心理素质和人生境界的改变。很多人做女孩的时候,由别人做决定,但做母亲,却要你自己为别人做决定,而你在孩子如此幼小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决定比你作为母亲的决定更责任重大了,如果此时你可以充满自信地为孩子做决定,你当然有能力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做决定。
孩子幼小的时候,你的常识和勇气是保护孩子最好的武器。
※ 温柔,再温柔
关于如何约束孩子,有很多说法。有些确实有效,但如果以此作为尚方宝剑,贯彻到每个孩子身上,有时不光无效,还可能伤害孩子。要记住,以强硬对待强硬,你将收获强硬。即使约束孩子,也不是你跟孩子较劲的时候,要跟孩子争输赢,最后的结果,都是你输。
当孩子打人了,教科书上的对策一般是要求立刻阻止孩子,让他道歉,并视情况的严重性给予某种惩罚或剥夺。但是,这些对策落实到一些孩子身上,却死活得不到那个“对不起”,一再威逼之下,可能导致孩子内心的愤怒,下一次以更加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父母会以更强硬的手段来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行同样的措施,但是,你最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却得到一个叛逆的孩子。
试试看,温柔地对待你的孩子。试试看,在一定范围内宽容他的缺点。一般教科书上会严申对伤害自己和他人以及损坏他人财物的行为决不宽恕,但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你爱他,你可以试试看,告诉他,他错了,希望他不要再犯,同时给他以温暖的拥抱,让他感到你仍然爱他,你不是敌人,他做错了事,当世界都联合在一起反对他的时候,他还是可以在你这里找到爱和保护。试试看,绝对温柔地对待他。想想看,如果所有人都反对你的时候,你还需要你的爱人对你说不吗?要跟孩子平等相处,要做孩子信任的朋友,首先试试“穿他的鞋”。
有时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了,此时,也不要跟孩子争输赢。孩子也许在一段时间里拒绝合作,让他帮你把窗帘拉上,他可能公然说:我今天不想给任何人帮忙。而这时你两手端着给他的奶和水,同时浴缸里为他放的洗澡水又快满了。你可能愤怒到极点,可是,你还是只能忍住。你可以大声斥责他,逼他去拉上窗帘,但是,你也可以把手里的奶放下,自己去把窗帘拉上。跟孩子没有必要去争谁是老大,没有必要要他事事一定听你的。父母要有权威,但不在于你的声音有多大,不在于你可以剥夺和惩罚他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道理,在于你是否令人信服,是否更有能力自我控制。——你对待成人是这样,对待孩子也可以如此。
做一个自信的母亲。顺应孩子的天性并用你作为母亲的直觉来养育孩子。让我们温柔而不是残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哪怕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哪怕我们有书为据。不要伤害他。不要相信什么“现在吃点苦头对以后好”的说法。每一刻都是生活,对你来讲是这样,对孩子来讲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