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价鞅制度与反等价鞅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7:31:20
等价鞅制度与反等价鞅制度
在试图解决资金管理问题的同时,我将自己的视角放到了赌博上。基于很多投资人都知道的故事,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可以稳定获利的赌博公式。他因此在赌场中持续盈利,并因此写了一本书。它主要利用市场中最好的预测者所预言的赔率与赌场公布的赔率之间的差距下注,他的核心思想被浓缩成一个市场称之为“凯利策略”的公式。这个公式就是资金管理的核心思想。著名的圣菲研究所中由几位科学家在研究过金融市场的演变后,开始利用自己的方法寻找市场的“规律”并因此而获利。不过在他们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以前,几个人化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练习赌博。由此,我开始积极探寻赌博中隐含的资金管理和新思想。
涉及到资金管理领域后,首先经常提及到等价鞅制度与反等价鞅制度。从表现形式看,使用等价鞅制度的资金管理方式,在出现亏损以后,倾向于使用增加投入金额的方式进行后来的游戏。一旦获得盈利后,资金投入比例会再次回到起始水平;使用反等价鞅制度的资金管理方式,在出现亏损以后,会倾向于减少投入金额的比例进行后来的游戏;而伴随盈利的增加,也会不断增加投入资金。
等价鞅制度的典型代表就是如下的方式:如果游戏中允许赊账;如果游戏中没有规定最大下注金额。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策略:在游戏中,我可以在每次输钱以后,在游戏的下一次中将赌注金额加倍,知道获胜为止;一旦获胜则把赌注恢复到最初的金额重新开始。这样无论输多少,只需要一次获胜,我都可以赢得与第一次下注金额相等的金额。
如:在游戏中,你获胜的概率为50%,游戏的赔率为1:1,这是我们常说的公平游戏。如果采用等价鞅制度,成功的概率会不断提高。如:我们连续输7轮的概率为0.78%。也就是我们获胜的概率为99%以上;现在我们只需要一次获胜就可以挽回所有的盈利,但注意这时的赔率已变为127:1。如果我们计算游戏的期望收益率会发现:游戏的期望收益率依旧为零。但注意的是,因为我们在理论上可以有无限多的资金参与这个游戏。我们就可以稳定的获取利润,我们研究金融工程学中的几个基本假设会明显看到:公平游戏、自融资策略、动态无套利均衡、等价鞅制度构成了期权公式的理论基础。它的潜台词就是:只要我们可以正确,我们就会获利。这一点主要是基于市场无效后,一定会恢复到有效的认定。长期资本公司的事例,说明了使用这种策略的后果。
市场中对长期资本公司的事件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对此,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如果认为市场只存在一个固定的均衡,使用类似的公式可以获得成功;如果市场不仅仅存在一个固定的均衡,使用类似的公式必然会出现多次加倍后的崩溃。风险中性假设、自融资策略、动态无套利均衡假设、等价鞅制度等等都是与市场之存在一个固定的均衡相对应。如果存在一个固定的均衡,即使其分布形式类似帕雷托分形分布,也同样可以成功。如果市场不仅仅存在一个固定的均衡点,这样会在某种情况下,游戏所期望的均衡“永远”不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加倍将会极大的积累市场风险。这个变化的均衡点,在《混沌理论》、《耗散结构》、《协同学》中都是存在的。在长期资本公司事件中。其杠杆系数已超过了100倍。也正因此,必须要美联储出面化解风险。等价鞅制度不是一套适应于非常态的资金管理方式。在常态中,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功。一旦系统进入非常态,必然导致崩溃!
反等价鞅制度的典型代表就是凯利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游戏中的最佳投入比例。这样在比例确定的情况下,伴随盈利的增加,就会出现逐步增加的下注金额。但他总是保持在最佳的比例。只要我们坚持长期使用这个最佳的投入比例,就会获得理论上最好的结果。前面我们介绍了凯利公式的基本模型,但市场中经常出现各种可能,其实如果我们可以坚持使用凯利公式寻找最佳的投入比例,同样可以获得好的效果。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2 等价鞅测度
如我们使用一枚硬币模拟。但硬币出现正面时,我们可以获得投入资金的2倍;如果出现背面,我们需要付出自己下注的资金。即:赔率是2:1;胜率是50%。这是一个可以稳定盈利的系统,我们只要持续的将资金压在正面上,就可以稳定盈利。但如果想通过调整投入资金比率的方法获取的最佳收益率。可以使用“凯利公式”得到这个最佳的投入资金比率是25%。也就是我们每次投足的资金是剩余资金的25%即可以获得最佳的收益率。
在等价鞅制度背后,隐藏着人类本身对确定性的渴望;同样也反映着使用人的“肯定”的思维方式。其逻辑如下:如果我们通过肯定的思维过程判断某价格具有投资价值。如果价格低于这个水平,也意味着投资价值的增加。这样在行为中必然出现补仓的等价鞅行为;在反等价鞅制度背后,隐藏着投资人对不确定性的重视。同样也反映着使用人的“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在某个价位介入,通过止损等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证明自己错误的信息。我们在证明自己错误后会离场;如果一直没有证明自己错误,我们就应该一致停留在场内。
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行为与等价鞅制度对应。如:很多人经常说的一点就是低位补仓。我们需要注意,除了正常使用的建仓策略中使用的建仓方法。我们在进行补仓时,往往已形成了一定的亏损。补仓的方式主要是降低成本,但补仓的方式同样意味着等价鞅制度,即:在形成亏损的时候增加资金投入比例。大多数人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补仓。
有效的补仓应该是在买进后,出现盈利,利用第二次买进形成的盈利弥补第一次亏损的格局。但常规的操作经常是在价格没有下降多少即开始补仓。这样就会形成反复补仓、反复被套的格局。等到真正可以补仓的时机,手中已没有资金可以介入!
与反等价鞅制度相对应的行为就是止损。在反等价鞅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交易中出现的亏损认为是正常的。如果出现亏损达到预定水平时,本次交易失败。应该离场等待下一次交易,正式通过收益与亏损冲抵后得到的利润,获取最后的好成绩的。这里,我们首先强调的一点就是:如果你采用资金管理的方式。就不要在观念中轻易使用“补仓”的思想。这是与反等价鞅制度相悖的。
风 险 的 背 后
关于风险的话题,在著名的《与天为敌》(或翻译成:《反抗诸神》)中,彼得·伯恩斯坦先生讲述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故事。二次世界大战的某个冬夜,在德国对莫斯科的一次空袭中,前苏联的一位著名的统计学的教授出现在当地的一个空袭避难所中。而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出现过。“莫斯科有700万居民。”他过去常常这样说:“有什么理由指望炮弹不会击中我?”因此,他的朋友对他的出现感到很惊异,询问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他的思想。“瞧,”他解释道:“莫斯科有700万居民和一头大象。而昨天晚上,他们(德军)炸死了那头大象。
这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长久以来对于该事件的深入思考。使得我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了更真实的感受。2000年秋天,我所在的城市出现了“爆炸事件”。有人利用国庆前的时间,通过在公共汽车上放置炸弹的手段,在社会制造恐慌情绪。当时已经有几辆公共汽车出现爆炸,人们总是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给以更多的权重。就像我们关心自己的感冒胜过关心2002年肆孽欧洲大陆的水患。或许是自己从事的行业习惯角度,我习惯给自己身边的每个事件赋予不同的风险/收益分布。自己当时很冷静的认为:1)自己坐公共汽车的概率几乎为零;2)自己在公共场合长久停留的概率几乎为零;3)这两个区域是最有可能发生问题的区域,因为我基本不会去。所以这对我几乎没有任何风险性。
一天,我外出办完事后准备回单位。期间停在了城市最繁华街口的红绿灯前,对面的商场正在进行着开门前例行的升旗仪式,秋风中升起的国旗、围观的群众、漂亮的升旗小姐,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平凡快乐,生活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3 等价鞅测度
绿灯了,我停在路中间等待改变方向。一声巨响过后,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我扭头看时,我身外不足一米的女孩子满脸是血、已开始痛苦的呻吟,爆炸产生的碎片击中了她的脸部。如果没有他,现在痛苦的或许应该就是我了。血从她指缝间溢出的情景,一直烙进我的记忆中。与今时想起,依旧如刀划过肌肤的凛冽……
事件过后很久,我一直在思考。这中间一定存在一些东西是自己没有认识到的。或许我是一个幸运者,还有机会思考这些问题。事件总是惊人的相似,2001年的三月,我所在的城市再次发生爆炸事件。这其中一幢居民楼成为废墟;一幢居民楼被由中间分为两半。期间我在北京工作,当自己再次回到家乡时,被分为两半的居民楼依旧在那里矗立。印入我眼帘的巨大缺口无疑在向我诉说着什么……。一位朋友告诉我,他认识的一位和我同龄的女孩子就住在楼里,她的生命已远离我们。或许这正像米兰·昆得拉那句很著名的话——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
9·11事件时,我在夜里爬起来收看大厦被撞后的景象。永远留在记忆中的是几百米高空陨落的躯体。失重后的身体就像瑟瑟秋风中飘落的落叶,这一刻,莫名的悲怆后,我深深感受到当人类面对意外时,我们不可以把握的东西太多。上面的那段话就是索罗斯先生在9·11事件过后留下的。双子楼里面有上千位和我从事同样行业的人,这些被认为市场精英的同行,长久的市场生存使得很多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准确计算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分布。但对于自己,或许一直没有想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风险。
9·11事件时,中国证券市场正在经受“银广夏事件”的冲击。不久,美国的“安然事件”也浮出水面,以上的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赖以分析风险的所有一切。或许这中间有很多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的。
证券市场中的生存就像依靠不完善的航海图在大海上航行,或是一个人在充满危机的丛林中孤独的行走。实际进行的决策,通常比较不在意这样做是否能够使自己的满足感得到最大的提升,而是更多的关心如何避免那些潜意识中“积存”的礁石,是否会出现在我们不确定的地点;或是如何积蓄力量,避免突如其来的袭击。
转盘和扑克,与证券市场一起,是研究风险的天然实验室。当我们屏住呼吸看着白色的小球在旋转的轮盘上四处弹起;当我们的资金伴随敲击的键盘在市场中流入流出。我们的心脏同那些数字一起在跳动,也是伴随着靠机遇而定的各种重要的结果在跳动。
风险管理是科学抑或是艺术?在数学家逐渐把《概率论》从职业赌徒的职业工具发展成管理、诠释、应用信息的有力武器。伴随着富有创意的思想逐渐堆积,产生了大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在其中明显形成了两类对立的观点:1)坚持认为最好的决策是通过过去模式决定的限制和数据为基础;2)和决策是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主观信仰。其中主要的分歧在于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字,担忧是我们也忘记了数据仅仅只是工具。数据并没有灵魂……但现在风险管理的数学驱动工具也孕育了自我湮灭。
我现在一直牢记着索罗斯先生的那段话:我什么也不害怕,也不害怕丢钱,但我害怕不确定性……
效用函数的内在机制
假定两个人使用一枚硬币进行赌博,如果在第一次出现正面,甲将付给乙1元;如果第二次出现正面,甲将付给乙2元;如果第三次出现正面,甲将付给乙4元。以后以此类推……直到出现正面结束游戏。现在如果你可以向乙购买这项权利,你将会付给甲多少钱?
如果根据《概率论》计算这个游戏的期望收益,我们会发现游戏的期望收益是无限大。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以很高的价格来购买这个游戏,相反很多人会以很少的价钱,比如不到100元的价格来出售这个权利。类似的游戏在证券市场中也经常出现,著名的期权定价公式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在97年时,曾经有人专门利用类似的公式计算上市公司成长性和市盈率之间的关系。并很认真的指出如果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达到100%,市盈率将失去作用(具体计算公式可以使用净现值贴现公式推导得到)!这篇文章发表于97年的《中国证券报》上,其时以(600839)四川长虹为首的绩优成长股正处于历史的高峰。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4 等价鞅测度
贝努利先生针对“圣彼得堡悖论”提出了“效用”的概念。并指出了确定一个项目的未来价值不能以其价格为基础,而应该参照它产生的效用。项目的价格可以由项目本身来决定,它不会因人而改变,但效用取决于评估人的特殊环境。效用的增加应该是自然财富增加百分比的自然对数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收益增加了50%,效用将会增加0.405个单位(ln(1+0.5));如果再增加同等财富,效用只会增加0.288个单位(ln(1+0.33))。
在效用函数的作用下,人们会拒绝公平赌博。公平竞争的含义就是在游戏中参与双方的预期收入相等。假定两个人有100元,各自拿出50元作为赌注,通过使用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输赢。赢家最后手里有150元,输家最后手里有50元。这个游戏的期望值为150×50%+50×50%=100,但通过效用函数,我们可以看到:不参加游戏的效用为ln(100)=4.605。参加游戏的预期效用为ln(150)×50%+ln(50)×50=4.461。而4.461相对应的确定性结果为86.60(通过公式ln©= ln(150)×50%+ln(50)×50计算)。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我们来说是“亏损”的游戏。
实际生活中,不同人对风险的偏好与效用函数并不一致。这样,通常可以分为风险厌恶、风险中性、风险喜好等类型。如我们曾谈到巴菲特先生的例子。
一次游戏中,与巴菲特在一起的高尔夫球友们决定同他打一个赌。他们认为巴菲特在三天户外运动中,一杆进洞的成绩为零。如果他输了,需要付出10美元;一但他赢了,可以获得20000美元。每个人都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巴菲特先生拒绝了。他说:“如果你不学会在小的事情上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会受内心的约束”。
对于这个事件,我们似乎并不能因为巴菲特先生具有的财富认为20000美元对他没有效用。问题的关键是巴菲特先生具有明显风险厌恶特性。这一点是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的。虽然在研究过程中认为一般人都属于风险厌恶型的。
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结果证实:绝大多数人在以下相同前提的两种表示为A和B的投机风险的选择中,都倾向于选择B而不是A。其中:
A=〔80%的几率获得1万元、20%的几率获得100万元〕;
B=〔99%的几率获得10万元、1%的几率获得1000万元〕。
我们很容易算出:A的期望收益为20.8、B的期望收益为19.9;A的方差为1568、B的方差为9703。这明显与投资组合理论中的基本原理相悖。如果使用期望效用可以计算出:
A的期望效用为:
ln(A)= ln(1万)×80%+ln(100万)×20%
=9.21×80%+13.82×20%=7.368+2.764=10.132;
B的期望效用为:
ln(B)= ln(10万)×99%+ln(1000万)×1%
=11.51×99%+16.12×1%=11.395+0.161=11.556;
B的期望效用明显比A的期望效用有价值。现在我们可以附加一点条件,即参与上述游戏,需要付费。很多人都会参与的。保险行业与彩票行业的机制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可以回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在金融市场以前,保险和赌博是人类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最好尝试。保险的起源与航海业的发展几乎同步,商人们认识到如果将单独的船组合在一起形成船队,可以有效降低可能遭受的损失。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人将有关的航运风险进行收集,形成了专门承担风险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对于群体来说,不确定性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于个体来说,为可能遭受的不确定性损失付出一定的费用是有价值的。
依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理,保险的机制是相当完美的。比如:人们在承受包括灾难等重大灾害的概率为1:50万。而在出现损失后的获赔金额为100万,每个人的投保金额为5元。对于投保的人来说,无论这概率如何分布,5元付出对100万收益金额都是合理的。同样对于保险公司,如果有2000万人投保,可以获得5×2000万=10000万元,而每年的付出大约为2000/50×100=40×100=4000万。4000万的付出相对与10000万元的收入同样是一项非常精明的生意。现实生活中的保险应该远较上面的例子复杂,但原理的一致性,保证了保险公司的收益。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5 等价鞅测度
与保险形成对应的应该是赌博。赌场的运作机制同样依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理。我们可以以彩票为例,比如:我们发行一种特殊的彩票,每张面额为5元,最高的奖金为100万元。中奖机会为50万:1。对于参与的人来说,付出5元的损失与可能得到的100万相比,无论如何都是合适的。同样对于举办方来说,5×50万=250万的收益与付出的100万相比,同样是不错的收益。基本上所有的赌博原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频率分布与效用悖论的背后
市场中有两个因素很值得深入研究,这就是频率分布与投资人的效用。
赌博与保险都是应用《概率论》中的大数定理,但与赌博明显不同的就是保险的收益情况明显要大于赌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1)在赌博过程中,概率是可以被充分确定的。如:我们设定彩票的中奖概率为1:50万,这个概率分布就不会出现变化。而在保险中,我们说的是一种相对的可能性。还是上面的事例,如果保险公司的投保人数减少到200万人,我们可以计算出:200×5=1000万,200/50×100=400万。似乎收益还是不错的。但现实世界中,如果受灾难人数达到10人的可能,10×100=1000万,保险公司将无利可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保险公司计算出的收益情况会明显高于赌博。就在于现实中概率分布一方面存在方差,另一方面就在于利用历史数据计算概率分布时,存在着明显的误差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确定性。需要提醒的就是:在市场中简单使用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仿佛在高速公路上加速高速行驶的汽车,我们却在通过后视镜观察前方的路况!
现实的市场中很少会再出现类似于新股发行中的抽签和中签的概率机会。这个机会与我们前面说的彩票机理基本类似,投资人付出的是相对有效的风险,而收获的新股中签后的上市的差价收益。在没有向二级市场配售新股以前,这是一项很不错的市场机制。由于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中存在着差价,总会吸引一部分来承担新股发行的风险。这部分参与发行市场的资金利用《概率论》中的大数定理,利用类似保险公司的机制,同样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如:新股中签的概率为1:1000,新股上市后的收益为100%。如果新股的发行价为5元,基本申购单位为1000股。这样,为保证获得1000股,需要投入1000×5000=500万的资金,申购的资金没有任何风险,付出的就是冻结资金的利息。一般冻结时间为5个交易日。这样,一笔固定的申购资金在一年中可以周转50次,如果资金成本为2%/年,这样,每次付出为500万×2%/50=2000元,获得收益为5000×100%=5000元。这是很稳定的获利途径。但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收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参与申购的资金总量和新股上市定位情况。该办法自96年开始以来,历年的收益因为参与申购的资金逐年增加由96年的100%到97年的50%、98年的30%、99年的20%、2000年的18%、2001年的12%左右。但如果可以精确计划,同样可以《概率论》的均值和方差的特点获得良好的收益。如:在98年中我曾经利用150万的单账号资金获得35%以上的年收益,在99年利用30万的单账号资金获得40%以上的年收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与保险机制相反的是,相对较小的资金更容易受到方差因素的影响。如果进一步计算好申购品种的中签率和新股定位,就可能获得超过平均值的收益。相反资金量大的申购资金只能获得平均的收益水平。
很多投资人可以精确的定义一些交易行为的频率分布,但同样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成绩。这种见的关键就在于忽视了投资人效用函数的异常反应。
这是一个引自马科韦兹《投资组合理论》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投资人需要选择如下三种彩票的一种:1)彩票A赢得1000元的几率为1/1000;2)彩票B赢得100元的几率为1/100;3)彩票C赢得1000元的几率为1/2000、赢得100元的几率为1/200。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倾向选择彩票C。但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发现:UC=1/2×UA+1/2×UB。这样无论如何,UC不会是三者中的最大者。上述问题中,三者的期望收益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但为什么会明显出现这个悖论呢?
我们再看一下典型的“期望理论”试验。对于提问1和提问2的回答可以找到答案。
(提问1) A:确定可以获得80元;
B:以85%的概率可以获得100元,而以1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提问2) C:确定要损失80元;
D:以85%的概率将会损失100元,而以15%的概率将会丝毫没有损失。
根据试验,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A和D。如果按照期望效用的观点,A与C是一致的,如果选择A,同样也会选择C、而不是D。A的期望值要小于B。可人们往往会选择可靠的收益机会;同样,C的期望值要高于D的期望值。人们在这时更倾向于接受较大的亏损。
上述这些现象属于心理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既不像学术分析理论中假定的那样符合概率分布的“风险中性”原则,也不向期望效用理论要求的那样,严格按照期望效用做出选择。而是在获利的领域里,人们会天生选择利益较少的稳定获利机会;在形成亏损的同时,人们的选择标准会变成倾向于赌博的心理。在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是天生认赔的!
同样,我们可以注意到与此有关的众多选择中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心理学家归纳为:
(1) 收益期望值(u)与风险承受能力(f)的均衡:
3×Ln(u)/Ln(f)=K
(2) 被动型风险(BF)与主动性风险(ZF)的评价:
BF/ZF×1000=K
公式一的含义是:收益期望值增加时,所能承受的风险不是相应成比例的增加。而是对风险的判断一下子变得宽容了,市场中出现的多次泡沫经济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公式二的含义是:即使相同的风险,当其与自身的主动性有关时,或有自身的行为所致时,在感觉上会有1000倍的差别。市场中的风险多数与主动性有关。
通过以上的这些简单事例分析,投资人在形成自身的操作体系时必须要面对一系列常规理论中并没有很清晰展开的环节。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资金管理、不确定性、效用的一些理解与思考,未来还会慢慢贴出来有关的内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等价鞅测度
好文,其中提到的《与天为敌》是本好书,虽然比较晦涩。
呵呵,前几天看到您的文章中提到蒙特卡罗,我就猜您肯定看过这本书,今天一看果然如此。
工具箱
【 · 发布:tomhank  2003-03-24 12:17 】
对不起,我搞错了,记性太差,想当然,我指的那本书是《成事在天》,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著。
工具箱
【 · 发布:令狐大葱  2003-03-24 12:24 】
胭脂兄好文!
不确定性--风险--期望理论--资金管理,这也是我最近思考的一条主线,有空再来切磋。
工具箱
【 · 发布:本是如此  2003-03-24 12:31 】
好东东。
有一点请教胭脂兄,在证券市场中,采用何种方法去度量风险呢?这应该是个系统的问题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4 16:32 】
《成事在天》,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著。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4 16:34 】
那什么是风险呢?
您能否给我一个定义呢?
我们好深入探讨……
工具箱
【 · 发布:本是如此  2003-03-24 16:55 】
不谈风险,先谈谈你对不确定性的看法好吗?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4 17:08 】
我个人的定义是:未来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情况就可以被认为是不确定的。
工具箱
【 · 发布:本是如此  2003-03-24 17:19 】
有的人认为,不能被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根本不能算风险,不知道你认为风险是什么?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4 17:35 】
我个人认为所有可能带来损失的都是风险。
工具箱
【 · 发布:本是如此  2003-03-24 18:13 】
那么,是否能同时认识到所有的风险呢?面对可能超出我们能意识到的范围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呢?虽然说可能不知道当然不会去想,但是并不矛盾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4 19:06 】
应对风险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保险。也就是将自己不能承受的风险进行转移;一个就是控制和利用。或者说就是赌博。也就是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投资就是赌博!或许很多人并不认同。但赌博也并不是简单的游戏,而是具有很专业的内涵。人类关于风险的认识大多出自于赌博与保险。
工具箱
【 · 发布:◇心月光明◇  2003-03-24 19:30 】
好文,但这不是我要的东西,研究的再深还是在兜圈子,轮回。
工具箱
【 · 发布:tomhank  2003-03-24 20:50 】
摘要信息
《成事在天——机遇在市场及人生中
的隐蔽角色》评介
塔勒波——一位数学型的年轻交易员却成功地度过了那场股灾,他潜心半年研究这场风暴,认为他的逃脱不是有比其他人高明之处,完全是运气好——运气在金融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总是过低地估计了随机作用,忍不住想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就形成了种种迷信。由此他写作了一本关于运气的书。
运气,就是事物发展的随机性质。耶鲁大学考里斯经济研究基金会教授罗伯特·席勒说:“我实在喜欢这本书。我们的人性弱点总是低估随机性的作用。”该书2001年出版以来在英国亚马逊购书网上排列商务图书第1名,经济世界书店2001年12月最佳书籍;在日本、韩国、德国同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作者把梭伦的警示总结为数学上的三个概念,即欹斜、不对称和归纳。第二部分讲的是作者在研究随机性的生涯中所经历过的有关概率认识偏差的一些事例。这些认识偏差是:(1)幸存者认识偏差,这种偏差来源于我们只看见了成功者,并因此对机遇形成一种歪曲的看法;(2)导致极端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运气使然;(3)人类的生理缺陷导致我们无法理解概率(概率盲)。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等价鞅测度
中国古代贤人也早有警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本书以金融市场为背景,揭示的是人类对在市场和生活中出现的随机性的普遍不适应。
你既然如此富有,何以不能同样聪慧
《成事在天——机遇在市场及人生中的隐蔽角色》
一本关于“运气”的书
谈起1987年10月19日那个黑色星期一,至今令美国证券业内人士心有余悸。这一天结束了美国股市长达5年的好光景,一些经验丰富的交易员都难逃劫难,从此离开了股市。塔勒波——一位数学型的年轻交易员却成功地度过了那场股灾,他潜心半年研究这场风暴,认为他的逃脱不是有比其他人高明之处,完全是运气好——运气在金融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总是过低地估计了随机作用,忍不住想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就形成了种种迷信。由此他写作了一本关于运气的书。
运气,就是事物发展的随机性质。塔勒波从十几岁就对概率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从数量化的历史中了解和推测未来概率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他疑惑:如果概率本身是错误的该怎么办?他在沃顿商学院上学时定下目标,要利用易变的金融产品下赌注;他相信自己的推测,喜欢做投机交易,利用不测事件谋生,就像金融大鳄索罗斯一样;87年的金融风暴以后,他决定以成为学者为主,而把交易作为一项爱好,他成为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兼职教授,还创办了一家对冲基金管理公司,6个天生不愿意做公司奴仆,与他在学术上意气相投的精兵强将和他共同管理着4亿美圆。他有着广泛的爱好,对文学、哲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爱好骑自行车、游泳。凭着优异的成就,2001年他入选著名的《衍生证券周刊》名人堂。他是美国交易/投资业内知名人士,又具有博深的文化修养,因此他既希望这本书是一本用严峻的逻辑写出的科学图书,又希望它是一本个性化的文学图书。这本书一上市即获得了各方的好评。耶鲁大学考里斯经济研究基金会教授罗伯特·席勒说:“我实在喜欢这本书。我们需要有这么一本书,这么一本能帮助我们对付自己顽固的人性弱点的书。我们的人性弱点总是低估随机性的作用。此书读来兴味盎然,思想清新独特,同时也谐趣丛生。”伯恩斯坦公司总裁、写有《与神作对:惊心动魄的风险》的P.L. 伯恩斯坦的评价是:“这本书,一句话,精彩。读下去,塔勒波会摄住你的心。作为一个非随机性的后果,你对人生(及你的金钱)的认识会呈几何级数扩展。”该书2001年出版以来在英国亚马逊购书网上排列商务图书第1名,经济世界书店2001年12月最佳书籍;在日本、韩国、德国同样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成事在天》是这样“一本好玩的书”(作者自称):运用文学的语言,以金融市场为舞台,描绘了几个特点鲜明的形象,讲述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过低估计随机作用的。而随机性处处存在,要不然有些基金经理在连续多年的优异表现以后为什么突然破产?为什么说看多和看空的说法是被许多资深专业人士摈弃的?年薪50万美圆的律师住在曼哈顿最好的社区为什么却不快乐?比尔·盖茨为什么在计算机领域不是最出色的?为什么作者对媒体的报道总是不屑一顾?为什么《隔壁的百万富翁》这本畅销书犯了幸存者认识偏差的毛病┅┅俄罗斯轮盘赌、商界首脑、历史典故、诗歌、数学、福尔摩斯、科学战┅┅所有这些都融汇在这里,帮助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各种机遇,并设法利用机遇,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古代智者梭伦的警示做的一些深入思考。作者把梭伦的警示总结为数学上的三个概念,即欹斜、不对称和归纳。梭伦认为任何境遇都跟随着数不胜数的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境遇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变化,因为有运气女神的参与,你无法预测,会受到捉弄。梭伦明智地指出:借助运气带来的东西也会被一起带走;反过来,没怎么靠运气得到的东西更能抵御随机性。梭伦还直觉到了一个过去三个世纪困扰着科学家的问题,这就是归纳问题,作者管它叫黑天鹅事件。梭伦甚至还理解另一个连带的问题,即欹斜问题:一件事不管多频繁地获得成功,但如果失败一次的代价太沉重,那么它就没有意义。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等价鞅测度
第二部分讲的是作者在研究随机性的生涯中所经历过的有关概率认识偏差的一些事例。这些事例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来表现的。这些认识偏差是:(1)幸存者认识偏差,这种偏差来源于我们只看见了成功者,并因此对机遇形成一种歪曲的看法;(2)导致极端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运气使然;(3)人类的生理缺陷导致我们无法理解概率(概率盲)。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结语,揭示出摆脱人类的弱点,不被随机性愚弄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耍一些花招,通过一些方法避免被随机性捉弄,比如以腊封耳,摆脱赛壬女妖的歌声,在遇到背运事儿时不要忘记个人的风度等等。中国古代贤人也早有警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先,不可预见性虽然是无法把握的,但对随机性的清醒认识会使我们对命运的把握更主动一些,因为命运女神唯一控制不了的是你的行为。
本书以金融市场为背景,揭示的是人类对在市场和生活中出现的随机性的普遍不适应。作者的人生积累及分析事物的角度,对我们来说是新颖的也发人深省。比如梭伦的三点警示是作者终身的座右铭,它们对我们是不是也有一些警示作用呢?在我国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这个社会多少显得有些浮燥,急功近利,求富求胜,种种干扰的噪音充斥社会,人人都感觉活得很累,读读这本书吧,它一定会让你放松下来,静心做自己的事,没准那天幸运女神就会找上门来了。
工具箱
【 · 发布:鬼眼狂刀  2003-03-24 21:00 】
看过阁下许多关于资金控制方面的帖,很多都没看完,当然,学问不够,看也看不懂,惭愧。
看阁下的帖,有一个感觉,或许你是在指引身外人,但你又只是在画不同的圈,绕来绕去,对于资金风险控制来说,说句不礼貌的话,基本上是一定用也没有。
或许你已经解决了资金风险控制的精华,但是,在你的帖中,实在是理论多于实际利用价值。
就个人而言,资金管理控制风险,看起来很复杂而且多变,但对于交易而言,它就那么几种规避方法,而且都可以实现分析家指标化,如果严格按照资金管理来交易,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什么时候还可以买,再买多少,或则是什么时候卖,卖多少,都可以实现机械化提示,再加上些技术指标分析,交易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如果真的就一个资金管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等分析完资金管理控制风险,我想交易一定错过了最好机会。
就个人而言,阁下的许多帖确实很不错,但对于交易而言是没有任何用途的。当然,我也知道你并非是想让人真的学会你苦心研究出的资金管理控制风险的方法。
没有不恭敬的意思,说点心里想的,再见。祝,工作顺利。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4 23:15 】
谢谢关于那本书的介绍。有机会的话,我会找来一读的。国内现在有吗?
关于资金管理的东西,我自己想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有一些自己的体系,但我现在想与朋友探讨的是一些原理性的东西,方法或许是每个人自己的。但原理是一致的……
其实交易系统解决的东西并不很多,尤其是建立在类似分析家上的交易系统。我自己做过类似的尝试。这里谈几个基本的问题,任何一个交易系统的信号具有什么特点?在每个信号之间的工如何处理?如果你的资金量大一些,需要涉及到流动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如果涉及到同时操作多个品种,如何解决权重的问题?
最早我也很简单的认为有一个公式或体系可以处理好这些。但自己研究的越深入、感觉越不可能。不过如果想把握资金管理的内容。有几个原则提供:
1)控制好自己自己的亏损,保留自己持续的交易能力;
2)处理好进场点、出场点之间的过程。大多数成功交易是通过加仓的到的。学会在最好的机会中下重注!
3)学会做好20%的交易,因为大多数成个交易主要来源于少数几个成功的交易。如果你可以连续积累这些成功,足后必然会的到好的成绩;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等价鞅测度
工具箱
【 · 发布:痴子  2003-03-25 10:03 】
胭脂兄真是认真啊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0:15 】
我一直想能在和朋友的交流中得到一些什么东西的。自己并无什么其他的想法,但或许我的想法有了什么问题,自己给别人的感觉似乎在卖弄。看来我需要想一想如何修正了……
工具箱
【 · 发布:beyond16888  2003-03-25 10:23 】
技术分析、赌博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而周易试图终结不确定性,给世界以确定性,而且它竟然做到了。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0:40 】
胭兄的东东果然耐看.
关于在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控制,我现在觉得很难用公式来套用。我也研究了一些套用公式的时日,最后还是认为,因为交易者的多样性和目前证券市场博弈的特点,所谓的风险及利润的概率是不停变化的,我们只能用模糊的认识套用,这一点要可能要参照混沌学或模拟学的一些知识。
“学会做好20%的交易,因为大多数成个交易主要来源于少数几个成功的交易。如果你可以连续积累这些成功,足后必然会的到好的成绩; ”这也是我认为极其重要的原则之一。我认为它已经含了上述二个原则。
交易如同经商一样,必然要了解市场,从市场中找到突破口或缺口,呵这与胭兄缺陷论是相合的。从行为金融学上其实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只是还很少有人找到真谛。私下认为行为金融学最适合目前中国的非完全有效市场。
工具箱
【 · 发布:本是如此  2003-03-25 10:57 】
胭脂兄,何必改变呢。你说的东西许多人并不理解,我也不理解,不过我觉得挺好就是了:)))
每个人对风险的认识和态度都不一样
我认为,
“1)控制好自己自己的亏损,保留自己持续的交易能力;2)处理好进场点、出场点之间的过程。大多数成功交易是通过加仓的到的。学会在最好的机会中下重注!3)学会做好20%的交易,因为大多数成个交易主要来源于少数几个成功的交易。如果你可以连续积累这些成功,足后必然会的到好的成绩;”
交易中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分离开的,而是一个连贯整体的问题,这也就是单单一个体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恰如佛教中说的,是一而多,多而一的问题。(一根绳子打了六个结,你说是一个结还是六结?)预测、分析、决定交易、跟踪评估、反馈修正、决定交易、处理进场点与出场点、处理亏损、小笔交易、加仓等等,这些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如果只是谈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则可能以偏概全。
你说的原则我都认同,但也许那只是针对一部分人而言,感觉上,需要再提粹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1:05 】
投资行为的缺陷
1、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研究者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在投资活动中表现为投资者趋向于过度频繁交易,这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投资者并不是证券市场中唯一受过度自信影响的人群,金融专业人士(证券分析师、策划师)和机构投资者也同样无法避免。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当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便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
2、锚定----锚定是指人们趋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如证券分析师总是习惯于"锚定" 自己的思维,他们喜欢提出一个投资建议,然后就停留在那儿,而不顾不利于这样做的新证据的存在,因为他们过于相信自己对于盈利的估计。显然,锚定与过度自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参考点------参考点指的是人们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的参照物相比较。在参考点附近,人们的态度最有可能发生变化。参考点可以是特定时间的组合市值(如年末)、单个证券的购买价格、或者是托付给基金管理人的金钱数。参考点可以理解为进行比较的个人视点、据以构建不同情形的"现状"。参考点与锚定是不同的概念,参考点是一种个人主观评价标准,而锚定则是一种心理现象。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等价鞅测度
4、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自信的另一个结果是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一个著名例子是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表现为投机性资产价格的过分波动。反应不足的例子是,当新的重大消息到来后,股票市场的价格反应趋于滞后。
5、精神账户------精神账户是指投资人在其头脑中把资金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的现象。一些资金归类于现金资产(如现金、支票账户);另一些资金则归类于证券资产(如股票、债券、互利基金)。对不同精神账户里的资金,人们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
6、典型启示------大多数投资人坚信"好公司(指有名望的大公司)"就是"好股票",这是一种典型启示。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误把"好公司"混同于"好股票"。典型启示会导致过分自信。它是指这样一种认知倾向 :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这种偏差的一个后果是,当数据明明是随机的时候,人们仍然倾向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对此感到自信, 例如,人们往往认定随即游走的数据并不是随机游走的。
7、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后悔厌恶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许多看起来似乎是非理性的行为,如投资者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决策来讲并不重要,没有它们也能做出决策。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1:06 】
理论基础
1.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帐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帐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 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很大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等价鞅测度
(二)投资行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即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这种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模型,导致股价过度反应(over-reaction)。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归因(serf-contribution)。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有偏的自我归因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号。随着公共信息最终战胜行为偏差,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连续性和长期反转。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反应。
4.羊群效应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该模型中,投资者通过典型的贝叶斯过程从市场噪声以及其它个体的决策中依次获取决策信息,这类决策的最大特征是其决策的序列性。但是现实中要区分投资者顺序是不现实的。因而这一假设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则论证无论仿效倾向强或弱,都不会得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股票的零点对称、单一模态的厚尾特征。
三、实证检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现代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投资策略的改变上。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行为金融策略(阳建伟,2001):
1.小公司效应。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发现了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于公司的规模和1月份的到来都是市场已知信息,这一现象明显地违反了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发现,高市净盈率的股票风险更大,在大盘下跌和经济衰退时,业绩特别差。市盈率与收益率的反向关系对EMH形成严峻的挑战,因为这时已知的信息对于收益率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2.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y investment strategy)。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一些研究显示,如选择低市盈率(P?E)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帐面价值比值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长期异常收益”(1ong-term anomalies)。Desia、Jain(1997),Ikenberry、Rankine Stice(1996)也发现公司股票分割前后都存在着正的长期异常收益。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等价鞅测度
3.动量交易策略(momentum trading strategy)。即首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定义的动量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动量效应。事实上,美国价值线排名(value line rankings)就是动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证。动量交易策略的应用其实就是对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而时间分散化指根据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随着投资者年龄的增长而将股票的比例逐步减少的策略。这两个策略被认为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则明显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为金融中的期望理论、认知错误倾向、厌恶悔恨等观点对两个策略进行了解释,指出了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
四、结语
行为金融理论已经开始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是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对效率市场假说和现代金融理论提出挑战并能够有效地解释市场异常行为的理论。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的多样性,突破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简单地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证券市场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使人们对金融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应该怎么做决策”转变到“实际是怎样做决策”,研究更接近实际。因而,尽管现代金融理论依然是对市场价格的最好描述,但行为金融的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1:06 】
如果仅仅使用公式,往往发现仅对某一个局部的点有效,但如果对这些东西进行积分,似乎就存在问题了。我自问数学不行,但即使做到了《连续时间金融学》那样(默顿先生的名著)。也还是有问题。
这里需要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对不确定性的理解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相对现在的存在。但到了未来,它意味着一个确定的结果。我希望可以在这一点上找到一个桥梁。
我自己的解决思路就是保险和赌博。自己不可以承担的风险,进行保险;自己可以承担并获利的,就进行赌博。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1:09 】
如此循环下去,证券市场归根至底,就是身形合一,性格决定财富决定人生。
有一个前提是来自索罗斯的观点:“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一个人的思想缺乏可以彼判所为独立的参考点——缺乏客观性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1:10 】
如此循环下去,证券市场归根至底,就是身形合一,性格决定财富决定人生。
有一个前提是来自索罗斯的观点:“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一个人的思想缺乏可以彼判所为独立的参考点——缺乏客观性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1:10 】
如此循环下去,证券市场归根至底,就是身形合一,性格决定财富决定人生。
有一个前提是来自索罗斯的观点:“一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是他的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一个人的思想缺乏可以彼判所为独立的参考点——缺乏客观性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等价鞅测度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11:13 】
胭脂兄好:
风险按通常的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不知你是否认为风险即是不确定性?
这几天看CCTV4关于战争的话题,我觉得有句话很好:“内行谈外勤,外行谈战略”,其意思即是要强调战争中的风险问题。这个策略与股市中的行为真是太类似了。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1:14 】
回胭兄,我认为预知股价与预知未来都是很不易的。只能存在于一个概率,否则世上也就没有新奇的地方,也没有英雄造时势一说。事在于所为的人。我的理解。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1:22 】
在这方面,我的思路是反证。也就是在没有证明自己错误以前,我可以坚持。但如果证明自己错误,我就放弃。我个人对市场的概率统计不信服。或者说那仅仅是一个频率统计。我即使使用,也是在定性的程度上使用,而不作为一个工具。
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连续调整,使自己的操作与市场贴和。而不过分强调预期。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1:25 】
美国现在已经发现自己的行为属于得不偿失的。他在寻求降低自己的风险,或许最后的结果是定时的轰炸,而不是如他们自己所预想的那样子。个人观点。
工具箱
【 · 发布:朝天一柱香  2003-03-25 11:37 】
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连续调整,使自己的操作与市场贴和。而不过分强调预期。
成本呢?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12:01 】
关于行为金融学,我觉得人们总是在最佳模式与最安全模式之间来回波动。
有趣的是,致命的错误往往发生在最佳模式中:)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2:32 】
或许我刚才没有表达的得很清楚,我是在利用不断的调整来势自己的预期和市场走势贴和。关于这一点,我现在一直在探索如何转仓、布局。现在还没有很透彻的体系。不过关于你说的成本,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控制的好,在不断的小赢小输中。整体的转仓成本不很大的。
关于最佳模式和安全模式之间问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的频率分布出现问题,或许原先以为最佳的模式,其实是一个过量的模式。而资金曲线显示一旦你的交易过量,往往会出现快速崩溃。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12:45 】
我觉得“致命的错误”之所以产生是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工具箱
【 · 发布:令狐大葱  2003-03-25 12:49 】
(旧贴转贴)
---------------------------------------------------------------------------------
一、不确定性:定义及其他
(一)不确定性的定义
市场中人经常谈及不确定性,却没有看到有谁为不确定性下过明确的定义。关于不确定性,有许多的定义方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是:
1、威廉·夏普的定义。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夏普把不确定性定义为:不确定性“表示无法根据确定性进行预测,进而将其当作风险的同义词使用。”夏普的定义实际上将不确定性与风险等同起来,后文我们将说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此处暂且略过。
2、弗兰克·奈特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奈特把不确定性定义为:不确定性是“在任何一瞬间个人能够创造的那些可被意识到的可能状态之数量。”奈特的定义明显地将不确定性与风险区分开来,使不确定性的定义变得更为宽泛。
3、按照概率区分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不确定性有两种定义:其一是与概率事件相联系的,通常用随机事件的方差来定义;其二是与概率事件没有联系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没有稳定概率的随机事件。个人认为,能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描述的事件,事实上已经具备了“确定性”的意义。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是无法用概率统计工具来描述的、没有稳定概率的随机事件。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等价鞅测度
综合以上三种定义,我们可以把不确定性定义如下:人们所能感知的、某事物在未来时间和空间中未知状态的数量之和。
说明一下:(1)这里说的“未知”是相对于“已知”,而不是相对于“无知”的。因为“无知”是针对个体而言的,个体的“无知”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进。“未知”则是针对人类或人类的某个特定群体而言的。
(2)“所能感知的”是指能被人意识到的,超乎人的意识之外的可能性没有讨论的意义。
(3)如果考虑到时间因素,不仅未来的事物,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事物同样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证券投资中,我们更关心的是明天、是未来的市场如何衍变。因此,本人认为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定义对于研究证券投资中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不确定性与风险
说到不确定性,许多人会误以为不确定性就是风险。其实不然,尽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会经常交叉和重叠。不确定性与风险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二者并不是等同的概念。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内涵不同。根据韦氏英语辞典的解释,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不确定的(Uncertain)的性质或状态”,“不确定的包括:不肯定的、不可靠的、模糊的、不稳定的、无规则的、变化无常的、偶然的等等”。风险(Risk)则被解释为:“失去、伤害、劣势的可能性,导致危险或损失的事与人。”
不确定性与风险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风险的本质含义就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投资活动可以被称为“经营风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同样是一种风险投资。一般而言,风险是指对投资者预期收益的背离,也是说证券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我们之所以在概念上强调不确定性与风险的不同,并不是为了咬文嚼字,而是为了正确区分不确定性管理与风险控制的不同。
(三)不确定性的方法论意义
纵观我们周围的世界,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人类的认识和科学理论中,无不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甚至可以说,世界在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确定性只是其在某一特定时空所显现的一个局部和片面而已。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在科学中追求一种确定不变的永恒的知识体系,这种幻想的破灭是20世纪的科学成就之一。普利高津说过:“在我们的宇宙中,稳定的、永恒的、规则的安全性似乎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危险和不确定的世界之中,它不唤起任何盲目的信念。”混沌理论的诞生以及复杂科学的发展为拉普拉斯的决定论划上了句号。
现代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一切定理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并且认为,科学假说永远不能被证实为真,科学家能够做的只是通过不断的检验增加假设的可信度。这就意味着,我们熟知和正在使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世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世界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对于不确定性,我们要承认其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去发现和认识它。尽管我们无法彻底认知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不确定性的挑战,我们可以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将不确定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证券投资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发现和把握确定性,在确定性中发现并把握不确定性”的过程。这也是我们研究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的意义所在。
二、不确定性的分类
不确定性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不确定性分为内生的不确定性和外生的不确定性,参数不确定性和结构不确定性,等等。从引进不确定性管理的角度来看,本人倾向于汤光华先生的分类方法。这里着重介绍汤先生的分类方法(注:详见汤先生所著《证券投资的不确定性》一书)。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等价鞅测度
从不确定性的内在属性及其数学处理方法来看,可以将不确定性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概率不确定性。是指事物本身是确定的,只是由于事件发生的条件不充分,使得条件和事件之间不可能出现已确定的因果关系,因而在事件的发生上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比如近期向下突破之前的沪深大盘走势,有人将其称为“无趋势市”,实际上就具有“概率不确定性”。对于机构投资者,应对概率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其实,概率论本身就是研究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可能性的科学方法。
2、模糊不确定性。是由于概念外延含糊不清而导致划分或判断上的一种不确定性,也就是由于客观事物差异的中介过渡性所引起的划分或判断上的一种不确定性。这种现象在证券投资中屡见不鲜,事实上我们做出的大多数判断都是模糊判断,都具有模糊不确定性。模糊数学是解决此类不确定性的数学方法。
3、灰色不确定性。其基本含义是指概念的外延明确而内涵不明确的一种不确定性。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说,就是指那些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灰箱”。处理此类不确定性的理论方法是灰色系统理论。
4、混沌不确定性。这是一种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确定的是其由系统内部而不是外来扰动所产生的,不确定的是其产生的不规则的难以预测的行为。著名的“蝴蝶效应”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形象描述。解决此类不确定性可以应用分形几何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
我们研究不确定性及其分类的目的,是将其作为一种诸如资金这样的要素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不确定性管理的方法和体系。
工具箱
【 · 发布:zhangcharlie  2003-03-25 13:23 】
好文章。学习中。。。
证券市场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有一定关联的,并不是随机漫步派说的没有完全关联,可能是个分形分布。而赌博是没有关练的,完全服从概率规律。所以说完全用概率论(大数定理,正态分布等)来指导证券市场的资金管理好象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倒闭了。这是个头痛的问题,但必须解决的问题。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3:47 】
说实在的,我已开始也认为长期资本公司的问题好像想明白了。但越研究越发现,对方对很多问题的理解要远远高于我们,或许他们在某个环节上被自己人性的弱点击败了。但我们并不能因促认定他们不行……
市场的波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规律的。或许应该是趋势的,可以使用因果关系;一个方面是随机的。也就是前后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这里又涉及到以前大葱兄提到的因果与相关的话题了。
我自己在概率论那里转了个圈子,自己又出来了……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4:34 】
大葱兄收到了那些关于资金管理的资料了吗?等你看完了好告诉我。我们一起讨论一些具体的内容。
工具箱
【 · 发布:idlator  2003-03-25 15:49 】
胭脂兄、本是如此兄、大葱兄好。
胭脂兄的帖子好长,我一下子还不能完全看懂。朝天一柱香的那个关于行为金融的帖子我有些眼熟,
好像是某个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如果是那文章是朝天兄写的,那朝天兄肯定是个博士了。
我也来谈谈我对风险的认识。大葱兄强调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分,我的理解,那种区分是出于研
究和工作上的需要而做出的,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说“人厌恶风险”,这里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
因为我们厌恶不确定性,所以就要去研究怎样去应对。这样,如果可以把所有的不确定性比喻为我
们所面临的一群敌人的话,我们就发现,这些敌人中,有些我们或多或少能够了解一些脾性(概率
分布),而对于另外一些我们目前则是一无所知,甚至连它们是不是存在都不得而知。所以很自然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等价鞅测度
地,即是为了研究,也是为了控制管理的需要,我们就把这一群敌人作个分类:把那些我们多少能
够了解一些脾性的称为“风险”,剩下的则继续称为“不确定性”。
这样,风险就必然是与一个东西密切相关的,这个东西就是:你的知识。沿循上面的思路,如果你对
某事物一无所知,那他对你来说,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对于这样的东西,你除了在恐惧和坦然
之间选择之外,只能是听天由命;如果你能够了解它的概率分布,则你可以把它称为风险,对于风险,
因为你知道它的概率分布,所以你可以研究它、管理它和控制它。如果你对它的来龙和去脉、本质和
表像、全局和细微等种种无不有透彻了解,那它对你来说就是确定性。
所以,我非常赞同的是《富爸爸》里面的一句话:风险等于无知。因此可以说,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你
的知识的多少。所以,管理和控制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增加你的知识。知识可以把你原本对之束手无
策、听天由命的“不确定性”转变成“风险”进而转变成“确定性”。需要多提一句的是,在这个从
“不确定性”向“风险”向“确定性”转变的过程中,人会重复、不可避免地犯一个错误,就是心理
学上称的“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会使你误把“不确定性”当成是“风险”,误把“风险”当成是“
确定性”。错误的结果经常是为你带来一场灾难。
更进一步,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所以也许在我眼里是“风险”的东西,在你的眼里可能就是
“不确定性”,而在他的眼里则有可能是“确定性”。这就是风险的主观性。所以说,风险是动态的、
因人而异的、是无法客观度量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风险的主观性也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用风险来获
利的源泉。比如说,一个事物在他的眼里接近于“不确定性”,为了消除“不确定性”,他愿意付10元,
而在我眼里它是“风险”,只要给我5元钱我就愿意承担这个“风险”,这样我就可以找他,让他付9元
给我,然后我帮他承担他眼中的这个“不确定性”,这样我感觉上就赚了4元。如果进一步,我知道它在
你的眼里是“确定性”,只要给你1元钱,你就乐于把它接过去,这样我就可以找到你,付给你1元钱,
然后把它让给你。这样,他、你、我都很满意:他觉得自己占便宜得了1元钱,你也觉得自己得便宜得了
1元钱,我就更高兴了,就这样倒倒手,就赚了4元钱。
再来说如何处理这个我们都承认是“风险”的东西以及资金管理。除了通常的工具之外,在思想上,我
觉得Ralph Vince那三本书中有一个重点强调的思想非常好。在用概率分布来描述和管理风险的同时,还
必须重视最大可能损失。譬如抛硬币,连续出现20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只有0.000000953。假如,现在连续
出现19次硬币正面朝上,你会不会把你80%乃至100%的财产都押上,赌下一次是反面朝上?如果你会,
你就犯了一个常见的“赌徒错误”:首先,下一次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仍然是0.5;进一步,只要硬币继
续抛下去,只要次数足够多,出现连续20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将趋向于1,再强调一遍,只要次数足够多,
出现连续20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将趋向于1。所以,管理风险,必须要重视这个最大可能的损失。即使从既
定概率分布上,它出现的概率很小,但只要重复足够多次,它出现的概率几乎接近于必然。而它只要发生
一次,其打击力就是致命的。
先说这么多。关于资金管理,我也在学习中,大家一起讨论啊。
工具箱
【 · 发布:idlator  2003-03-25 15:59 】
顺带再提一句:胭脂兄说的等价鞅与金融工程中的等价鞅实际上是两个概念,胭脂兄这里的“等价鞅”,不应该称为“等价鞅”,而应该称为“双倍加码下注法”,金融工程里的等价鞅是指一种随机过程,大致可以这么来讲:一个随机过程St在当前0时期的取值为S0,当前的信息集为F0,用E来表示数学期望,则如果随机过程满足条件:E(St | F0)=S0,则称该随机过程St为一个鞅过程。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等价鞅测度
工具箱
【 · 发布:令狐大葱  2003-03-25 16:03 】
胭脂兄、idlator兄好!
那三本书昨天刚收到,粗略浏览了一下,确实是好东西,慢慢看。
基本同意idlator兄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阐述。另,VINCE所强调的思想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关注大概率事件,同时防范小概率事件所造成的大风险。
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应用“概率”,这个“概率”有时并非完全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概念。没有概率观念的人不会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胭脂兄多次提到“赌博”,我的体会“GAMBLE”一词理解为“风险事件”似乎更合适,因为这一说法更为强调“概率”的思想。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16:40 】
idlator 兄:我现在还看不到那几本书。一个是我现在在外地。一个是我还需要补英语。:)
是的,在金融工程上的定义应该是这个的。但我自己的感觉和我说的那个效果上是一致的。因为套利原理里面也是如此的。它主要是通过动态复制的方法来达到与我说得双倍下注同样的效果,有关这方面的细节的地方,我还没有理解好。因此不能展开说的。
大葱兄:
我个人现在在放弃依靠概率作为具体的工具操作。因为我感觉他存在天然的缺陷。这在罗素时代已经有了证明。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19:50 】
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我认为还是有点区别的。
人们对某事件总有一个预期,当发生结果大于预期时称为收益,反之为损失。风险通常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如果只考虑损失则这种风险称为纯粹的风险。风险有三大要素,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不确定性是指事件及其结果不具有因果性,不确定性强调了因果性,即从风险因素到风险事故这个过程如何。而风险强调了结果的变化性,即发生了损失,损失数量多少是风险要考虑的问题。
举个例子,从北京到广州可以有飞机、火车和汽车等交通方式,分别花了700元、240元、500元。那么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是不确定性考虑的范畴,而花了多少钱是风险要考虑的范畴。
当然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过程何来结果?没有结果还是过程,一种过程产生一种结果。事实上人们通常将不确定性过程与风险同时说出来,如战争风险、投机风险、自然风险等等。
再举个例子,股市中人们根据均线趋势进行操作。那么均线是否具有短线操作价值呢,或者说均线对短线是否有效?来看一条MA60,人们操作的依据是MA60具有趋势性,故考虑前后周期内差分相等delta[MA60]=ref(delta[MA60],1),经过一番计算得C0-C1=C60-C61(其中Ci为i天前的价格),表明历史发生了简单的重演。实际上,经过统计可以得到delta[MA60]=a*ref(delta[MA60],1)(|a|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20:57 】
现代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一切定理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并且认为,科学假说永远不能被证实为真,科学家能够做的只是通过不断的检验增加假设的可信度。这就意味着,我们熟知和正在使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世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哲学家讨论问题经常转换论题:),应该说“一切定理和理论本质上都缘起于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如果否认子弹可以打死人这个必然事实,那么山姆大师就找到侵略的理由。事实上,定理或理论成立的前提必然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如基础相对论空间。科学家无论是今天、明天还是后天都在探索在更广泛的时空中的必然规律。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等价鞅测度
关于概率运用,不妨引用“股市三剑客”李克华(他就运用了概率论在中国股市中赚了不少钱)一段话,权作参考:“我的操作方法全都是建立在概率分析上的,每一种方法都是我算出来的。在操作前,先要算出它的概率。在概率不明或概率偏低的情况下,我是绝不会进行股票操作的。股市里充满了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分析问题的定性方法,概率论是分析问题的定量方法,二者都属于哲学范畴。我注重从哲学角度对股票操作进行研究。”
工具箱
【 · 发布:痴子  2003-03-25 21:03 】
就操作角度,我完全不相信概率论
工具箱
【 · 发布:痴子  2003-03-25 21:07 】
换句话说,概率论只有在不相信它的情况下才能够被有效运用。
李克华是谁?说出这种话的人,水平很会很高?我有些疑惑。
我更喜欢这句:现代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一切定理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21:21 】
例如痴即一种概率,如不痴何来稳定的操作?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1:22 】
那我谈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套交易系统。他的成功率为70%,现在市场向上的概率为20%,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80%。你的系统的成功的概率为多少?其实一个交易系统应该在每个时点不仅仅给出自身的成功概率、风险/收益率;还要给出市场的成功概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但我们的频率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或许你要用两年、三年的数据来验证出一个数据。而这个数据实在综合了上述影响后形成的。换句话说,它必然时不真实的!基于这个不真实的数据操作,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在应该赢利的时间,投入的资金很少。而在应该规避风险的时候,却在加大自己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坚持使用成功的交易体统,也难以实现突破的关键。
还有很多所谓的交易系统,其核心思想仅仅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统计陷阱上的。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分析家上的一个例证。他针对99年时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一些列的设定,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承担很少风险,却可以获得很大收益的交易系统。但这个交易系统做出来以后,到现在一直没有使用的机会。而即使出现信号,大多数也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很多人看到在某些场所可以使用的《概率论〉公式,就将其放到了市场操作重。但有几个关键的环节是不一致的。1)市场中只有频率、而没有概率;2)桥牌中可以重复出现的概率,在市场中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如果没有聊记者两个方面,或许会在不敬意间犯下关键的错误。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1:23 】
我和痴子一样,在观念上接受波谱的观点。我认为每个事件都是特殊的,我们难以给出准确的概率。
工具箱
【 · 发布:tomhank  2003-03-25 21:28 】
卡尔·波普尔:实际上只有两种理论.
1.众所周知的错误理论,这些理论已经经过检验并被充分摒弃(他称它们为已经被伪证).
2.还没有被看出来是错误的理论,还没有被证伪,但是面临被证伪的结果.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1:34 】
我个人基本是这样子的。
我在确立一个似乎以后,我首先给自己寻找的是一个可以证明自己错误的条件。如果他实现了,我就放弃。但并不是说简单以上的止损位。比如:如果我基于基础分析建立了一个观点。我会在没有证明自己错误以前反复坚持。这中间或许我会有多次的转仓、调整自己的操作与市场保持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状态下。这就是保持自己的操作的流动性,而这并不是承认自己的观点失效了。我个人认为保证自己的操作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已获得更好收益的方法属于资金管理的部分。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等价鞅测度
工具箱
【 · 发布:tomhank  2003-03-25 21:38 】
我刚刚对布什总统的生活做了一次全面的统计学检测.为期55年的将近16000次观察结果显示,他一次也没有死过.这在统计学上很能说明问题,我由此可以宣布他是个永生不死的人.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21:41 】
如果你有一套交易系统。它的成功率为70%,现在市场向上的概率为20%,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80%。你的系统的成功的概率为多少?...
坦率地说,市场没有50%向上概率恐怕只能使用成功率80%以上的公式,且要快进快出。当然可以有更好的操作方法。
概率的前提必须是大量,可见李克华的操作思路应该是长线,据书中记载是网名为“北京操盘手”的一位网友。
我觉得运用概率不仅仅是统计数据的问题,如果这样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的。
工具箱
【 · 发布:本是如此  2003-03-25 21:45 】
为什么没有概率呢?这是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从实际上来看是不可重复的,“时过境迁”是最好的解释。与天为敌中有句话很精彩,对概率的判断,关键在于你是否接受它,而不是在于它是多少。过分强调概率,往往会陷入统计的陷阱。而且由于被忽视的小概率事件,或者是没有纳入视界的事件,有可能对整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每个事件都有特殊性,如果把其中的核心抽取出来,则可能在部分情况下适用。但是这就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自身去观察事物,试图去做到完全客观,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点,使得我们的推测行为成为可能,这就是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那么这就单纯了,以因果关系来进行推演。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认知的问题,也就是你对事物的看法,仍然是受到你思维的引导和暗示。这一点,其实在这个层面上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办法,是超越这个层面。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1:46 】
彦志兄:
你可以找一套自己认为好的交易系统,检验一下他成功的交易信号出现的区间。或许你会明白我说的问题。研究市场应该关注的方面还包括:流动性、波动性、相关性、有效性四个方面。如果不确认这几个数据,有很多东西是不行的。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交易系统所必需的。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1:54 】
或许有些转换话题了,通过对过去的历史数据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向未来推演。但关键是证明他是否存在可以被证伪的,而不是证明他的成功。
前几天,我在研究周期理论时,其中有个观点提到:开普勒成功发现椭圆轨道的关键在于它忽视了数据的严格性。:)
或许正是这个失误,我们才可以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21:55 】
我刚刚对布什总统的生活做了一次全面的统计学检测.为期55年的将近16000次观察结果显示,他一次也没有死过.这在统计学上很能说明问题,我由此可以宣布他......
根据频率,应该是布什在第16001次的检测中也不死:),这就是概率的魅力。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1:57 】
那一枚硬币连续掷出了19次正面后,第20次是什么呢?根据上面的推论……
正面还是反面?但实际呢?
工具箱
【 · 发布:痴子  2003-03-25 22:00 】
事实证明一点,百年来,在市场上“死亡”的高手,都相信自己是压在大概率上的。
工具箱
【 · 发布:痴子  2003-03-25 22:02 】
如果用水平不高,经验不足来说他们,未免太多牵强了。
工具箱
【 · 发布:痴子  2003-03-25 22:07 】
“【 作者:彦志 时间:2003-3-25 21:55:00 】
作者:202.38.236.*
2005-11-6 16:07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等价鞅测度
我刚刚对布什总统的生活做了一次全面的统计学检测.为期55年的将近16000次观察结果显示,他一次也没有死过.这在统计学上很能说明问题,我由此可以宣布他......
根据频率,应该是布什在第16001次的检测中也不死:),这就是概率的魅力。 ”
有利润情况下,市场各频率的统计几乎是均等的。换句话说,一般而言,你100次小利润的方法,必然面临一次收回这些利润总合的风险。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22:14 】
胭脂兄好:
其实我们都是在探索一些要件,由此衍生出自己的交易系统,对于其中出或入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己。我更关注于特殊性与普适性,故有上面的引用,或许是深受马克思同志的影响:)
这些讨论无外都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的问题,我认为对于运动的非线性系统来说都是必要的。
工具箱
【 · 发布:tomhank  2003-03-25 22:14 】
有利润情况下,市场各频率的统计几乎是均等的。换句话说,一般而言,你100次小利润的方法,必然面临一次收回这些利润总合的风险。
我前面写的都是<成事在天>的摘录,而作者本人(运作对冲基金)的赚钱方法就是利用偶发事件,也就是在别人面临一次收回利润总和的风险时.
工具箱
【 · 发布:树干规则  2003-03-25 22:16 】
都世界观和方法论里的~!
工具箱
【 · 发布:大吉choas  2003-03-25 22:18 】
市场也好,人生也好,确定与不确定的取舍,取决与你观察它的角度与层次。
市场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确定的。就由你的视角来决定。
工具箱
【 · 发布:正确  2003-03-25 22:20 】
【 作者:痴子 时间:2003-3-25 22:00:19 】
事实证明一点,百年来,在市场上“死亡”的高手,都相信自己是压在大概率上的。
我记得在一个电影情节里,两大赌王交手,最后一局,还有一张牌没出,甲计算对方黑桃同花顺的概率非常非常非常之小,而甲自己是一副四条A,对方已经全部押上,于是他跟了,结果……输了。这时对方说了一句话,你在错误的时候下了错误的注。
工具箱
【 · 发布:彦志  2003-03-25 22:21 】
有利润情况下,市场各频率的统计几乎是均等的。换句话说,一般而言,你100次小利润的方法,必然面临一次收回这些利润总合的风险。
不要忘记了,在100次的小利中也有损失发生的时候,这是系统的有效性问题了。
上面所说的布什同志,在16000次的统计中他是可是100%活的。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2:35 】
我一定要找一下那本书了。请问那本书在那可以买到?
工具箱
【 · 发布:胭脂的涩味  2003-03-25 22:39 】
资金管理就是给自己一次失败后的再次战斗的能力。这是职业赌徒的第一守则,电影的东西基本都是不可信的。刚看过一本关于长期资本公司的书。其中一位数学的博士,在长期资本公司解散后,自己在赌城做了几个月的庄家。市场的交易员很大一部分是职业的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