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不是等价的 茅于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44:56
传统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重大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思考的线索。但后来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却并未按这些线索的思路去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经济学中有些基本观念包含着严重的逻辑缺陷。这些缺陷有不少是后来的学者杜撰出来,以讹传讹而形成的。所谓“等价交换”就是一个例子。
等价交换的意思是强调在市场交换中,不论是以货换货还是钱和货的交换,必定是双方都认可的。在钱货交换的情况下得到的货必定和用以支付的钱等值;对交换的另一方面而言得到的钱必定和交出的货等值。不等值的交换将使一方吃亏,交换将不能达成协议,因此不可能发生。
这一假说的问题在于,如果交换只是等价,人们不能从交换中得利,为什么人们要从事交换?如果一头羊换一柄斧是因为二者生产所花费的时间相等,为什么他们不自己去生产而要交换?要知道商业交换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它本身并不能提供乐趣。相反达成一项交换协议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克服许多困难,有时还要承担风险,它不是什么好玩的事。然而市场上熙熙攘攘,人们奔走忙碌,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得利。可见“等价交换”一说完全不能解释千千万万的人参与交换的积极性从何而来的问题。
要解释交换双方都能得利,这只有在交换创造出新的利益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如果按照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交换是不能产生价值的。一柄斧和一头羊相交换,交换之前和交换之后从物质上看没有任何变化,仍旧是一柄斧和一头羊,只不过是交换了所有权,这新创造的价值从何而来?使人困惑而不能摆脱“等价交换”理论的关键就在于这一点。
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当斧和羊交换时持斧的一方长于生产斧而拙于生产羊(相对于对方而言),而另一方则正相反。所以交换使各方都能利用对方的长处,避免了自己的短处,因此双方同时都能得利。我们能用三角钱买一盒火柴,因为对方长于生产火柴,如果叫我们自己生产,花上十倍的钱也未必造得出一盒火柴。当我们赚钱的时候,必定是以自己的长处去为社会服务并取得报酬。如果我是火柴厂的一名职工,我赚钱就是用我生产火柴的专长去换来的。因此当交换成为一种制度,也就是市场经济被建立起来之后,一切生产的优势都被充分地利用。个人的专长、家庭的储蓄、天时地利形成的特点(例如热带作物必须在热带生长,一个良好的桥址能使当地地价提高),都可以成为优势。特别是资金当用于投资时就可能创造出优势,建火柴厂的投资就是创造出了制造火柴的优势。但是要注意,如果社会上火柴厂已经太多,新建的火柴厂就未必有优势。这要看新厂的生产成本是否比别的厂更低。
优势的概念完全是从比较中得出的,一个人、一爿厂在某方面是否有优势,要从客观评价中去比较。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价格。当你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市场价格低,说明你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个人的优势是可以培养的,职业学校就是专门培养某种优势的场所。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要在社会中谋生,必须寻找适合于自己专长的职业,培养自己的优势,否则的话,只能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甚至不顾危险,去做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
上面从交换的不等价谈到了培养优势和社会分工。我们再回过头来问,交换的商品虽然不等价,似乎应该有一些别的相等的东西在交换中起作用。否则就会发生一平二调这种极不公平的交换。是的,交换中有相等的东西,那就是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选择是自由的。所以“等价交换”一说,应该改为“地位平等的交换”,或者就叫作“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