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职业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5:27
构建职业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初探罗凤翔
2002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文,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起到强有国的推动作用。广东省为加快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计划在“十五”期间,大力推进“221”工程的实施,却在十五期间建设20所现代化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200所左右省级以上重点职业技术学校,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争取到2005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总数比例从现在的17%提高到35%以上;在校生比例从现在占总数比例的32%提高到50%。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质的飞跃,职业教育即将印来盼望已久的春天。各地政府、行业和学校为实现“221”工程目标都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调整组合扩大规模,欲承接广东因应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同步发展。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总体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实践性教育的特征不鲜明,技术性教育不落实,在实施“221”工程中会容易出现“规模重于质量、形式重于内容、外延重于内涵”的现象。质量是办职业学校的生命线。由于职业技术教育门类繁多,各行各业技能要求、教学目标不一,其课程设置培养规格、教材选择,教学管理未有袖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要实现“221”工程目标,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省级以上重点中等学校,尽快构建职业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成为非常必须。
构建职业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设想:
一、转变观念、重塑职业学校文化氛围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点于现代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起步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职业教育。要办好职业教育,首先行有观念上的现代化,重新对职业教育进行定位,认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腰三角形的观念。要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带动体制、机制乃至学术技能的创新以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产生质的改变,才能在实施“221”工程中按照省级以上职业学校的办学格式和标准来开展学校的改革与建设,宣传“拼搏、创新、攀登、奉献精神,努力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实现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做好职业教育工作。
二、构建重点课程质量平台
从把好重点课程入手,将重点重点课程建设作业学校课程质量工程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拉动作用形成“平台孕育“效应。
在选择重点建设课程过程中要选好核心课程、考证课程、技能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把推好三大特征:
1、拉动性即指该课程在总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核心或纽带作用,其质量的提高将能以辐射、波及等形式带动相关课程的改革和提高。
2、覆盖性。印该类课程建设的受益面广。一门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能使大多数学生从中受益。
3、基础性。印该类课程总体结构中具有基础性质。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与之有密切关联课程。
为构建重点课程质量平台应建立重点课程质监控和管理制度,进行①情况检查。②通过评课。③中期预查。④终期验收等措施,使重点建设课程成为一个课程建设平台,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孕育出一批特色课程,全面拉动课堂教学改革。
三、以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要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职业教育新的核式作专业设置的改革核式,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求,为培养具备世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专业建设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要面向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建立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全理设置专业课程,增加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历开结合教科研相结合等发展格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大专业、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训模式。做到专业围绕市场设学校围看专业开,更新课程体系,采用基本素质课、岗位技能课、发展潜能课、项岗实训课“的能力中心四块课程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基地→市场→中小型企业的开门义学模式和“边教学、边实践、边经营”的教学模式。
三、以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专业建设要面向世界发展战略,研究加信WTO后教育新的动作方式,教育与世界经济接轨,培养有世界市场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市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建设与产来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的新专业。
积极开展大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试验,形成模块式教学,主辛勤工作我桥人才培养模式。
析情评价或诊断性评价。如在期中教学检查,学生代表座谈会、教育研究员听课、科室教务科组织听课以及学生给教师评价打分后、这样的检查或评价结论及时反馈给教师及时自纠改进。
四、构建教学质量双轨管理机制
1、教学质量双轨监控机制是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手段,构建教学质量自我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教学质量管理双轨运行模式。
在大力发展和完善教学质量外部管理手段同时、将教学质量管理重心下移。重视将常规变成规范,将规范发展为习惯,钢化制度的建设。如建立学生评教体系、教师评价教师、教学督导。教学行家评价、各种层次的授课活动,建立老师业务档案和与教师聘任制度相结合,建立系列化档案、学生问卷调查逐年积累。
2、另一方面制定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机制,运用教育目标对教学行为的导向作用,促进自我监控,在重点建设课程、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将终点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目标,制定出详细的完成任务时间表,以便让教师对教学活动和质量进行自我控制。通过制定的教学质量的一定量定性分析,利用每学期的教学质量分析专题引导教师反思与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效果。
3、改革传统的教学质量的评估方式。在对教学行为作评价时,力求避免含糊的结论性评价,改为分
五、尽快建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对教师的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根据“分层培训,逐步提高“的原则,制定计划,在培训形式上注重普及与提高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内强素质,外塑形像向社会上抛出优秀人才投身到职业教育中来,积极聘请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师和技师到学校做兼职指导教师、建立定点材靠、教师实习基础,拨出经费扶持教科研项目,看力提高师资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新型教师内在的动机、好奇心和抱负并在此驱动下解决各种复习问题的能力。增加其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业务综合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和相关专业学历层次,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六、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设置教育研究室,专门负责全佼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资,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有专门领导分管科研工作,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负责科研项目审定、评比及确定科研考核结果等事宜。
2、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惩制度,科研档案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在组织上,制度对开展教研各项工作科研工作给予保障,促使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做好科研工作,对教学第一线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都有了一个解决。对学校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科研定核、科技强校的作用。
让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示范性和针对性、研究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外请专家学者到校给教师作理论讲座和科研报告。
七、加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服务于产业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为全面提升经济素质而提供素质的劳动力,培养的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管理领域第一线初中人才,教育工作者的落脚点是技术性。真正使得职业教育能够有条件落实到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来、体现职业体验的养成上来、实践素质优长的发展上来,必须是职业教育者或机构具有超前创新意识,能掌握现代工业化发展所属的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和技能,必须确保职业教育中生产、服务、管理的投入、必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改革职业教育教学为的方式方法。大力提倡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努力探索出“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 考核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培养人才创新模式。
没有教育评论体系不完善情况下的评论出来的中专生不代表队着看其全面素质的评论,更不是长远的、社会的评论。文化课考分低一些,但在技能性,社会性和思维的活力及散发性方面的素质有着明显的优势。将这种优势素质焕发和培养发展起来。使一大批原来的“失败者”用新的职业教育评论体系变成为一类充满自信和奋发精神建设者,即所一大批学生从另外一个渠道发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时间观念和诚实守信品质。
八、重塑现有职业学校学生的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用武之地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4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将这部分社会集合力特别强动手能力特别强、思维散性特别活跃的这类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培养起来。改革套用普通教育侧重于基础教育能力培养的单一评价学生体系建立具有以技能特长、创新能力为特别学习能力和技能特色的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警告成功,使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业专长和社会需要,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人才。把握育人先育德的关键,让这类学生做个思想进步、乐于助人、善于与人合作的好学生、这类学习能力的弱势群体,要转变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的群体,在实践中从易到难,取得成功。解决他们因认识障碍、情意阻碍和技能障碍而导致学习困难,用诱疑导思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激情引趣教学法或自主探究教学法来即助学习困难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