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21:01
择业原则是一个人在认识和处理职业选择问题时的准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由于受到社会诸多因素和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因而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个人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而且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在讨论择业原则之前必须指出,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教育。导致人们为达此目的,只是把学习各种知识作为一种手段,以求升官发财,以谋发达。这种教育不以义理为指导,势必带来仕风的猥劣,缺乏为国家,为民众服务的精神。以此种求学目的而获得入仕参政,将带来官场的腐败和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
不同的职业仅仅是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一种职业一定是以其它数种职业为依托。除原始社会自种自收的农人职业外,现在的各种职业很难独自存在。尽管这样,职业的各种评价却是百姓热衷的话题。学者从学术性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判断;普通人以情感的、时尚性的眼光看待不同职业,并以重要与不重要、高贵与低贱、好与坏来区分。事实上,由于社会分工,使得职业之间在劳动强度,智力水平,收入状况,工作条件等方面形成了差别,一般来说决定职业声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四项,包括职业社会功能,职业社会报酬,职业自然条件和职业要求。下面介绍几种择业原则。
一、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所谓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为尺度,去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对于石油院校毕业生来说,就是要以石油工业的需要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把自己的所学与石油事业紧密结合,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岗位。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毕业生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切都由组织安排好的被动局面。但是,这种所谓的择业自主权仍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非不顾社会需要,一味追求“自我设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培养大学生的目的,就是要求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也都期望着合格的大学生去为之奋斗。从另一方面看,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类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个人需要的内容无论怎样复杂,它总是受社会的要求所制约。因为,从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上看,所谓社会需要,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在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无数的人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的奋斗目标。人们正是通过不同的职业活动,既满足着社会的需要,也满足着个体的需要。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各种职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职业岗位的产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社会上每一个职业岗位的出现也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因开矿的需要,才有人从事矿业;因航海的需要,才有人从事造船业;因交通的需要,才有人制造车辆等。正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职业活动,才有了职业岗位的选择。由此可见,没有社会的需要,就没有职业和职业分工,也就没有职业岗位的选择。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首先要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把个人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使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岗位符合社会的需要,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服从社会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发挥个人素质优势原则
所谓发挥素质优势,是指青年学生在面临职业岗位选择时,必须从客观出发,综合自己素质、能力情况,将个人的求职意愿与社会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加以全面而充分的考虑,侧重某一特长或某一优势来选择职业岗位,以利今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这样,不仅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而且也体现了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发挥个人素质优势原则,首先,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正在迅猛发展之中,新旧体制并存,有些新的需要人才的产业尚在初始阶段,需要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次,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在某些部门或单位出现了“富余”人员;再者,还要考虑到我国人口多,每年都将有几百万城镇青年进入就业年龄。因此,要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考虑到当前社会上实际存在的职业岗位需要,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主观意愿。当一个人理想的就业意愿暂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选择,或选择与理想职业相邻近的职业,或者进行职业的再选择。
择业的素质优势原则,还要求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知已,谈起来容易,可实际上最不了解自己的往往就是自己。客观地认识和估价自己是选择职业的第一步,也是择业成败的关键一环。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除了自己主观努力外,还需要教师、家长、同学、朋友的协助,多听听他们对自己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志向、专业特点的分析,以及对自己择业的意见,以便准确、客观地估价自己,确定合适的职业。
在确定分析了自身情况后,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兴趣、爱好与择业;身体条件与择业;自身能力与择业。一个人如果在事业上有一定的成功,他一定热爱这项事业,难以想象,一个人不喜欢这项工作,还能获得成功。身体条件与择业的关系更是显而易见的,口吃的人不要去做教师;象远洋轮上不招女船员一样,海洋钻井平台,不招收女大学生。了解自己在方方面面的能力或潜能也是重要的。去竞争超过自己素质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很难获得成功。应该直率地说,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有不同的侧重与擅长,如陈景润搞交际与人交往不行,搞科研却出类拔萃。这说明每个学生在择业时,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三、有利于发展成才的原则
成才是大学生的渴望,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被社会时尚、从众心理、利益因素等所干扰,为了某一条件的满足,而忽视有利于成才的原则,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一)人才与人才成长
所谓人才,是指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那一部分。人才成长的过程就是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如何成长为人才呢?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素质,形成了一定的潜力,这无疑是成长为人才的基础条件。但是,要成为人才必须通过劳动创造,而劳动创造又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均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主观的渴望与追求,客观条件再好,也不会很好利用。如果有了主观的渴望,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偏差,也会使自己置身于不利于成才的环境之中。摆正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可以摆脱环境对人的束缚,寻找有利于成才的环境,为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事业是择业的永恒主题
每个人都希望成才,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才。影响成才的因素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说,个人的基本素质是基础,尤其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主观导向作用。从客观方面说,环境、机遇、人际关系等等,都是影响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成才的客观因素,有待走上工作岗位后去把握,去营造,因此主观因素在择业时起着决定作用。有些人择业的出发点就是较好的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但是,需要冷静地考虑自己能否在这样的单位中,在激烈的竞争下保持住优势。如果不具备在此环境中竞争取胜的条件,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没有事情干,那将会造成数年以后一事无成,将会出现很大的失落感。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片面追求大城市,但大城市的企业和某些学科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远没有其它地区那样迫切。如石油企业就是如此,它随大多远离大城市。但那里急需人才,能为更多的青年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用武之地,在那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择业时,是事业重要,还是安逸、舒适更重要? 我们说安逸、舒适是暂时的,而事业却是永恒的。在石油战线上,包括我们的校友中,无数事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条通往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