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沟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2:06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之如何与孩子沟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父母集中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
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父母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们可能会惊惶 失措,赶紧逃命去了。但是对于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可就不轻松了。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如果我们想改善和孩子的沟通,该从何处开始呢?可以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反应。这些语言,我们都是知道的。我们听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谈时就是使用那样的语言。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
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安全、快乐,没有哪个父母故意让孩子变得害怕、羞怯、不体谅他人、令人讨厌。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品性,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自己及他人的尊重。父母希望孩子有礼貌,他们却很粗鲁;父母希望孩子整洁,他们却邋里邋遢;父母希望孩子自信,他们却对自己毫无把握;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他们都经常不开心。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原则:它可以帮助父母把期望的目标转变为每天的实践。
第1章 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一、孩子的问题:隐藏的含义
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
大多数父母试图说服孩子,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抱怨很不公平,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们意识不到这种做法没有用,这样做只会导致争论和气愤。
二、毫无效果的对话: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父母常常因为跟孩子的对话而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毫无头绪,就像那段著名的对话所说的那样。“你要去哪儿?”“出去。”“干什么?”“不干什么。”那些想努力讲道理的父母很快发现这样会让人疲乏不堪,就像一个母亲说得那样:“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讲道理,说到我脸都绿了,但是他还是不听我说,只有我冲他喊时,他才会听我说。”
孩子经常拒绝跟父母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
沟通: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a)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b)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
三、映射情感
情感的镜子功能与普通镜子类似,就是要把情感原原本本地映射出来,不变形。
“你看上去很生气。”
“听起来你非常恨他。”
“看起来你好像很讨厌整件事情。”
对于有上述情绪的孩子,这样的话是最有帮助的。它们清晰地显示了他或她的情绪。透明清晰的影像,不管是在穿衣镜里,还是在情感的镜子里,都能够提供机会让本人自发地修饰和改变。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曾经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
当我们的孩子感到苦恼、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时,我们很自然地会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通常会明白无误地说出来——即使不是故意的——“你太迟钝了,不知道该怎么做。”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
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理解他们,我们就向孩子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在这个重要信息背后是一种保证:“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第2章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
一、称赞对孩子不再有用了吗?
夸奖就好吗?
大多数人相信夸奖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让他们有安全感。但是,实际上,夸奖可能导致紧张和行为失当。为什么会这样?许多孩子经常会有针对家庭成员的破坏性愿望,当父母跟孩子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时,他可能无法接受,因为他对自己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在他自己看来,他希望妈妈消失,或者希望哥哥下个星期在医院里度过,这样的他可没法说是“好孩子”。事实上,夸奖越多,他的不端行为可能就越多,因为他想显示出他的“真我”。父母们经常说就在刚刚夸了孩子乖之后,他们就开始变野了,好像就是为了反对赞扬似的。行为不端可能是孩子对于自己的公众形象表达自己的保留态度的一种方式。
如果孩子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大愿意接受负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种情况并不反常,因为他们不想冒险而失去高分。相反,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会更加坚持不懈。
二、令人满意和令人不快的称赞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药。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需要谨慎小心是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对于精神药物的施用也有同样的规则。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
我们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很喜欢、很欣赏他们的努力、帮助、工作、体谅、创造或者成就。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
当我们希望孩子好受点时,通常就会称赞他们。可是为什么当我们对女儿说“你很漂亮”时她会否认呢?为什么当我们对儿子说“你非常聪明”时他很尴尬地走开呢?是我们的孩子太难取悦,甚至连赞美都不起作用了吗?当然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跟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赞美他们品格、身体或精神的话不知如何反应。孩子不喜欢被评定。
称赞的时候要做明确、详尽的描述,这需要一点努力才能做到,但是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那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得多。
三、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小意外,大价值。从一些小意外里,孩子可以学到很宝贵的教训。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学会分辨什么是仅仅让人不愉快、让人讨厌的事情,什么是悲剧和灾难。许多父母对打碎了一个鸡蛋的反应就像打断了一条腿似的,对窗户被打碎的反应就像心被敲碎了一样。对于一些小事,父母应该这样跟孩子指出来:“你又把手套弄丢了,这很不好,很可惜,不过这不是什么大灾难,只是一个小意外。”
丢失了一只手套不需要发脾气,一件衬衫扯破了,也无需像希腊悲剧里那样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决。相反,发生小意外时,是传授孩子价值观念的好时机。
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气愤和憎恨。而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
四、辱骂会伤害孩子
辱骂性的字眼,就像一根根毒箭,不应该用在孩子身上。当一个人说“这把椅子很难看”时,这句话对椅子毫无影响,它既不会觉得受辱,也不会觉得尴尬。它还是那样,完全不顾加在它身上的形容词。但是,当孩子被说难看、愚蠢或者笨拙时,这些话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报复的幻想出现了,于是就可能发生一些让人不高兴的举止,一些惹麻烦的行为。口头抨击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会让孩子和父母都很不愉快。
当一个孩子被说成笨拙时,他的第一个反击可能是:“不,我不笨。”但是,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他可能会相信父母的话,认为自己的确是一个笨拙的人,如果他碰巧绊倒或跌倒,他可能在心里对自己大声说:“你真是笨手笨脚的!”从那个时候起,他可能会避开需要灵活性的事情,因为他确信自己太笨拙了,无法成功。
如果老师或父母不断重复说一个孩子愚蠢,渐渐地,孩子就会相信,他会认为自己的确是愚蠢的,然后就会放弃智力上的努力,认为避免愚蠢的方法就在于避开比赛和竞争。他的安全感依赖于不去努力,他生活的座右铭变成:“如果我不去试,我就不会失败。”
父母对孩子说了很多否定、贬损的话,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话的伤害和破坏性的后果,这多么让人惊讶啊!
五、一致的交流:让言语和心情相符
孩子从父母那里需要的、感激的是符合心情的反应。他们希望听到反应父母真实心情的言语。
六、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在我们自己的童年时代,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愤怒情绪。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在表达愤怒时有一种罪恶感。我们相信愤怒是不好的,愤怒并不只是不好的行为,它还是一种重罪。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努力忍耐,事实上,忍得太久,迟早我们必然会爆发出来。我们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孩子,所以我们忍着,就像一个潜泳者屏住呼吸一样。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忍耐力都是相当有限的。
愤怒,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样,是种周期性复发的麻烦。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它。我们可能很了解它,但是无法阻止它的发生。愤怒发生后的后果和情形都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它看上去总是那么突然,意想不到。而且,尽管发怒的时间可能持续的不长,但在当时看来彷佛会没完没了似的。
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决定,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但是,愤怒会无可避免地再次来袭,破坏了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为了其幸福愿意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
而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不但没用,甚至更糟糕。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火上加油。愤怒就像飓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得不承认,而且还要准备好。安宁的家庭,就像希望中的和平的世界,并不是依靠人性中突然的善的改变,而是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精神上健康的父母并不是圣人,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重视它,他们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表示。他们的言语和他们的心情一致,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
发怒的三个步骤
在平静时期,让自己做好应付紧张时刻的准备,应该承认下面的事实:
1, 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在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2, 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3, 除了安全考虑,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这些假设应该列入处理愤怒的具体步骤中去。处理激动的情绪的第一步是给它们明确的定义。这可以提醒相关的人改正或者采取预防措施。这样做的第一步是使用人称代词“我”:“我觉得讨厌。”“我觉得被激怒了。”
如果简短的陈述和拉长着的脸并没有起效果,那么采取第二个步骤。在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
“我生气了。”
“我很生气。”
“我非常非常生气。”
“我气极了。”
有时,仅仅表达出我们的感受(不用解释原因)就能让孩子停止不端行为。但是,有时候,可能需要采取第三个步骤: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当我看到鞋子、袜子、衬衫、运动衫扔到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生气极了。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扔到大街上去。”
“看到你打你的弟弟,我很生气,心里面像有团火在烧,我绝不允许你再伤害他。”
“看到你们所有的人一吃完晚饭就冲出去看电视,把那些脏兮兮的盘子,油腻腻的锅留给我时,我非常愤慨!气得我简直七窍冒烟!我真想把所有的盘子砸到电视上去!”
“我叫你吃晚饭,而你却不来,我很生气,非常生气,我对自己说:‘我煮了一餐好吃的,希望获得赞赏和感激,而不是失望!’”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而不致引起伤害,而且,它甚至可以是一堂重要的课,教会孩子如何安全地表达愤怒。孩子可能会明白他自己的愤怒也不是什么大的灾难,可以释放出来,而不会伤害任何人。这堂课不仅仅需要父母把怒火表达出来,还需要父母向孩子指出情感表达的可接受的方式,要向他们说明表达愤怒应该采取的安全、可理解的方法。
第3章自取其害:没有做错事的正确方法
一、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
对于孩子来说,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时,他听不到“如果你”这三个字,他听到的只是“再做这件事”。有时他会把这句话理解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她会失望的。这样的警告——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很合理——不但无用,而且后果更糟糕。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这种“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尔会激励孩子为了眼前的目标努力,但是很少会鼓励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甚至从来不会。我们的每一句话传达给孩子的信息都是对他们能不能变好的能力的怀疑。“如果你学会这首诗”,意思是说“我们不确定你能”。“如果你不再尿床”意思是,“我们认为你能控制自己,但是你却不想。”
对于这种用来贿赂的奖赏还有几个道德上的反对理由。有些孩子会故意犯错,好让父母为了让他们变好而提供奖赏。这样的推理可能会很快导致讨价还价和勒索,甚至为了让你跟他的“好的”行为交换,他对奖赏和利益的要求会日益增长。有些父母已经习惯了孩子这样的要求,以至在购物旅行结束时,不敢不给孩子带礼物就回家。孩子迎接他们时说的不是问候“哈罗”,而是“你给我带了什么?”
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个惊喜,如果代表承认和感激,这样的奖赏才会非常有益,非常让人开心。
二、许诺: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每个人带来焦虑
既不能给孩子许诺,也不能要求孩子做出许诺。为什么要禁止许诺呢?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当父母用许诺来强调他们说的话的意思时,就无异于承认那些“没有许诺过”的话是不值得信任的。许诺会给孩子带来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孩子得到许诺要去动物园玩,她会认为是这样承诺的:那天不会下雨,车子会在车库里,她不会生病。但是,因为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意外,如果发生意外,孩子就会觉得受到欺骗,会认为父母不能信任。相信父母们都很熟悉这句不留情面的抱怨“但是你保证过的!”父母真希望自己没有保证什么,但是后悔已经晚了。
父母们也不应该要求孩子为将来的好行为,或者停止过去的不端行为作出保证。如果孩子作出保证,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就等于她在银行签了一张没有户头的支票。我们不应该鼓励这种欺骗性的行为。
三、挖苦:学习的严重障碍
具有挖苦天赋的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有如此语言天才的父母是有效沟通的严重障碍:
“同一件事我究竟要重复多少次才行?你是聋了吗?要不你怎么听不进去?”
“你太没礼貌了。你是在丛林长大的呀?是的,那才是属于你的地方,你知道的。”
“总之你是怎么回事啊?你是神经病还是就是蠢哪?我知道你的下场!”
这样的父母甚至意识不到这样的话是人身攻击,只会导致孩子的反击;这样的话对沟通是一种障碍,只会惹得孩子专注于报复的幻想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最好要避免这样的言语:“什么让你觉得你知道所有的答案?你几乎生下来就没有脑子,你还以为你很聪明呢!”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不应该贬低孩子的形象,不管是他在自己眼中的形象,还是他在同辈中人眼中的形象。
四、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
如果有人跟你说“你说起话来像家长”,这可并不是什么赞美,因为家长有一个名声,他们喜欢重复自己,夸大显而易见的事实。当他们这么做时,孩子就不会再听他们的话,心里大喊:“够了!”
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学习回应孩子的经济的方法,这样,小事故才不会变成大灾难。
第四章纪律: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
父母们想知道涉及到纪律所提倡的方法是严格的还是宽容的。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要严格,但是,对所有的感受、愿望、欲望和幻想,应该宽容对待,不管它们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矛盾的。像我们所有的人一样,孩子无法禁止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他们会感觉到贪婪、色欲、自责、愤怒、害怕、悲伤、欢乐和恶心。尽管他们无法选择他们的情感,但是他们有责任选择如何、何时表达这些情感。
无法接受的行为并不是无法容忍的。试图强迫孩子改变无法让人接受的行为,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是,依然有许多父母问自己无效的问题:怎么才能使马克做家务呢?怎么才能迫使弗雷德专心做作业呢?怎么才能让格雷斯打扫她的房间呢?怎么才能说服康妮在外面待的时间不要晚于她规定的时间呢?怎么才能让伊万的日常表现正常呢?
父母需要知道唠叨和强迫是没有用的。强制性的方法只能导致怨恨和抵触,外部压力只会带来违抗和不从。父母不应该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应该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这样,父母才更有可能影响孩子。
对父母来说,定规矩、作出约束要容易些,限制比强迫执行这些规矩和限制要容易得多。当孩子向这些规矩、限制挑战时,父母应该学会灵活处理。父母希望孩子开心,当父母不允许孩子违反规则时,孩子可能会让父母觉得不再被爱了,会觉得内疚。
这些方法,只有当运用恰当的时候,才能使养育的任务变得轻松。孩子对要求的回应千差万别,有些孩子很顺从,他们很容易接受常规和关系的改变。而有些孩子要固执得多,只有在刺激之下才会被迫地接受改变。还有些孩子积极地抵制生活中一切“新的安排”。聪明地运用这次所提方法就不会忽略孩子脾气和人格中的基本要点。
只有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这种方法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考验中,可以加深感觉的灵敏度,对孩子的要求作出更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