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两山夹一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5:52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部边境,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南端,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图们江相望。和龙市地处长白山区,境内山岭起伏,河流纵横。盛产绿色大米、优质烟叶等,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和龙市历史悠久。清朝初年为保护“龙兴重地”,将延边地区都划为封禁区。1881年(清光绪七年),清政府解除了长达200年的封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图们江北开禁后,朝鲜族越垦者日益增多,又因 “日人近逼,帝俄窥伺,非有行政机关不能治理”。于是清政府在延边设南岗、珲春、东五道沟、黑顶子等垦局,管理该地招垦事务,隶属于珲春协领。南岗垦局在海兰江上、中游流域设立明新社、守信社(均在今和龙市境内)招民垦荒。1883年(清光绪九年),清政府与朝鲜王朝共同签订《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根据《章程》规定,1884年(清光绪十年),在和龙峪(今龙井市智新镇驻地)设通商局,办理吉林朝鲜通商事宜。在西步江(今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设分局,在光霁峪(今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设分卡,并开放和龙峪、西步江、光霁峪3地为“中朝互市地”,办理与朝鲜会宁、钟城、庆源等地通商贸易。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立越垦局,专管朝鲜垦民越垦事宜。此时的通商局兼有理民之责和行政机关之职能。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越垦局在和龙峪地区划出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区域接纳朝鲜垦民,设绥远、宁远、安远3堡。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清政府改越垦局为抚垦局,又增设镇远堡,计4个堡,下辖39社,共收抚朝鲜移民4309户,男女丁口20,899人。抚垦局和这些堡仍由珲春协领管辖。
1902年12月6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七日),设和龙峪分防经历,因驻和龙峪而得名。分管越垦地方行政事务,隶属于延吉厅。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吞并朝鲜的步伐,并不断入侵延边地区。为加强延边地区的边防,1909年10月12日(清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九日),延吉厅升为延吉府。1910年4月20日(清宣统二年三月十一日),撤销和龙峪分防经历,在此地设县。略去“峪”字,取名和龙,此乃和龙建县之始。“和龙峪”一名始见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的《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之中。据《今县释名》载:“和龙,清置,因和龙峪为名,峪即黑山岭。”和龙峪是因地形而得名,该地东南有南岗山,重峦叠嶂,逶迤连绵,西侧为丘陵地带,聚落处河谷盆地。县驻地和龙峪又称大砬子,或大拉子。因有大砬子沟从东侧流过,故称大砬子。据考证“和龙峪”一词是由满语、汉语组合而成。“和龙”系满语,意为“两山夹一沟”,也就是“山谷”。“峪”系汉语“山谷”之意。和龙县因驻地和龙峪而得名。有人解释:是汉语地名,因此地群山环绕,是山岳合拢的山间谷地,故名和龙峪。当地民间认为,和龙峪是当年垦荒的朝鲜农民起的名。
1914年(民国三年),和龙县隶属于延吉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和龙县直隶于吉林省,为三等县。1934年12月1日,伪和龙县隶属于伪间岛省。1940年7月,伪和龙县公署从和龙峪迁至三道沟。三道沟位于海兰河上游东岸,中心河与海兰河汇合处,因处河谷盆地第三道沟口而得名。亦称“忠信场”、“通信场”。县城迁此后,县名仍称为“和龙县”,三道沟更名为和龙街。从龙井到青头沟(今和龙站)的铁路竣工通车后,和龙街人口迅速增长,聚落沿山谷呈矩形分布。1943年伪和龙县直隶于伪东满总省。1944年伪和龙县隶属于伪间岛省。1945年光复后和龙县成立民主政府, 隶属于吉林省。建国后,1955年和龙县隶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和龙县设立和龙市(县级)。
心仪感言
和龙峪:今和龙市的发源地,在今龙井市的智新镇驻地智新村。
和龙县:1884年(清光绪十年),清政府在和龙峪(今龙井市智新镇驻地)设通商局,办理吉林朝鲜通商事宜。
1902年12月6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七日),设和龙峪分防经历,分管越垦地方行政事务,隶属于延吉厅。
1909年10月12日(清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九日),撤销和龙峪分防经历,在此地设县。略去“峪”字,取名和龙,此乃和龙建县之始。
1940年7月,伪和龙县公署从和龙峪迁至三道沟(或许就是今和龙市驻地吧?)。
我看过许多关于“间岛”的文章,其中涉及到的“和龙县”,很少注明此种变迁,这的确是不应该的。而昔日之和龙县县城之“和龙峪”,只是现在龙井市的一个乡镇(智新镇)而已。
我等仅仅是读书人而已,不能够也没有能力去发微历史的真实,所以只能是依样葫芦转载别人的文章,这没有错。但是,那些专家学者们撰文却不能厘清这些历史事实,的确是不对的,而看看韩国一些人丧心病狂地要求所谓的“间岛”“领土”,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照啊!
光霁峪:今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以前心仪总是在和龙市地图上寻觅这个特殊的地名,当然是一无所获。去年,去开山屯,离光昭村不远,却不知光昭村就是“光霁峪”,错过了一次机遇,错过了那块滩地,多么遗憾啊!
不知那块滩地有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