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离任时与继任者俞正声上任时的讲话,值得一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3:16
习近平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决定 俞正声称责任重大
2007年10月28日 08:34:10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市召开党政负责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决定
习近平主持并讲话 李源潮宣布中央决定并讲话 俞正声、韩正讲话
龚学平蒋以任张纪南殷一璀出席
昨天(27日)下午,本市召开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会上宣布中央关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兼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决定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时指出,这次市委主要领导的调整,是中央从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上海市的地位作用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根据工作需要,经过反复酝酿、慎重研究决定的。对中央决定,我表示坚决拥护。中央调俞正声同志来上海主持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上海工作、对上海领导班子建设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俞正声同志政治上成熟、政策理论水平高、领导经验丰富,组织协调和驾驭全局能力强、作风民主务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相信俞正声同志一定能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把上海的工作做得更好。衷心希望大家像支持我工作一样,全力支持、配合俞正声同志的工作,在以俞正声同志为班长的市委领导下,同心协力、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维护全市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上海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习近平说,我从今年3月23日到上海工作,到今天为止,总共是7个月零4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从心底感谢上海人民对我的信任、关心和支持。我到上海工作之后,按照中央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一班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努力稳定大局、统一思想、理顺情绪、调动干部积极性,重点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开好市第九次党代会,选出了班子,明确了目标,凝聚了力量,稳定了人心;二是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四是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此外,还重点抓了举办特奥会、女足世界杯等几项重大活动。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上海克服了陈良宇严重违纪案件和社保资金案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各项重大活动也办得很圆满、很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级领导班子在历届市委、市级领导班子打下坚实基础上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要向与我一起合作共事、积极配合的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各套班子成员,向给予我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的各位老同志,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驻沪解放军部队、武警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习近平说,通过这7个月的工作和生活,我深切地感受到,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上海的干部队伍是一支整体素质高、有战斗力的队伍,上海的各项工作基础都是很扎实的,上海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到了新的岗位以后,我一定会继续关心和支持上海的工作,衷心祝愿上海的明天更美好,衷心祝愿同志们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身体健康。
习近平指出,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我们全面描绘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为谱写上海发展的新篇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当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以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交出满意答卷。
习近平希望上海切实按照十七大的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围绕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把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把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着力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毫不放松地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李源潮在讲话时指出,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对上海领导班子建设一直十分重视。这次市委主要领导的调整,是中央从全国工作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上海市的特殊地位和领导班子建设实际,根据工作需要,经过反复酝酿、慎重研究决定的。
李源潮指出,做好上海工作,对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对上海的发展一直寄予厚望。自今年3月上海市委主要领导调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关于做好上海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进。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保持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针对陈良宇严重违纪和社保资金案暴露出来的问题,以换届调整为契机,以作风建设为根本,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驻沪部队、武警官兵共同努力以及老同志支持帮助的结果,也凝聚了习近平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李源潮指出,习近平同志是在特殊时期担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为上海的改革、发展、稳定殚精竭虑,辛勤工作。虽然在上海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同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习近平同志所做的一切,上海人民会铭记在心的。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担负更重要的工作。习近平同志虽然调到中央工作,他仍会继续关注、关心和支持上海的工作。
李源潮说,俞正声同志政治上成熟,党性原则、大局观念强,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政策理论水平高,注意从政治上、全局上思考和把握问题,善于抓大事、谋长远。领导经验丰富,熟悉党务和经济工作。担任过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中央机关部门的一把手,组织协调和驾驭全局能力强,决策果断,推动工作力度大。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有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强,作风深入扎实,重视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生活。公道正派,敢于坚持原则,自我要求严格,在干部群众中威信高。中央认为,俞正声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是合适的。相信俞正声同志一定会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推动上海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李源潮指出,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的调整,是全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市上下乃至国内外都很关注。做好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关系到上海的稳定和发展。希望大家充分认识肩负的重任,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各级领导要同心协力,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努力维护全市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创发展新优势,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
李源潮指出,上海正处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希望上海广大干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谱写出上海发展奋进的崭新篇章。
俞正声在讲话时说,习近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李源潮同志宣读了中央决定,并代表中央作重要讲话,对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当前工作提出了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今年各项任务。习近平同志来上海工作七个月,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部署,和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同志一起为上海的发展和稳定,为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上海干部和群众的信任与拥护。习近平同志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提出的重要思路,我们今后要继续坚持和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工作期间表现出的好作风,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发扬。
俞正声说,党的十七大和一中全会推选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同志进入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是我们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到中央担任重要工作,既是全党同志对他的认可,也是对上海工作的肯定。
俞正声说,中央派我到上海来工作,是一个十分光荣的任务。在上海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是给我一个做事的机遇,我一定会珍惜这个机遇,与上海的干部与群众一起担当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任务。上海是工人阶级的摇篮,在改革开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科教文化最具优势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工作有着良好的传统、历届市委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懈地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指示,使上海的改革开放走到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到上海工作,我感到十分的光荣,也感到责任重大。
俞正声说,上海的干部勤于思考,视野开阔,忠于职守。陈良宇严重违纪案件和社保资金案发生后,并没有影响对上海干部的整体评价,上海干部的素质是全国一流的。中央要求上海在科学发展、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社会和谐等方面走在全国最前面,在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认为,我们有能力、有实力做到这一点,我们更应该有自信做到这一点。我愿意每一天都抓紧工作,和上海的同志们一起做出自己的努力。
俞正声说,希望同志们坦诚相见,鼓励各种不同意见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发表出来。我们每个同志都可能犯错误,要少犯错误,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发扬民主。希望同志们对我进行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靠教育,要靠制度建设,首先领导人要以身作则,特别要监督一把手。希望同志们监督我,在廉洁问题上,发现或者听到,无论是我,我的家属,我的亲友,请你们告诉我,讲得对我会改正,不符合实际的,我也会告诉大家实际情况。希望大家认真贯彻、严格执行中纪委决不容许给领导干部亲属特殊照顾的决定。我一定向习近平同志学习,不负中央的委托,群众的信任,做到尽职尽责,用好的成绩回报上海人民。
韩正在讲话时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决定。中央决定由俞正声同志接任上海市委书记,充分体现了中央一贯对上海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中央决定的重要意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韩正说,将全力支持、配合和协助俞正声同志工作,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尽力做好上海的各项工作。相信有习近平同志带领大家这段时间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有一支整体综合素质高、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在俞正声同志的带领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各项工作一定能够再创新局面,上海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一定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高文字材料写作水平的几点体会
(《应用写作》2008年第2期)
今年10月份,我所在的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召开了一次机关业务交流会。会上,我结合自己从事文字工作的体会,分三个方面,就机关干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作了一个发言。现将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要善于积累和运用资料。巴甫洛夫曾说过:“不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事实和资料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起飞;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挣扎。”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做好本职工作,把材料写好,手中没有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供自己参考借鉴是不行的。要想实现自我的提高和超越,尽管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善于积累各种资料,学习运用他人的经验,也可叫做“借梯上楼”。实践证明,有些同志虽然同时调进机关,一开始的基础和条件都差不多,但经过一两年就拉开了距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看他是否善于学习和借鉴“它山之石”。法国著名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部科学幻想小说,内容几乎遍涉当时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然而,比他的创作本身,似乎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他死后,人们从他的书房里发现,他亲手整理摘录的各种资料有25000多本。60年代,批判赫鲁晓夫时,新华社发表了九篇评论,在写每一篇评论的过程中,都邀请《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两个老资料员出谋划策,提供资料,由于他们的参与合作,对评论的起草形成起到了“绝对”效果。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者,无不与大量积累和运用资料有关。事实上,机关里许多优秀的同志,大都是在善于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中,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无非是自我积累,单位、部门、组织提供、调查研究、查阅文电和个别了解等,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手,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搜集资料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能发生失泄密问题。
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如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二、要切实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公文不是为了记叙个人见闻,也不是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领导旨意,根据工作需要而拟制的。起草人的职责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充分体现领导意图,想方设法把领导的思想完整表述出来,而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炉灶”。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深刻,写起来也就越顺利,领导也就越满意。
一是积极扩展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同志交代意图时,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提出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起草人要从更多的层次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扩展和延伸领导形成的基本观点,对领导暂时未想到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进来,把领导简单分散的意见扩充为比较全面、系统的意见,不能听一就是一,机械呆板地领会领导意图,切实把领导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是善于挖掘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只出个大题目,至于公文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涉及不多。碰到这类情况,起草人首先应主动和领导同志商量研究,争取领导的指导,深化领导的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弄清楚领导要求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挖掘领导意图时,起草人还要善于将主管领导的意图与其他领导的意图结合起来领会,集思广益,体现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
三是努力完善领导意图。公文写作过程中,有的领导深思熟虑不够,讲得意见不甚明了、比较杂乱;有的一时未想清楚、说明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有的不集中、不完整。对此,起草人要与领导多交流,善于提炼概括、拾遗补缺,慎重恰当地处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确定的确定下来,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补充,把不清楚的问题讲清楚,把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调整充实,从而比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保证公文质量。
四是及时捕捉领导意图。机关干部有经常接触领导和公文材料的方便条件,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的途径比较多,可以从主动询问中获得,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积零为整中综合。尤其是与领导在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研究材料,一块就餐、散步、闲聊时,要注意把领导谈话中最新闪光点,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点,要不失时机的记下来,并进行归纳分析。因为这个闪光点或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很可能是领导对某个问题思考的突破。
三、要努力体现和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思想是一切文字材料的骨干和核心,是人们对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办法的深刻见解。没有思想的文字材料等于没有“灵魂”。文章赖“思想”而永生,无“灵魂”而猝死。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善于借助唯物辩证法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独具慧眼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统一、完整和辩证的逻辑思路,引起大家的共鸣,给人以深刻启示。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性。文字材料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文字材料影响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通存在的问题去写的。如果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因此,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文字材料的主题思想。
二是要有概括性。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思想,总结出来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高度的概括性,是领导思想的精华,也是文字材料的“眼睛”,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有一个材料,关于增进班子成员感情的概括就比较好:“感情好,有事不当事;感情差,没事会找事。感情深,大事能化小;感情浅,小事能闹大,大事能闹炸。”非常给人启迪、发人深省。而有的材料总的看上去不错,但又觉得少点什么,往往就是少几句高度概括、很凝练的话,让人打不下深刻的烙印。
三是要有深刻性。深刻性往往决定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分析问题要有深度,不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或枝节的东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不满足于掌握事物外部的特征,而要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眼前的结果,还要追踪发展的趋势;不满足于掌握浅易的、粗线条的问题,还要钻研疑难问题和考察细节。要从众多的矛盾中提出主要矛盾,从复杂的问题中提出核心、本质原因。只有这样,写出的材料思想性才深刻,才令人回味。
四是要有独创性。现在,文字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空洞无物,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大实话”的拼凑,上级文件的翻版,报刊文章的剪辑。要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就要学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不依赖别人,不抄袭别人的成果,用自己的话去表达,不能人云亦云,趋奉迎合,确实能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是要有说理性。文字材料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既要使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又要便于大家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这就决定了文字材料必须能够透彻地讲清道理,做到了这一点,思想性也就在其中了。要把握好讲道理的艺术,通常是既要符合上级精神,又要贴近单位实际;既要有对上级会议、文件精神的中肯评价和深刻理解,又要有变虚为实、变大为小、变抽象为形象、变原则为具体的本事;既要全面辩证,不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又要准确生动,不离腔走板甚至脱离上级和党委意图另搞一套,使人不得要领,感到莫名其妙。有经验的同志,还常常寓事于理,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一个道理,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常常会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启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
浅谈讲话稿可听性的写作要求
(《应用写作》2008年第8期)
讲话稿与其他事务文书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声音为媒介,通过讲话者的“说”与听众的“听”来完成的,因此,讲话稿的接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讲者被讲话者所吸引的程度,故而,讲话稿的可听性始终是评价讲话稿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才能使讲话稿更具可听性?笔者仅从讲话稿的写作要求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请方家指教。
一、 心中有听众
讲话稿是作用于听觉的,与视觉语言不一样。因此,作为讲话者,必须做到心中有听众。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点:
1. 主题要切合现实,具有可听性。确定主题,是讲话者应该首先考虑的因素,所谓“现实”,就是要求讲话稿的主题要与当时的场合、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若一篇讲话稿的主题不具有现实性,尽管讲话人口若悬河讲了许多,结果还是会给人以“言而无物”之感。因此,一篇优秀讲话稿的主题既要鲜明,又要贴近现实,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比如: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讲话稿主题的鲜明性与现实性,能够对受众产生听觉上的冲击,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同时也拉近了讲话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例如吴官正欢迎曼彻斯特市代表团的讲话,这是一篇迎宾辞,到访的是英国客人,中英两国在历史文化与现实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讲话人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首先用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东道主对英国来宾的欢迎,继而又从中英两国的文化、国情等现实情况出发,阐述了两国合作的必要性。
2. 风格要符合听众口味,要通俗化。所谓通俗化,就是文字要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接受水平。讲话是一项综合性、群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讲话人和听众之间思想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然而,听众的素质有高有低,听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讲话稿不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语言方面都要符合听众的口味,注重语言文字的通俗化。这主要表现在用句要短,修饰语要少;深奥的文言句子和倒装句要避免使用;少用专业语言,多用群众性的语言;不使用半文半白的语句,忌口语化;有文采,但不文言化等。以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例,这篇讲话稿写于1941年,当时在场听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相对较低,所以通俗化就成为了这篇讲话稿的主旋律。整篇讲话稿语句朴实,易于理解,并且还运用了许多通俗易懂、群众性很强的俗语,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象”等,特别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语言形象,说理性强。既容易让干部群众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为他们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正因为《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精炼有力,群众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所以成为了当时家喻户晓的讲话名篇,同时也对当时党内学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处理好三种关系
1. 权威与平易。
一篇好的讲话稿,总是权威性和平易性相结合的产物。领导和专家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与讲话者的身份、地位相吻合。权威性可以使讲话者鲜明、有力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对听众也能起到号召的作用。但如果在讲话中,处处炫耀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总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发号施令,不注意语言的合理和措辞的恰当,就会与听众拉开距离,失去亲切感,阻碍双方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起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如果讲话人能坦率、诚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谦虚,平易近人,就会与听众形成一种互动,大大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自然而亲切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思想,听众就更容易接受。因此,讲话稿不仅要讲政策讲道理,还要善于把政策、道理渗透到亲切、平易的语言中去。
2. 庄重与幽默。
所谓庄重,就是要求讲话稿的语言不能随便、不能轻浮。讲话稿是讲话人在公众场合所使用的一种事务文书,所以,讲话稿必须注意其庄重性,不可漫谈、闲扯,要严肃认真。庄重既体现了讲话者对所讲内容的重视,又体现了讲话者对听众的尊重,同时,也可以引起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关注。所谓幽默,就是要求讲话稿既要言辞有趣,又要意味深长。幽默是一个人知识与智慧的凝聚,也是讲话人吸引受众眼球与听力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够增强语言的美感,使讲话富有朝气与活力。因此,庄重与幽默的巧妙结合,应是讲话者着重考虑的问题。语言学家张志公在一次演讲比赛的闭幕讲话中,谈到演讲的定义时,他说:“演讲是科学,演讲是艺术,演讲是武器。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谈到对听众的称呼时,他说:“我很想改变一下称呼,但又担心有倚老卖老之嫌,可是感情使我不能顾及这个责备,我把‘亲爱的青年朋友’改称‘亲爱的孩子们’!”庄重与幽默并举,增添了讲话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3. 深入与浅出。
讲话者发表讲话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阐述一定的道理来说服人、教育人。“据理服人”是讲话稿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整篇讲话稿都说理论证、概念定义层出不穷,就会使人觉得深奥难懂。因此,将“深入”(说理)与“浅出”结合起来,才能使听众易于接受,从而起到讲话应有的效果,特别是科技讲话稿,更应注重“浅出”。如何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呢?这就要求讲话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涵养,并在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灵感。其次,掌握说话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注重语言技巧的应用才能使讲话有理有据,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主旨单一,篇幅短小
1. 主旨是讲话人所反映出来的基本思想,是讲话者意图的体现。所谓主旨单一,是说一篇讲话稿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只能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讲话。如果在讲话中东拉西扯,说些与主旨无关的话,就会使得讲话稿内容复杂、头绪繁多,主旨得不到充分的表述,当然就会使受众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因此,讲话稿的主旨必须单一。正如刘熙载所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
2. 所谓篇幅短小,就是讲话者要注意控制讲话稿的篇幅与讲话的时间。德国著名的演讲学家海茵兹•雷德曼在《演讲内容的要素》一文中指出:“在一次演讲中不要期望得到太多。宁可只有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思想,也不要五十个让人前听后忘的思想。宁可牢牢地敲进一根钉子,也不要松松地按上几十个一拔即出的图钉。”所以,演讲稿不在于长,而在于精。讲话稿内容繁复、冗长,讲话时间没有限制,听众就会产生一种听觉疲惫,产生一种厌烦感,对讲话稿的内容自然就会有一种抵触心理。因此,讲话稿必须控制篇幅与讲话时间,否则,讲话者的演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应用写作》2008年第8期)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江建辉: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一条成功之路
来源:大政网    时间:2008-7-24
——上高县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在当前新形势下,政府如何加强指导、调整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急待解决的新课题。近年来,上高县围绕做强支柱产业、做大板块经济、做亮城镇特色,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县高效农田占比、生猪、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30%、92.5%、100%、100%;农民来自高效规模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一产收入的90%以上。综观我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四化”特点:一是产业基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已基本形成了10万亩绿色大米基地、3万亩“三辣”基地、3000亩吊瓜基地、80万平方米双孢菇基地、1万亩红薯和5000亩甜玉米基地、3万亩时鲜蔬菜基地、6万亩高效苎麻基地、7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基地、6万亩名优水产品生产基地、100万株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等特色基地。二是产品品牌化。我县的“三辣”(辣椒、大蒜、生姜)、“黄山西葫芦”、“桃苑金猪”、“上高鳙”、“九重天板鸭”、“富龙食品”等产品闻名省内外,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三是发展示范化。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已有66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42个,畜牧业16个,果业8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农户已占到全村农户数的85%以上,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已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四是延伸区域化。近几年,由于汇银、圣牛、塔下蔬菜、宝龙、富龙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使我县的粮食、蔬菜、生猪等产业不断延伸,使优质稻和高效蔬菜种植、生猪畜牧小区养殖遍及全县各地。如随着粮食产业发展,粮食加工已形成规模,全县有粮食加工企业30多家,并组建成立了江西首家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江西金农米业集团。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品牌等领域不断发展扩张,区域化、规模化、集群式发展初显成效,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力量。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在实施“一村一品”过程中,我县的基本做法是:
1、注重培优育强,实现传统产业到优势产业的提升。发展“一村一品”,关键在于发挥本地优势,培育优势产业,把好的培优,把优的育强。我县坚持从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入手,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逐步形成了四大支柱、七大基地、四大板块的农业产业格局,使这一农业传统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一是科学规划调布局。粮食、蔬菜、苎麻、生猪是我县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根据全县产业布局总体规划,粮食生产建成了以泗溪、野市、新界埠、镇渡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绿色大米基地;蔬菜生产密集区逐步由县城周边向上分公路、上八公路沿线地区转移,不断发展新的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基地;苎麻种植建成了以南港、翰堂、芦洲等上分公路沿线乡镇为主的6万亩优质苎麻基地;生猪养殖结合城镇的扩建、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沪瑞高速公路拆建,逐步远离城镇、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全县年蔬菜面积10.3万亩、总产8.2万吨、产值1.6亿元;,年出栏生猪超过72万头,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生态畜牧小区有16个,规模养猪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90%以上。二是多元投入增动力。以建设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实施村干部“双带”工程,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发展“一村一品”的源动力。去年以来,成功实施了优质稻生产、双孢菇生产、吊瓜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畜牧小区等一批大项目。全县建农业园区18个,实际投资7000多万元。农业园区的建设有力推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一村一品”典型。三是标准生产提质量。针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县从2003年开始就对标准化绿色大米、“三辣”、无公害蔬菜等产品,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等环节统一规范的标准;拟定了上高鳙生产试行标准,要求苗种生产厂家、养鱼户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全县已发展绿色大米面积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志3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5个,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创建示范县。
2、注重市场对接,实现初级产品到适销商品的转化。农业是否高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民能否从生产上增收,要靠销售来实现。“一村一品”的发展,必须以产品的顺畅销售为前提,没有市场的认可与接受,产品就成不了商品,更成不了名品。一是发展流通组织。千家万户的农民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化解小农户面临的大风险,我们着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22家。2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税后年利润上百万元的有16家,每年通过龙头企业加工的稻谷约19.2万吨、蔬菜9万多吨,农产品加工产值12亿多元、加工增值7000多万元;全县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联系带动面积27万多亩,带动农户3万多户,销售近3.9亿元,创收达5500万元。二是构建营销网络。坚持把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培育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运销大户、流通组织等流通主体,使之成为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直销员、农产品市场的第一信息员和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第一领航员。目前,全县运销联合体和运销大户达280户,贩运人员5000余人,跨省、跨区销售农产品80%以上都是靠他们运销出去。三是培育名牌产品。我县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激励、优化环境,培育出一批名牌农产品。目前,全县已培育汇银、七宝山2个著名商标,圣牛、大光明等6个知名商标,打造国家优质品牌1个、省级品牌3个。
3、注重组织推动,实现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扩张。发展“一村一品”,目的在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我县不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做到村村发动、村村发展。一是典型示范带动。注重培育各类典型,通过促进会、现场会组织镇村干部、种养大户参观学习,让各村都学有榜样、干有标兵。芦洲乡黄山村蔬菜生产基础较好,经过引导,该村在原有800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新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500亩,全村户均来自蔬菜种植的收入超万元。二是农业科技驱动。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推行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聘任与服务农村经济大户成效挂钩,全县200多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与大户对接,带动农户学习、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大力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今年以来,全县共兴办各类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92%农户家中有一位“科技明白人”。三是考核激励促动。把发展“一村一品”列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制定了优质稻、生猪、蔬菜、林果等6类专业村发展标准,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积极引导、扶持、激励各镇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目前,全县已有39个村被列为县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9个村达到省级“一村一品”标准,预计今年全县将有78%的村建成“一村一品”特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