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老,培养一个省心的孩子|教育,培养,沟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8:04:06
三岁看老,培养一个省心的孩子
来源:http://www.yaolan.com      作者:夜深      日期:2010-09-14      关键字:教育,培养,沟通
 
养育、教育一个小生命,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不经历的人,永远想象不出要付出多少辛苦。不过,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悦和感动一直伴随着我,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俗话说“三岁看老”。所以,小孩三岁之前的教育非常关键,一些重要的习性在这个时期都基本成型了。如果这个阶段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就会培养出一个省心的、不累人的孩子,后面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我的体会是,三岁之前这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在于,给孩子树立行为规则、树立父母教育的权威性、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建立亲子之间无障碍的情感沟通关系。
溺爱这个词很有意思,溺,有“过多”的意思,同时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溺死”。对孩子不当的、过多的爱,就是将孩子溺死在爱中。这有点骇人听闻,却不无道理。注意观察一下,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仅是因为爱,也往往是因为懒惰。教育孩子是个很费心、很累人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是做不好的。因为懒得教育,便干脆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得了,没有冲突没有争吵也没有苦口婆心,貌似和谐轻松。但是,恶果就是,孩子的问题不断累积,直到有一天,做父母的发现忍无可忍,但是想教育却已经感到无从下手了。
北北在1岁之前,基本上还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8个月开始叫爸爸、妈妈,10个月开始叫哥哥、姥姥,爱笑爱闹活泼可爱。但是,自从学会走路之后,问题就来了。太淘了,在家里到处乱跑乱撞乱动搞破坏,更重要的是,不管我怎么叫他、怎么劝说他,他总是像没听见一样,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对我爱搭不理的一意孤行。这样一直持续到一岁半,我感到束手无策,总不能一岁多的孩子就用巴掌教训他吧。
有一次,那个要好的漂亮女同事到我家玩,我正忙着给北北喂饭。刚吃了两口,北北就哧溜滑下椅子,从餐桌下面钻了出去,任我喊叫劝说也不搭理我。我只好放下碗,去把他抓回来,重新按到椅子上。吃了一会儿,他又故伎重演,逃跑了。
女同事向我传授经验:给他讲道理。我说他根本不听、不搭理我。女同事说:甭管他听不听,你就要一个劲地讲、耐心地讲、娓娓动听循循善诱地讲。我说:真能管用?女同事说:管用,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肯定会引起他的重视的。
于是,每当北北做了错事,我便在他旁边按照同事给的秘诀开始“讲道理”,开篇语通常是这样的:“北北,妈妈给你讲个道理——”一开始,他还是充耳不闻,根本不搭理我。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忽然发现,我的开篇语刚讲完,他便有了反应,抬起头,瞪着眼睛又认真又好奇地看着我。
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讲道理”已经成了我们娘俩之间的功课,而且一个讲得越来越从容,一个听得越来越认真。这种沟通的良性循环建立起来之后,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会变成一件乐事。比如,当他不爱吃饭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妈妈,给我讲个道理吧。”我忍不住笑了,明白他是真的不想吃。这时候,我反而不再讲道理了,因为如果孩子确实不想吃,又何必用“讲道理”的办法引导他呢?讲道理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道理,而不是为了逼孩子撒谎,把不爱吃当成爱吃。于是我问:“北北是不是真的不想吃了?”他点点头:“嗯,我真的不饿,妈妈。”我说:“那就先不吃,玩一会饿了再吃。”他问:“妈妈真的不给我讲道理了吗?”
我说:“现在是北北有道理,北北给妈妈讲道理了呀。”他心满意足,高兴地玩去了。
有不少做父母的,为了孩子吃饭的事情大伤脑筋,甚至使出各种威逼利诱的方法,为了给孩子喂上一口饭满家追着孩子跑。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我认为孩子不想吃肯定是有原因的,或者不饿,或者对食物不满意。吃饭,应该是一种自然的需求,怎么好强加于孩子呢?孩子一顿不吃或少吃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等他饿了就会主动跟你要求了。应该谁求谁,关系不要颠倒啦。
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太过紧张,也太过一厢情愿。强加的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爱。这跟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望子成龙、拔苗助长,反映出的是同样的问题。
孩子的教育一旦走上了轨道,就会变得事半功倍起来。从两岁半开始,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北北已经属于非常省心的孩子了。有时候我去市场买菜,或者去不太远的地方购物,带着他实在太辛苦,我便跟他“讲道理”,让他在家里等我,并告诉他注意的事项,比如不能动电器,不能动插座,不能爬窗台等等,把大约所需要的时间也跟他说清楚,他便会乖乖地在家里等我。我有个原则,从来不骗孩子,直接跟他实话实说,让他接受现实。当然,孩子太小的时候,还是不应该长时间地让他自己在家里,我一般将这个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内。
北北非常喜欢吃草莓,但是我一次不让他吃太多。买来一斤草莓之后,我一般全部洗干净,放在盘子里,然后告诉他:“一次吃太多不好,好孩子要把好东西留作两次吃。”他会问我:“妈妈我吃几颗呢?”我说:“吃八颗吧。”他高兴地说:“啊,真多!”他自己数着,吃完八颗之后,自然就会停下来。
满三岁之后,北北和我妹妹的孩子乐乐(俩孩子同岁)一起上幼儿园了。事先,我给北北描述了幼儿园的美好生活,引导他对幼儿园产生向往。单纯的北北很吃我这一套,高高兴兴地去了,下午接回家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愉快,第二天继续高高兴兴地去。乐乐却没有这么单纯,第二天早晨就哭着不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之后,又哭着闹着找妈妈,要回家。结果,北北受了影响,回家之后也跟我说不去幼儿园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幼儿园不好,很多小朋友不开心,在那儿哭,乐乐哭得最凶。我做了一番“讲道理”的工作之后,北北答应继续去幼儿园。第三天早晨,我送北北步行去幼儿园。一路上,走出几十米远,北北就停下来,对我说:“妈妈你蹲下,我跟你说个话。”我蹲下来,北北先亲我一下,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妈妈,我真的不想去幼儿园了。”我说:“再这样折腾,天都要黑了。”没想到他接茬说:“啊,天黑了,那我们这就回家吧。”
我被他逗笑了,想了想,还是要让孩子接受现实,哄骗他只能管一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于是我说:“所有的孩子到了三岁必须上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即使他们天天在幼儿园里哭闹,也还是要去幼儿园,北北愿意天天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还是哭着去幼儿园呢?”我给他的两个选择,前提都是要去幼儿园,这个前提他是必须要接受的。北北想了想,只好说:“高高兴兴地。”
去了幼儿园之后,北北开始有些变化。有一次,他把我刚给买的坦克弄坏了一个轱辘,便大喊着:“不好了!不好了!我要新的!”刚买的玩具就给弄坏了,我有点恼火,努力忍着,跟他说:“现在不能买新的,你弄坏了,就只能玩这个坏的,过一段时间才能买新的。”没想到,他突然躺到地板上打滚,还是喊着“我要新的”。我很奇怪,北北从来不会这一手,这是从哪学的?反正,对于这种要挟行为我是绝对不能买账的。我说:“妈妈很讨厌在地上打滚的孩子,打滚也没用。”说完,我就去厨房做饭,不再看他“表演”。过了一会,我从客厅外偷看一眼,发现北北还在地上躺着,似乎若有所思,可能在想,怎么不管用呢?我有点着急,怕他躺在地上着凉,但还是忍住了,没去拉他,继续去厨房忙活。
又过了一会,北北抱着掉了一个轱辘的坏坦克走到厨房,说:“妈妈,坏坦克也挺好玩的。”我扑嗤笑了,他给自己找到台阶了呢。我问他:“是不是幼儿园里有小朋友在地上打滚?”他说:“刘福俊早上在地上打滚,他妈妈就把他抱回家了。”果然是现学现用啊。孩子一打滚,家长就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以后孩子可就擅长用这一手了。我说:“北北是好孩子,不在地上打滚,打滚也没有用,记住了吗?”北北点头。我赶紧表扬了他,然后承诺两个月以后给他买新坦克。说到做到,两个月之后,北北拿到新坦克,喜出望外。我又跟他一起回忆了一下打滚事件,强化了他的认识:打滚没用,妈妈不买账,做懂事的孩子会得到更多。
孩子在成长中总是会不断出现问题,作为父母,要坚持前后一贯的教育原则,遇到问题立刻纠正,让孩子懂得规则、接受规则、遵循规则。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很多,有一种理论就是强调父母要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有的父母就将其理解为对孩子不进行任何约束,完全任其自由发展,孩子可以根本不听父母的话,甚至还可以随意打骂父母。我认为这样就过头了。作为父母,确实应该了解孩子的真实愿望,尊重其真实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做父母的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就必须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权威性。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要想正常、顺利地为人处事,就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而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喜好为所欲为,所以,规则意识从小就要培养。小时候父母给与过度的自由,孩子将来面对社会就会难以适应,结果就是失去自由感。
北北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下午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在走廊上撒尿,并为自己的小恶作剧有点沾沾自喜。看起来是小事情,我用水一冲,用拖把拖两下也就过去了,邻居之间都很熟悉,大家也不会对一个四岁的小孩子较真。不过,我想还是得让他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负点责、付出点代价。我先跟他讲了在走廊撒尿为什么不对,然后告诉他:你自己做错了事情,要自己负责,现在,拿着抹布,去把走廊擦干净。北北乖乖地拿了抹布,蹲在走廊里吭哧吭哧擦了半天。我知道他擦不干净,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经历这个过程、体会这个道理。最后,我表扬了他,让他进了家门。然后我又悄悄出去清理了一番,不让他看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建立起无障碍的亲密关系,对于孩子的心理安全、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未必要培养孩子特别擅长说甜言蜜语,但一定要鼓励引导他适当地表达感情,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有助于孩子的心灵充盈、丰富。
有一次,我去美发店染了头发,回家之后发现比我预期的红多了,非常懊恼,跟我妈妈唠叨抱怨了半天,然后去卫生间使劲冲洗,想让颜色变淡一点。洗完之后,我坐在椅子上发呆,依旧气儿不顺。5岁的北北过来,很认真地看了一会,忽然说:“妈妈,我觉得真的不那么红了。”孩子懂得安慰妈妈了。我被他天真烂漫的小小关怀感动了,心头的不快立刻烟消云散。
2000年的冬天,我开始筹备跨学科考北师大文学院的研究生,北北还不到三岁,考前冲刺的两个月,姥姥把他带回了老家,让我专心备考。每个周末我回老家看看他,临走的时候,姥姥姥爷担心他难过,撕扯着不让我走,就特意把他抱出门去玩,让我偷偷走。有一次,姥爷又把他抱出了门。过了一会,他对姥爷说:“姥爷,我们回家吧,反正妈妈已经走了。”原来,他对我们的小伎俩是心知肚明的啊。从那以后,我走的时候也不再瞒他了,直接告诉他真实让他接受和面对。
2001年的研究生考试结束之后,我知道自己的英语很危险,准备得不充分,加上大雪封路打不上车迟到了15分钟,整个考试过程紧张得一塌糊涂。考完之后,在电话里跟同学朋友唉声叹气了半天。放下电话,我去收拾书。坐在床上摆弄玩具的北北开口了:“妈妈别看书了,反正你今年考不上了,过来陪我玩呗。”
第二年,我接着考。我天天拿着书的姿势,也影响到了北北,我们娘俩经常拿着自己的书,各看各的,各得其乐。这种阵势,一直发展到现在。每当我们娘俩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书中的时候,我都觉得那种安宁的气氛非常纯净美好。北北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一点,一个擅长从书中寻找乐趣的孩子,一般不容易变坏。一个擅长从书中寻找乐趣的成年人,心灵也会更充盈,也更容易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
北北小的时候,我们家人喜欢逗他,问他:“你妈妈最喜欢什么?”他总是眼皮不抬地毫不犹豫地给出两个字:“看书!”
2002年的研究生考试我比较胸有成竹。考试结束后,我便大大放松起来,妈妈从老家过来,我们俩便无休无止地闲聊。4岁的北北急了,大声说:“妈妈别跟姥姥聊天了,赶紧看书!”
分数出来了,389分,我估计自己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激动地简直不知如何是好。那天去幼儿园接北北,我第一个告诉了他:“妈妈考上大学了(一直跟他说妈妈在考大学),可能是第一名。”北北兴奋地说:“第一啊,妈妈你真棒,赶快蹲下来,我要亲亲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