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黑除恶”将写小说 冲刺“茅盾文学奖”(广州日报 2010-7-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0:08
重庆“打黑除恶”将写小说 冲刺“茅盾文学奖”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7-1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杜安娜
重庆市作家协会已成立写作组 将记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战绩 剖析文强堕落轨迹
文/本报记者杜安娜
“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大案要案将被写成小说。重庆市作家协会已成立了写作组,将客观生动地记录重庆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的辉煌战绩,进行文学作品创作”,记者昨日从华龙网上获悉。
有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今年四月初中国作协全委会时,重庆市作家协会就已经有意创作一部重庆题材的小说,只是当时还未确定主题,争取冲击“茅盾文学奖”。消息一出,有网友撒花,“确实值得期待,支持打黑,将打黑进行到底”,也有人怀疑:会不会比“重庆打黑”本身的精彩程度差远了?
警方全力配合作家创作
华龙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警风监督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济人与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就这部文学作品创作进行了深入交流。重庆市公安局将全力支持,提供已解密的案件文字和其他相关资料,并为作家创作采访提供一切条件,以保证作品遵循生动、翔实、客观的原则,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进行创作。
据介绍,该书将记录从2009年6月起,重庆市启动的打黑除恶斗争。第一时间同时策动14个重点专案,充分调动各个警种,成立10个专案组的督办组和334个专案组,跨区域异地调警上万名,摧毁上百个黑社会团伙,将4000多名涉案人员绳之以法,打掉了文强为首的一批“保护伞”。
以全纪实的笔法记录重庆这次打黑的成果:打掉黑社会团伙总数超过前8年总和,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战果最丰、影响最广的专项斗争。切断违法“放水”资金链条330亿元(实际710亿),达到了稳定社会的预期效果。目前主城区110报警量下降40%,群众安全感达94.3%,创历史新高。
这部文学作品将深入剖析文强等人是如何从国家公职人员堕落成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过程,更将充分反映公安民警与黑恶分子斗智斗勇的智慧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品质。
薄熙来布置五项任务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渊源已久。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在今年4月份的中国作协全委会在重庆召开时,就接到市领导薄熙来、黄奇帆的五项任务,要组织编写百个反映“五个重庆”建设、弘扬社会正义的感人故事的任务。
会议上,提出了在今年内完成“百个重庆故事”、“邀约名家著百首诗词”、“让重庆版‘春晚’更有文化味”、“请名家进学校强大重庆文科”,而“以重庆为背景写一部小说,在全国打响”这项任务,是让作协压力最大的一项。
黄济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重庆为背景写一部小说,生动传神地反映当代重庆人的生活与创造,这部小说是要能在全国叫响的作品,并是有实力冲刺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当时只是有这样一个模糊的想法,还没有具体的素材,现在确定以“重庆打黑”为这一小说创作的题材了。
网上,还有自称该作品执笔之一的人透露重庆打黑的《雾都闪电》,应该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从去年六月开始。“谢谢头儿把自己的工作日记借给我,让我可以写一个形式不一样的小说!”
黄济人当时还预测,因此创作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重庆市作协争取在3至5年内,完成这部重量级作品。由于要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作家需要对这座城市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网上,不少网友也对重庆作协提出了疑问。有网友说,在文强枪决之后,重庆市作家协会已成立了写作组,记录重庆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的辉煌战绩,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把文学本身赋予了太多其他的意味。以此对文学的属性进行了探讨。
重点文学作品将获签约
也有人说,重庆的打黑风暴深得民心。不过这是重庆作家被布置的“作业”,似乎有点离谱了,难道文学创作优劣取决于长官意志吗?
重庆这几年非常重视文学创作。记者在重庆作协网上看到《重庆市扶持重点文学作品创作签约管理办法》,政府将重点扶持和签约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长篇诗歌、研究重庆作家及作品的文学批评专著这四种类型的文学题材。
还特别励外地作家在重庆出版优秀文学作品。凡外地作家创作的以重庆现实题材和巴渝历史文化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也可申报重庆市扶持重点文学作品创作签约。在文稿修改、文稿通过、作品出版、成果推出这四个环节,分别可以获得5000元~50000元的经费。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7/12/content_1023655.htm
市民安全感突破历史高点
93.7%:城市和谐的一个数据注脚




2007年,重庆市民安全感达到93.7%,突破历史最高点。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文强表示:该数据完全由统计部门通过调查核实得出,公安机关并不参与,因此,其结果更能让人信服。
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总量比去年下降2.4%,杀人、抢劫、爆炸等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8类主要犯罪案件降幅达13.2%。
———据《时代信报》1月15日报道
调查样本上万
结论令人信服
安全感提升
天黑也敢出门了
社会共同努力
老百姓才安全
百姓感觉安全
城市才真和谐
主持人:“市民安全感突破历史最高点”,这个结论是通过怎样的调查得出来的呢?
主持人:数据说“市民安全感突破历史最高”,那我们还是让老百姓来谈谈他们的感受。
主持人:老百姓说安全了,可是这是怎么取得的?我们且听听警方的说法。
主持人:对我们重庆这样一个大城市来说,“市民安全感突破历史最高点”,这意味着什么?
嘉宾名片
万东菊
重庆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本次调查负责人。
嘉宾名片
何刚金
市民,重庆铁路职培中心员工。
嘉宾名片
刘琨
重庆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重庆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
嘉宾名片
罗荣汉
重庆市人大代表。
市民参与安全感的调查热度每一年都在升温,这是我们所有调查员的感受。安全度不高的人往往集中在低收入和高收入两个群体。
随时能看见闪烁的警灯,着装严整的警察、协勤,群众的安全感当然就油然而生。小偷敢对我进行报复,我也不怕,因为我知道“战斗的,不是我一个人”。
一个地区安全与否,警方说了不算,只有老百姓说安全,那才是真安全。重庆社会治安稳定,是警方、群众、媒体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民调作为一种集体意识的反应,调查出来的真实数据也将对政府行为形成选择的正面力量,触动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去年10月,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受市综治办的委托,负责对2007年度重庆群众安全感进行调查。
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10月底开始,我们先后对调查将涉及的全市40个区县,年龄在18~65岁,在渝居住满一年及以上,本人及家人均未在政法系统工作的居民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的都是老百姓所能亲身感受到的具体内容。
整个中心80多名工作人员分两组展开调查,晚上6时开始,由访问员、督导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开始工作,他们必须在3个小时内完成调查,不打扰到市民的作息,为抢时间,我们一般同时开通72条专线机位进行访查。而另一组工作人员则利用白天的时间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战斗,我们共获得有效调查样本10300个,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调查结果非常有决策参考价值。
从以前的不愿意说,到说,再到现在主动说、热情地说,市民参与安全感的调查热度每一年都在升温,这是我们所有调查员的感受。以前不少市民都是机械地回答你“是”或者“不是”。现在敢说话,敢提意见,愿意参与进来的人越来越多。
11月初,对渝中区一户普通家庭进行电话调查时,这个5口之家,从10多岁的儿子,到已经60多岁的爷爷,一家人轮流拿着电话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了对重庆治安的感受,提出了需要改进的问题。电话那头,一家人显得特别激动和热情。这个5口之家来自北京,在重庆居住已经4年了,2007年的夏天,孩子的父亲曾在石桥铺车站遭遇抢劫,一名治安协勤发动周围的热心群众一同帮他制服了匪徒。他们告诉调查人员:“我们对于重庆的治安状况也越来越满意。”他们还把重庆和北京作了很多对比,也提出很多好的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觉得安全度不高的人往往集中在低收入和高收入两个群体。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因为经济基础比较差,他们所接触到的环境往往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而高收入人群则普遍存在居安思危的思想,这个群体虽然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但对治安要求也相对很高。
重庆这几年来的治安情况确实一年好过一年,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早几年,我时不时会听说朋友家被盗了、亲戚走夜路遭抢了什么的,我工作单位附近,甚至还发生过一起杀人碎尸案。那时候,大家外出都挺小心的,天稍黑点,大家就都不大愿意出门了。从前年开始,除了在媒体上偶然会看到一些违法犯罪的报道外,自己听说的案件几乎没有了。现在上街,经常能看到警车、巡警、协勤。我家附近一些偏僻路段,还增设了治安岗亭。
随时能看见闪烁的警灯,着装严整的警察、协勤,群众的安全感当然就油然而生。安全感提升给我带来了不少变化:现在外出,我基本不会刻意去叮嘱家人注意安全什么的。儿子在外面玩晚了,我少了许多担惊受怕。总体来说,我对社会治安状况还是很放心的。
感觉安全的不仅是我。坐出租车时,我习惯于和的哥们聊天,他们成天在重庆的大街小巷转悠,接触的人和事都比较多,对安全更为注重。在谈起重庆近两年的治安状况时,他们大都会表示“那比前几年好多了!”他们说,晚上出车很少因为目的地偏僻而拒载。
群众配合公安机关进行治安防范的意识很重要。现在,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市民跟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报道。而且,据我所知,不少勇敢的小伙子还经常像武汉“反扒联盟”一样,义务维护社会治安。上次在街上,我看见一个小偷用镊子行窃,我就毫不犹豫地高声提醒了当事人。小偷灰溜溜地跑了,也不见敢对我怎样。即便小偷敢对我进行报复,我也不怕,因为我知道“战斗的,不是我一个人”。
市公安局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总量比去年下降2.4%,杀人、抢劫、爆炸等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8类主要犯罪案件降幅达13.2%;全市命案破案率达到95.9%,居全国第三,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全国“三甲”。因刑事案件造成人员死亡数同比下降3.9%,已是连续5年实现下降。2007年,全市共破获刑事案件6.34万起,同比上升6.3%。
延伸阅读
如今,由统计部门得出的群众安全感指数已经取代由公安部门自己统计的发案率、破案率等指标,成为考核公安机关绩效的重要指标。一个地区安全与否,警方说了不算,只有老百姓说安全,那才是真安全。
2007年,不仅是重庆群众安全感指数有统计以来最高的一年,也是该指数连续4年在91%以上。可以说,这个成绩应该在全国走在前列。我认为,这是警方、群众、媒体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提升群众安全感,警方内部曾经存在两种争论。有人认为,只要防住案件发生,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警方该将精力放到“防”字上。也有人认为,一些案件的发生不可能避免,被动地防不如主动地打,因此,警方该将精力放到“打”字上。而重庆警方历来认为,“打”与“防”占同等地位,绝不能有失偏颇。去年,重庆警方各类集中整治行动多达十几次,民警的工作强度达到了一个新高。社会治安的稳定能够得到群众认可,我们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安全感上升与重庆市民也有莫大的关系。近两年,警方在办案时发现,敢于反抗犯罪行为的人多了;敢于向警方举报犯罪行为的人多了;见义勇为者多了。别小看群众的力量,一个人能站出来,往往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对抗丑恶行为的行列中,这对违法犯罪行为是一个巨大的震慑。
此外,重庆媒体对群众安全感的上升也功不可没。去年,重庆发生刑事案件9万余起,这个案发率已经在全国属于倒数第三,按理说应该成为提升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来做个假设:9万件刑事案件如果重庆媒体全部进行报道,每天将有250多起凶杀、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见诸报端,这还不包括大量治安案件,市民的安全感会是怎样?去年,重庆媒体对一些大案要案的报道,也遵从了主流价值观,引导群众从见义勇为、积极举报等角度进行思考,没有进行恶意炒作。
“历年安全感最高”———对于重庆来说,这是一组可喜的数据。经济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最终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只有市民感觉更安全了,这个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城市,它才是真正进步了。
普通市民作为一线体会治安的主体,他们的发言才是真实的民声,执政者用民众调查的方式去了解民意,普查安全感,把民众从感受者演变为实际的参与者。民调确实是个好东西,不仅为我们反映老百姓真实的声音,也是尊重民意的一个实例。
说大一些,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断言,现代国家的强盛,必然是以大众民主为政治基础。民调本身就是大众民主的一种行为,以大众对于政治的参与得到实现。就正如我们的职能部门在调查民意时往往所能感觉到的百姓热情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众意识的发展,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更加侧重倾听民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意今后将通过官方调查表现出来,是必然的现象。
而民调也将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界限”,根据大量存在的“从众心理”,民调的结果常常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和谐社会,其大众民意的结果往往会形成心理暗示,令更多的人吸纳了已经占到多数的意见。同时,民调作为一种集体意识的反应,调查出来的真实数据也将对政府行为形成选择的正面力量,触动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社会治安是最大的民生话题,每年的两会上都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我们还是得清醒地提醒一句:调查数据确实总体上能感应出社会的本质现状,但由于是抽样,一些社会治安的问题仍不会这样被轻易地“调查”出来。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冷静地面对这样的数据,它是对治安工作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今后在治安方面,重庆要做的并不简单的是去填补那百分之几的不安全感,必须再一步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和趋势,加大预防和打击犯罪,让重庆市民的安全感维系下去。
http://sdxbepaper.cqnews.net/sdxb/html/2008-01/16/content_1232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