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天性 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1:03
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徐文萍
一口气读完《窗边的小豆豆》,为那个至纯至美得如梦幻般的巴学园而心驰神往。为那个“上课的时候,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打招呼”、大声地问燕子“哎,你在做什么呢”的“麻烦学生”小豆豆而忍俊不禁。更为那个专注地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总夸她“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的校长先生以及一直隐瞒“退学事件”的妈妈而肃然起敬。
尽管我们不曾有过那么自由的学校,那样高屋建瓴地理解教育真谛的校长,也或许不曾拥有那么理解孩子的母亲,但是,在大人还未将升学、就业的压力转嫁给孩子或者忙于耕种劳作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的我们的童年,其实,小豆豆巴学园的某些经历,我们何尝不曾体验过?
我们也曾经象小豆豆 “用尽全力”冲刺沙堆,玩着“高山高山要不要上?”的游戏,直到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在天际消失,妈妈们“吃饭啦”的喊声响起。也曾象小豆豆有自己“专用的树”,在大树分杈的地方听蝉鸣看天空。还曾为那只忠实的狗的去逝而“久久地哭泣”。不曾有过集体组织野炊的热闹,却也有过在田里挖个洞焖地瓜、芋头,吃得手嘴都黑黑的快乐。不曾有过露营的开心,却也有过躺在凉席上看夏夜繁星闪烁,月光如水,听奶奶古老的牛郎织女故事的惬意。当然,我们更有小豆豆不曾玩过的:提一大袋哇哇大叫的知了走在斜阳中,偷摘不熟的甜瓜躲到玉米地里大嚼,踩在沙沙作响的秋天的树林里串漂亮的树叶……
在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吃块糖穿件新衣要盼到过年的童年,竟会有那么多美好而快乐的记忆。
而今天的中学生,交上来的《童年趣事》竟是“用复写纸写作业”“看动画片”,那种“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萧红《祖父、后园和我》)的快乐、灵气荡然无存。面对这样干瘪苍白的、毫无生气的作文,我不禁悲哀!太过功利的儿童教育,剥夺了孩子玩耍、嬉戏、跳跃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声、色、味的敏感。除了网络游戏没什么可玩的,除了获奖之外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这样的童年是违背孩子天性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曾经写下“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伟大的诗句,“童年 ”正是“成人”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没有了捉蚂蚱看蚂蚁喂蜘蛛的体验,怎会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没有了泥水里草地上滚打摸爬的快乐,心灵的原野怎会不荒芜?
小豆豆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小林宗作先生。其实小林的种种举措,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他“弯下腰,让自己和小豆豆一样高”,对小豆豆为了找钱包而把便池里的东西舀出来堆成了一座小山的举动,只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 ”;他让孩子们光着身子游泳,是要告诉大家“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他组织的“巴学园式的运动会”,让“腿非常短,而且像蟹足那样弯曲着,永远不会再长了”的高桥君能够得到第一名,”从而希望他“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把孩子看作很有人格的人来对待,我想,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欠缺的,而这其实又是多么重要啊!
小林先生是真正懂得孩子的,他深深地知道孩子们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孩子好玩,他让孩子们穿“弄脏了也没关系的衣服。”他组织的露营是“在礼堂里搭起帐篷,睡觉……”却让孩子们从心底感到满足。孩子活泼好动,音乐课上,他让孩子们光着脚跳韵律操,让孩子们在礼堂的地板上画音符,所以,巴学园的小学生从来不会在别人家的围墙上或者大路上乱写乱画。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尽情地涂写过了”。
小林先生的高明还在于:他很好地处理了“玩”与“学习”的关系,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安排的下午散步时间,是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时间。但实际上,却是可以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而孩子们还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他组织孩子们温泉旅行,让孩子们真正接触到了实际生活。他组织野炊,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做饭的乐趣和不易。孩子好奇心强,他允许孩子们晚上裹着毛毯在礼堂里睡觉等待“电车来了”,并不失时机地教给孩子们“滚轴”的知识。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某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就是到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周围世界去旅行,那是思维的源泉,让儿童在具体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抽象思维、概念。
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走进校门的,但是,不幸的是,这点火花很快就被老师和家长无情地熄灭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孩子对学习的冷淡乃至厌恶!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反观小林先生的教育策略,我们对那个搅得整个班的同学都没法上课的小豆豆来到巴学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学习便不再惊诧。我想,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每个孩子都会轻松快乐地掌握他应该知道的东西,学习不再是痛苦,纪律不再是枷锁。
小豆豆的幸运还在于她有一个真正理解孩子的妈妈。小豆豆的志向:间谍、宣传艺人、车站卖票的人、扮演天鹅的芭蕾舞演员, 妈妈从来不对小豆豆说 “应该去干什么”,小豆豆如果说“我想干什么”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好啊”,然后并不多问什么,但她会把孩子们做不了的手续上的事情,帮助孩子做好。小豆豆因钻带刺儿的铁丝篱笆而把妈妈喜欢的裙子弄碎,好不容易想出的理由是:“刚才,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才成了这个样子”。面对如此荒谬的谎言,妈妈只说了句:“啊,是吗?这可太吓人。”怪不得小豆豆接下来又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绝对有趣”的经过。妈妈的反应竟是这样的:对大人来说,这么做根本没什么趣儿,只会让人很累。但小孩子就可以玩得这么高兴,真令人羡慕啊……  这是真正理解孩子们的大人啊。这样的家庭,孩子还会与父母有代沟吗,家长还能感觉“今天的孩子越来越弄不懂了”吗?看似“无为”,体现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
我想,巴学园的电车教室我们是不会建造的,巴学园“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 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下也太富有理想色彩。巴学园的“温泉旅行”“野炊”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家校官司频出的今天,实行起来更是举步维艰。但巴学园那位动不动就“张开漏风的嘴巴笑了”的老校长身上最本质的教育思想却是我们绝对要学习的:尊重、理解、平等、爱……作为教育者,只要我们把握住了这些,不在于外在的方式方法是否标新立异, 不在于哗众取宠的外包装。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个体发展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和深思的。
其实,学校做不到的事情 ,家庭完全能够做一个有益的补充。看看孩子的暑假,各种补习班门庭若市,各种“琴行”器乐之声不绝于耳。孩子们在这匆匆的奔忙中,对 “流响出疏桐”的蝉鸣充耳不闻。童年是不可复制的,童年丧失了的好奇、敏感、求知、乃至顽皮是不可补救的。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