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瘀滞成胃痞 活用通法辨证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42:40
发布日期:2010-09-23  来源:中药材商贸网  浏览次数:60    我要投稿
胃痞的丰症为胃脘部自觉满闷阻塞,周氏认为其病机为胃气郁滞,窒塞不通,而造成气机窒寒的原因可有外邪所伤、饮食不当、情忐失调、劳倦过度等。其证可呈气虚、阴虚、气滞、湿阻、热郁、寒凝、痰饮、食滞以及各种虚实寒热相兼错杂的复杂证候。
治疗以虚者重补,实者重泻,总以理气通降为原则,日久因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又应清温通补并施,还须兼证并治,随证加减。央食者,宜加焦山楂、六曲、莱菔子、焦麦芽、槟榔等消食导滞;央湿者,宜加草豆蔻、白蔻仁、藿香、佩兰等化湿和胃;夹痰者,宜加半夏、苏梗、厚朴、莱菔子行气化痰;肝郁气滞者,宜加醋柴胡、青皮、佛手、香橼等疏肝理气;气病及血者,又可配伍丹参、郁金、檀香、莪术等活血化瘀。
1、脾寒胃热
症见胃脘痞胀阻塞,有灼热感,口干喜热饮,或呕吐黄浊苦水,纳差,便溏。治以寒热并用,温脾阳而泻胃热,药用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砂仁、枳壳、陈皮,其中姜、连比例要据寒热偏重作适当调配。寒重者,还可酌加附子、肉桂,去掉半夏;热重者,可酌加栀子、蒲公英。
2、湿热郁阻
症见胃脘痞闷,口粘口苦,恶心,大便不调。治以化湿理气,清热散结,药用黄连、黄芩、厚朴、苍术、半夏、白蔻仁、橘皮、竹茹等。湿偏重者,加草果、晚蚕砂;热偏重者,加山栀。
3、肝火犯胃
症见胃中灼热痞胀,连及两胁,嗳气,干呕,口干口苦或吞酸。治以疏肝理气,清胃消痞,药用黄连、山栀、苏梗、香附、川楝子、白芍、厚朴花、绿梅花等,吞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
4、中虚气滞
症见胃脘痞闷,得食稍减,多食义胀甚,神疲乏力,便溏。洽以补气健脾,理气和胃,药用党参、自术、茯苓、炙甘草、山药、陈皮、佛手片、玫瑰花等。有湿阻者,加苍术、厚朴;气虚及阳而见中焦虚寒者,加干姜、肉桂、花椒壳。
5、胃阴不足
症见脘中灼热、痞胀,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干呕,口干舌燥。治以敛胡生津。若阴伤轻证,仅见胃阴不足而脘部痞胀隐痛,纳差,口微干,苔薄欠润,药多用沙参、石斛、玉竹、扁豆、莲肉、乌梅、白芍、谷芽等养胃缓肝;若阴伤重证,出现口咽干燥,大便于结,舌质光红而干,苔少或无苔,或口舌起糜、生疳等症,药多用鲜生地、鲜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知母、乌梅、山楂、白芍、术瓜等。胃热内炽者,酌加少量黄连、黄芩、山栀等清胃之品;气阴两虚者,酌加太子参、白术等补气生津之晶。同时,因胃失濡润,和降职,且单纯滋阴柔润之品易犯呆滞之弊,故应适当佐人理气而不辛燥伤阴的玫瑰花、佛手花、川楝子、麦芽等以助胃运药。
【病案举例】
患者,男,52岁。反复发作胃脘痞闷不舒1年余。伴纳差,恶心,口干苦而粘,便烂,苔黄浊腻,舌边尖红,脉濡滑。胃镜提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
辨证:中虚气滞、湿阻中焦。
处方:黄连3g,黄芩6g,厚朴5g,草豆蔻3g(后下),炒枳壳10g,炒谷芽10g,砂仁3g(后下),橘皮6g,竹茹6g,芦根15g。
7剂后,诸。症显减轻,仍有口干、纳少。原方加六曲10g,再服14剂,诸症皆缓。
附:周仲英经验方
滋胃饮组成:乌梅肉6g,炒自芍10g,北沙参10g,麦冬10g,石斛10g,生麦芽10g,炙鸡内金5g,炙甘草3g,玫瑰花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滋阴养胃、疏肝柔肝。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日久不愈,胃酸缺乏者。症见胃脘隐隐作痛,口干敢敢,食少便秘,舌红少瞢。脉细数。
本文来源于 中药材商贸网http://www.zzyycc.com 原文链接:http://www.zzyycc.com/yaofang/show-1204.html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并且加上 中药材商贸网www.zzyycc.com 链接,否则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