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09:12
不朽的丰碑  壮丽的画卷
——评电视剧《新四军》
■ 夏立恒


    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安徽电视台联合拍摄的26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新四军》,是我国首部全景式、全过程反映新四军的诞生、发展、挫折、再发展和壮大历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新四军》艺术地再现了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历程,展现了一幅华东抗日军民波澜壮阔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画卷。同时,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叶挺、项英、黄江河、余秀英、梅青等新四军将士的英雄风采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

一、首次成功地塑造了叶挺、项英的荧屏形象
    新四军是华东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电视剧《新四军》中叶挺、项英、黄江河、余秀英、梅青等艺术形象就是从新四军指战员中提炼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其中,叶挺、项英的形象是首次亮相荧屏,塑造得很成功。(叶挺不是首次亮相荧屏--编者注)
    电视剧《新四军》紧紧抓住叶挺在抗日烽火中,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担任新四军军长并与新四军官兵一起,与国民党又团结、又斗争,同日伪顽军展开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的这一段历史,并运用艺术加工的手法,塑造了叶挺光辉感人的艺术形象。在硝烟弥漫的上海"8.13"抗战战场,叶挺与老部下、后为周恩来副官黄江河邂逅,得以与周恩来分别十年后欣然重逢。叶挺接受周恩来的建议,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投身神圣的抗战事业。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剧中,叶挺坚持东进战略和实践东进路线,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通过他处理山阳纵队常山虎事件,表现出叶挺刚毅果断的英雄性格。由于种种原因,他提出辞职,在重庆嘉陵江边与周恩来一席推心置腹的恳谈后,叶挺重返军部,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以抗战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皖南事变"后,叶挺蒙冤入狱,他拒绝国民党高官厚禄的引诱,表现出高尚的气节和人格。这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者的典型形象。《新四军》中叶挺的扮演者吴京安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我们在剧中塑造的角色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那个年代里所有革命者个性的集合。可以说,《新四军》中叶挺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真实、可信、崇高、伟大,是屹立在广大观众心中不朽的丰碑。
    对于项英的功过评价,历来有些争议,也是文艺创作比较敏感,比较难于把握的历史人物。电视剧《新四军》在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项英定位于无产阶级革命家犯了思想认识方面的错误,是比较客观公正的。电视剧《新四军》既充分展现了项英具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对新四军的组建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他由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错误,把坚持党对新四军的领导与应给予军长叶挺的军事指挥权对立起来,排斥叶挺,搞家长制、一言堂,不能正确地理解、坚持中央北移东进的决定,导致"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惨败的一面;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悲剧的典型形象。电视剧在塑造项英这个艺术形象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错误路线的代表,除了表现他的弱点、错误外,也刻画了他可亲、可敬,对革命感情深厚,对战士关心,对自己要求严格,艰苦朴素,勤于政务,与群众血肉相连等光辉品格。
    然而,项英没有倒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屠刀下,却倒在自己十分信任的副官孙厚忠的枪口下,酿成人间悲剧;而由于项英的错误,造成新四军9000多人,除1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的惨烈悲剧。观众看到这里,无不为之扼腕痛惜。

二、突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模式
    电视剧《新四军》突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模式,剧本几易其稿,最后定稿的《新四军》的剧情结构同这些年司空见惯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相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往这一类作品都是将历史人物作为主要角色来写,中间穿插几个虚构的男女小配角来调色。而电视剧《新四军》则是把几个虚构的人物黄江河、余秀英、梅青等放在与叶挺、项英等重要历史人物同样的位置来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几个虚构的人物才是全剧的主角。其中黄江河和余秀英是贯穿全剧的主角。正是黄江河、余秀英、梅青他们在新四军队伍里的战斗、生活经历和爱情、命运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从而丰富地展示出新四军建立发展的历史。黄江河、余秀英、梅青为代表的普通指战员的典型形象虽非确有其人,却在新四军抗战的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到处是他们的身影。
    与以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片《新四军》不同,电视剧《新四军》是艺术故事片,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的文学样式,是历史真实与戏剧艺术的有机结合。郭沫若曾指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即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要进行艺术虚构与创造。电视剧《新四军》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2002年12月该剧通过了审片,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指出,该剧"重大史实无误,题材很有份量,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2003年7月25日该剧于北京举行的首播式上,杨伟光、李准等高度评价了该剧在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手法上的新探索,认为这些新探索将对我国影视创作产生有益的影响。

三、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新四军》之所以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新四军光辉的战斗历程,而且在于它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成功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跃然荧屏,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新四军》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把人物放在激烈的抗日战争和错综复杂的统一战线的漩涡中,甚至把人物置身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杨树林一战,是新四军的成名之战。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黄江河率领临时组建的新四军13团,用血肉之躯坚守阵地七昼夜,顶住了日军精锐的源田师团轮番进攻,新四军13团面临日军重兵包围,而且弹药己尽。黄江河巡视着官兵,用力展开一幅绣有"铁血新四军"的锦旗,并把它挂在身边的树枝上。"从现在起,我的指挥位置就在这里。"言毕,黄江河从战士手中拿过一根大棍子,"这就是我的武器。""我们要用大刀、用石块、用棍棒,用我们的手臂和牙齿,来坚守这个阵地。只要13团还有一个人,就要守住这个阵地。"这个情节凸兀现出黄江河是个鲜活的典型形象,是新四军中的一个优秀代表,集中体现了无数新四军指战员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不惧怕流血牺牲,不惜为国捐躯,压倒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人物塑造上,《新四军》的另一鲜明特色是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李明扬和李长江同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李明扬为人较为正直,是非观比较清楚,有民族大义。而李长江则不然,他表面上"义气"较重,实则"利"字为先,谁给利益,就为谁卖命。正因如此,二人在面对汪精卫高官厚禄的诱惑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李长江欣然接受,并和汪伪代表吴夫狼狈为奸;李明扬则怒斥吴夫,立即命令卫兵将其"捆起来"。在反复劝说李明扬投靠汪精卫未果的情况下,李长江终于现出他"有奶便是娘"的丑恶面目,囚禁了自己的"大哥"李明扬,背叛了祖国,当了汉奸。二李的决裂是必然的,是二人各自的性格使然。在剧中,二李互为对方的环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展现了他们个性特点。
    电视剧《新四军》还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对剧中情节精雕细刻,能传神地刻画人物,经济地凸显人物形象。周恩来到云岭,招待会上的情节最能说明这一点。在招待会上,项英首先举杯,代表东南分局和新四军欢迎周恩来到云岭传达中央精神。此时,全桌人除叶挺外,均端杯站起,镜头迅速给叶挺一个特写,用镜头语言使观众感受到尴尬场面给叶挺的压力。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提议众人应给叶挺军长接风。叶挺欣然举杯,起身建议自己和项英代表新四军全体将士欢迎周恩来到云岭视察工作。一场尴尬化为乌有。这个情节看似"酒官司"的闲笔,却在不经意间体现了周恩来的领袖风范和领导艺术,项英耿直的性情和叶挺的雍容大度。
    《新四军》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剧中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电视剧的主创人员从人民的理想出发,把剧中人物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提高到很高的境界,并把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在典型人物身上,使他们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特征。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人物本质特征或英雄行为的渲染和夸张上。余秀英用普通的驳壳枪没有瞄准,甩手打枪,能在顽军的钢盔上打三个洞,并让顽军士兵毫发无损,而装备精良且人数占优势的顽军士兵竟然不敢抵挡,只得灰溜溜退了回去,无疑是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情节。这个情节神奇得很,完全是按照革命群众的思想、情绪作了大胆夸张、渲染,表现了正义力量的声威,熔铸了人民的理想。
    此外,电视剧《新四军》紧紧抓住视听艺术的特点,将残酷的战斗场面和美好的皖南风光糅合在一起,给观众强烈的视觉美感。带有浓郁皖南风格的建筑,如牌坊、马头墙,在镜头前频频出现,鲜明地突出了《新四军》的地域特色。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