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响 人 生 的 小 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8:50:55
──感 恩 老 师
在工厂子弟学校读书时,有一年为欢庆“六一”儿童节,学校决定搞一次文艺演出,我参加的节目是:舞蹈剧“拔萝卜”。这个节目简单,就是几个同学分别扮演老大爷、老奶奶和小狗、小猫、小兔,齐心协力把一个大萝卜拔出来。唱词也容易:“拔萝卜,拔萝卜,拔呀拔呀拔不动。老伴(小狗、小猫、小兔)快来帮忙啦!”这样循环唱就行,等到大家到齐,一个拉一个的把萝卜拔出来,就算演完了。这个节目的关键还在于需要不少道具:大红萝卜、小狗、小猫、小兔的服装、脸具。那时候不象现在,缺什么东西,到市西路逛一圈就全齐了,那时全靠自己做。好在我们班的班主任就是我妈,我爸在厂宣传科工作,做这些东西对他而言不算什么难题。他向厂长请示同意后,领了各种颜色的纸、铁丝、颜料拿回家,下班回家整整做了两晚上,算是完成了。
这样排练了一周,开演那天是“六一”节的头一天。晚上7点钟,就在厂蓝球场,主席台改为舞台,当时对我来说感觉煞是隆重:二盏大探照灯,大红金丝绒的幕布……。我扮演老大爷,排练时一切顺利,就这几句词,没放在心上。当报到我们节目上时,幕布拉开缓缓拉开,台上放着一个大红萝卜,然后该我先上去挖萝卜,挖了出来就去拔,拔不动然后叫老奶奶帮忙。我那时脸上画了胡子,头上包了块白毛巾,穿了双布鞋,弯着腰学着老头走路的样子,一出场,就引来台下一阵笑,等我到台上去才觉得台下黑压压一大片人,脑子空白一片。好不容易把挖萝卜的动作演完,然后就唱,明明该唱“老伴上来帮忙”,却唱成了“老猫上来帮忙”,台下哄笑一片,好在演小猫的同学也是紧张,听到叫他上,也不管什么顺序,迈着猫步就上去了……。表演结束,听到下面一片掌声和笑声,虽然被当班主任的妈说了几句,心里砰砰跳,却还是乐滋滋的。
后来读中专、上大学,只要组织节日,我都有一种亲自表演的欲望。不管唱歌、舞蹈、相声还是小品,也不论是模仿、自己创作还是即兴发挥,台下人越多,我越高兴,掌声越响,我越带劲,这些确实与我的那次“拔萝卜”经历有直接关系。现在遗憾的是当时没留下一张相片,只有记忆中每个人都是红脸嘟的形象。
读初中是在师大附中读的,刚考进去那一个学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体育设施完善,有足球场、篮球场、砌了一大排的乒乓球桌。当时正在长身体,精力充沛,每天放学都要玩到7点、8点才回家,这还不算,为了占球台,课没上完就变着法子先溜出来。上课想的就是打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爸也开始被请到了学校,不及格的学科太多,教学、物理等教师干脆就把我当作“脑子是豆腐渣捏的”反面、落后的例子,在班上频繁使用。越这样,我越学不进去,班上的同学为了让我能及时交作业,也从被动转为主动,每天清早就把头天布置的作业拿给我照抄了交上去。在学校在家里被批评多了,我也好象逐渐习惯了成为落后的代表。
但几个月以后的一件事改变了我。
还记得那天上午前两节是语文课,我对语文课人小都喜欢,刚开始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就是教语文的,父亲以前又是学文科的,故对我的答疑解惑很方便。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喜欢看书,从小人书到小说都看,看了有时还写随感。所以在语文课上我照例还是较认真的,课一开始,语文教师就把我叫到台上去了,然后拿了一篇作文让我在全班朗读。这篇文章名字叫“母亲”,是我在班上一次语文考试时写的自命题散文。那时在讲台上向全班朗读自己的文章,对班上的优生来说已习以为常,但对我而言,这已经是久违的事,那时感觉是一种奢望。读完后,老师接过本子,亲自读出了她作的评语:“文章应用大量事例,描述母亲对工作的敬业,对家庭、对子女无私的爱,充分抒发了作者感情。更突出的是文章将对自己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热爱,突出了爱国情结……。”老师合上本子接着说:“能爱自己的母亲,更热爱祖国的人,一定能努力学习,成为能报答父母,对祖国有用的人……。”二十多年了,这几句话我还记得非常清楚,当时的我仿佛又回到以往有自尊的我,我是挺胸、昂头走下讲台的。我不一定是优秀学生,但一定要做一个有尊严,让人瞧得起的人。
现在想来,那篇文章并不一定是班上最好的作文,但一定是老师苦心挑选出来激励我端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的作文。
二十多年了,我要感谢这些老师,是她们教会我面对人生舞台,唤醒我的自尊,让我改变了几乎沉沦的生活态度。那时的教育是简单实用的,老师是朴实无华的,但我自认为比较当下一些高深的教学理论来说,能震憾学生时代的我心灵和思想的,还是“拔萝卜”的舞台体验和那一篇作文的朗诵来得更直接,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