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做好三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5:08


新疆网友:桃子我的孩子调皮捣乱,不听话,我真是没有办法,请教你,给我出出主意,拜托了。
桃子回复: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面临的问题,怎样教育好孩子,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科学问题。下面是我的不成熟看法,仅供参考: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三位母亲教育经历: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天下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但是,这世上的孩子却不是每个都能真的幸福快乐。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成长得很好,即使面临成长的烦恼,他们也能在“烦恼”中汲取营养,滋养今后的人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总是不听话,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他们自己也总是感觉失望、挫败和难过?因为“爱”不等于“教育”,母爱是天然的,但“教育方法”却不是自然而成的,只有懂教育的母亲才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下面三位母亲的教育经历,希望能给每一位母亲,还有父亲一些启示。
和孩子的天性合作
个案1●主人公小档案
妈妈: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教育专家,从教多年。
女儿:圆圆,品学兼优,自主自立,16岁高考,现为内地某名校大三学生。
教育就是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做,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给孩子自由的同时,顺着天性去引导,但现在太多家长非常辛苦地做着破坏孩子天性的事情。
比如吃饭,人都是爱“吃”的,都知道饿了要吃饭,但现在很多孩子厌食,不爱吃饭,孩子吃饭成了问题,这其实主要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天性,要么是吃饭的时候错误的管制,太多指令,比如一定要求孩子吃够多少量,比如在孩子不想吃的时候追着喂。圆圆小时候,也有到了吃饭的时间还玩得正欢,不愿意吃饭的时候,一般我叫一遍,她不来,我绝不会强迫,孩子一顿没按时吃也不会饿着,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我有时也会想些办法,比如吃了一会儿,故意“引诱”圆圆,对她爸爸说:“爸爸不要把鱼吃完了,给圆圆留点。”听见她爱吃的菜快要吃完了,圆圆有时就会跑过来吃饭。
阅读也是人的天性,很多孩子不爱阅读,多数是因为家长把阅读功利化了,把阅读做成了任务,就抹杀了阅读的乐趣。我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她的阅读兴趣,通过营造氛围影响孩子,包括经常带她去书店买书,在家常看书(而不是看电视),和孩子一起看书,这样孩子会觉得阅读是件有趣的事,渐渐就养成了习惯。而且我从来不要求和强迫孩子阅读,她想看的时候就看,不想看了,就去干别的。圆圆初一的时候,喜欢上了电脑游戏。我的心态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童年必须要有玩耍,而且电脑游戏就是游戏,不是毒品,只要家长用健康的心态看这件事,不给孩子负面刺激,孩子就能用健康的心态去玩,就能够做到有节制,不会成瘾。如果孩子真的“上瘾”了,过分无度,那说明孩子不理性,多半是之前的教育出了问题。
我和孩子的关系平等,会谈很多知心话。当我们之间出现矛盾和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圆圆上小班时,我和先生工作都特别忙,下午要去接她带给我们很大的麻烦,所以我们也考虑让她住在幼儿园。刚开始和她商量,因为没有住过,孩子觉得新鲜,很高兴地就同意了,我们就去置办了一套东西,还交了住宿费。住了几天后,我们接她回家,她有点不高兴,说不要住校。当时如果从家长角度考虑,她住校是最好的,而且那时经济不宽裕,住宿费交了也拿不回,一套东西也白买了,但我还是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决定自己来克服这个困难。后来圆圆大了,有矛盾时也是大家都说出看法,交流讨论,绝不会用强权强迫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
同题问答
1.您最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好像没有这样的一句话,最常说的词是“宝贝”。
2.您觉得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妈妈要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多理解孩子,在日常相处中,不要苛求孩子。亲子关系是否良好的简单判断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和你相处。
3.常言说,母亲就意味着不断奉献,您怎么看?
答:这种“奉献”不应被庸俗化和表面化,好像就是任劳任怨,把金钱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还有就是由此生出的一种“讨债心理”,更会严重伤害孩子。“奉献”应该是多花时间在自我学习上,把功夫做在背后,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呵护孩子的兴趣,开发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整天花精力催逼孩子做这做那。
4.还有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您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是不理解孩子,第二是教育原理缺失。这都需要家长去学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凭感觉做父母。
5.您觉得怎么衡量一个母亲是否成功?
答: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孩子在成长中也能感到幸福。
妈妈经
1.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
2.绝不打骂孩子。
3.凡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
个案2●主人公小档案
妈妈:陈巧玲,早年是工程师,2001年转做记者编辑,现为教育研究所编辑。女
儿:熊婉茹,2009年由华南师大附中考上北京大学,现为元培学院大一学生。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
如果要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引导孩子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女儿比较敏感,个性不张扬,重感情,是个文静内秀的孩子。女儿2岁就开始认字,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上小学前就能独立阅读。小学时功课很轻松,读过大量中外名著,《爱的教育》、《成语故事》、《简爱》都反复读过多遍,中学则涉猎更深更广。大量的阅读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她的爱心、学习动力、自信心等都得自于这些阅读经历。
小学时,出于锻炼身体、培养气质以及交往能力等考虑,女儿也学习了舞蹈,还进了小海燕艺术团,但并不是表现最出色的那一类。有一次,团里选拔孩子参加重要演出,女儿没有被选上,很失落。这件事让我们明白,女儿并没有艺术天赋,这些经历能够丰富她的人生,但她应该专注的是她的长处——学习。女儿高中时,有次我们聊起这件事,女儿说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她发现了自己的天分不在艺术,还知道了人必须要有所长而且要做到最好才能受到重视,得到快乐。
小学四年级时,女儿考上了市奥校,每周六要花半天时间去学习。市奥校的生源和师资都是一流的,为了应对比赛,还办了一些强化班,女儿也可以去报名参加,但我们放弃了。这是因为考虑到女儿的数学天赋并不是最顶尖的一类,将来没有学数学的打算,也不想为了比赛拿名次进名校浪费时间(奥校离家较远)。记得当时一同送孩子去上奥校的家长有点纳闷:多少孩子花高价请老师补习奥数,不用花多少钱还有这么好的老师教,为什么要放弃?两年后,女儿还是在全国奥赛中获三等奖,免试进了名校。
高中分文理科时,按照女儿的成绩,能进华附很难挤进去的重点班,但这个重点班是理科班,女儿的兴趣在文科。我们之前的考虑是,本科读理科,研究生再转文科,后经详细了解发现,这相当困难,于是女儿又在周围“不理解的目光”中选择了普通文科班(华附文科没有重点班)。尽管这样,她知道理科学习对长远的发展很重要,因此并没有放松理科学习,在文科班时依然拿到了市级数学和物理竞赛奖。
我和女儿关系一直很好,尤其是她三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使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女儿每天回家都会向我说起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但时间长了我发现她会“报喜不报忧”。有一次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她挨批了,但回家没有告诉我。我思考其中原因,可能是自己性子急或者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女儿感到压力。于是我跟女儿约法三章:如果把自己不好的表现告诉妈妈,妈妈首先会表扬你;如果发现妈妈哪里做得不对并告诉妈妈,妈妈也会表扬你。这样女儿没有顾虑了,表现好坏,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就都会告诉我。
孩子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家长只有知道了,才能和她一起分析,才能让孩子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初中时,孩子自主意识更强,有时也不太听话,我的做法是,对于非原则性的问题,说了一两次不听,就不再说,让她自己做错一次,产生了不良后果,回过头来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些道理必须要有经历才能明白,成长需要等待。
我和女儿的沟通一直很顺畅,几乎无所不谈。高中住校期间天天电话联系。良好的沟通使女儿在我这里得到了理解和鼓励,释放了心理压力等负面情绪,也就不容易误入所谓“早恋”或其他“歧途”了。
同题问答
1.您最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答:多喝点水。
2.您觉得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妈妈要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用心去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想办法和孩子做朋友。
3.常言说,母亲就意味着不断奉献,您怎么看?
答:我不这样认为,母爱是天然的,是母亲选择了孩子的到来,因此谈不上“奉献”。相反,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快乐和收获。我现在能从事这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更多得益于有了孩子之后对教育的关注。
4.还有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您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学习,不用心。面对太多的信息和所谓“专家意见”,家长缺乏思
考、辨别和选择能力,多
数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赶时髦而已。
5.您觉得怎么衡量一个母亲是否成功?
答:是否能帮助孩子发现他(她)的能力和兴趣所在,并引导他(她)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妈妈经
1.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2.跟孩子做朋友。
3.回到常识,比如学习要努力,顽劣不是个性,快乐的童年不等于长远的幸福等等。
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
个案3●主人公小档案
妈妈:张莉,当过大学老师,做过营销策划,2006年开始做幼儿教育。
儿子:恪尧,今年6岁半,9月份上小学。
在养育和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真爱”和“尊重”。
给孩子真爱,做父母的就必须要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
孩子不是我的,他是有自己生命、精神、心灵和身体的独立个体。父母带孩子来到世上,是接了老天爷的托付,和他一起生活,爱他,接纳他,尊重他,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到巨大的礼物,为此,我感恩孩子。
孩子带给我的礼物,有孩子的天真和笑脸带给我的无限的幸福感,有对奇妙的生命的感动,更有自己的觉察和成长。面对孩子,我开始觉察自己哪怕是很细微的愤怒、不耐烦、冷漠……然后观照自己,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疗愈。有一次儿子刷牙,又老在那里玩下水道,我就急了,大声说了他一句,儿子马上看着我说:“妈妈你不爱我了吗?”那一下,我就变得柔弱下来了,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僵硬和急躁。
现在,我比有孩子之前,身体动作和心灵更加柔软,更加宽厚,更加有自己的中心,更加开放。而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走上了认识自己,成长自己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是我的老师。
因为自己的改变,也带来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我和我的妈妈之间的关系,我和老公之间的关系,我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改变。做了母亲之后,你就真的更加渴望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无理性地希望战争消失,因为孩子就是未来。
俗话说“万物皆有时”,我们应该给孩子童年,等待孩子的成长。我儿子快七岁才上小学。现在很多妈妈都希望孩子早点去上学;所以找关系,交赞助,提前让孩子读小学。其实古时候,孩子七岁才上小学,“童蒙养正”是有道理的,七岁的孩子跟六岁差别是很大的。过早地让儿童学习抽象的和学术性的东西,只会严重地影响儿童以后创造精神的发展和概念的形成能力。
前不久,我给孩子讲了《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等小故事,儿子很喜欢,最近迷上了《三国演义》,自己抱着书看。但我觉得这会过早发展他的思考,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会削弱孩子的生命力,因此我把书暂时收起来了,想等孩子长大些再给他看。
三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时候,他需要妈妈给他充分的依恋关系。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开始慢慢把孩子往外推,让他慢慢独立。现在儿子越来越崇拜他爸爸,放学要爸爸去接,晚上睡觉也不再要我陪,想要一个人独处,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醋意”,但我知道,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因此我总是欣然答应他的要求,给他更多时间和爸爸在一起。
有的妈妈说,孩子过度依恋她,其实,很大成分上,是妈妈依恋孩子,而不是孩子依恋妈妈,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不舍,他为了满足妈妈依恋的需要,牺牲了自己的独立需求。因此真正爱孩子,对孩子好,是要帮助让孩子逐步走向世界,而不是面对妈妈。
同题问答
1.您最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妈妈爱你。
2.您觉得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妈妈要做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妈妈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不要让妈妈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束缚。比如,当妈妈觉得孩子胆小、不勇敢时,要先觉察,这其中有百分之几是妈妈对自己的谨慎不接纳,妈妈首先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之后才能更有力量帮助到孩子。
3.常言说,母亲就意味着不断奉献,您怎么看?
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妈妈的爱意味着爱的传递,我的妈妈把爱传递给我,我再传递给我的孩子;另一方面,做妈妈是老天爷和孩子给我的一份礼物,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动,能带来自我成长。感受到作为人,竟然可以不断拓展自己,世界可以因此变得更宽广,那种感觉,很奇妙。
4.还有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您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能力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还不会爱。
5.您觉得怎么衡量一个母亲是否成功?
答:是否能怀着崇敬的心情接纳孩子,带着爱教育孩子,护佑孩子走上健康、自由的生命旅途。
妈妈经
1.父母要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
2.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3.很多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