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4:52
【教学目标】
1. 通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题来强化学生的答题技巧。
2. 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诗歌阅读,独立理解并赏析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孔子教导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
1、让学生回顾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让学生回顾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步骤。
(1)确认诗歌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最后整合答案回答问题。
(2) 写什么--对应形象的考点。
怎么写--对应语言和技巧。
为何写--对应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学生活动
1.打出诗歌训练题名,给学生15分钟每题的时间完成训练一。
2.在学生做题期间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
3.打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答案:找出缺得分点的,书写不规范的和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的答案,投影出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怎么样才能够拿高分。
4.给学生5分钟完成训练二的第2题。
5.学生之间小组互相评价,给别人打分,并且说明原因。在学生打分的时候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指导。
三、知识建构: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1、从题目切入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2、从注释切入
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
3、从意象切入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4、从语言切入
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词。古人创作诗词特别重视语言的锤炼,不少诗歌都因为一个或几个字词运用精当而使整首诗生动耐读而意兴盎然。
5、从题材切入
古诗常见的题材有:
①思乡 ②隐逸 ③咏史 ④幽怨 ⑤游子 ⑥从军 ⑦边塞 ⑧登临 ⑨爱情 ⑩忧国 ⑾建功 ⑿感遇等等。
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鉴赏时,抓住题材切入,便不会离谱背弦。
6、从“情语”切入
这里的“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到理解诗歌、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的切入点。
7、从细节切入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过这个独具特点的个性,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
8、从背景切入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的时代的印记。因此,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
四、知识运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1).请赏析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3分)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3分)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五、回顾小结:
1.审好题,明考点。
2.踩准点,巧答题。
3.写好字,多拿分。
六、课外作业:
完成其他剩下的练习,总结回答诗歌鉴赏题目的方法技巧和答题规范。
诗歌鉴赏答案
(一)
1、(6分)(1) (3分)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答出“闲情”给1分,答出“触景生情”给1分,答出“思乡之情”给1分。)
(2)(3分)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分析给2分。答出画面的内容给1分。 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2、(6分,每空1分。学生答案凡有错字、别字、漏字、颠倒字等和课文原文不一致的现象,此空无分。)
(1)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二)
1、(1)“水无情”,景物是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无情地流淌;“草自青”,草空自碧绿,对人事的变迁毫无感触。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写出荒园破败的景象,寄托诗人无限沧桑的伤感之情。(既分析描写的景,又分析表达的情,3分。)
(2).第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指金谷繁华的往事,已经随香尘飘忽而去,如今金园已是荒芜一片了:“流水”“青草”“日暮”“啼鸟”“落花”,一派衰败的景象,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表达诗人沉重的伤感。(写出对比,并联系诗句加以分析,3分)
2、(1)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4)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三)1、(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拂琴上尘埃。
(分析准确一联得1分。)
(2)清冷、幽静 (1分); 孤单、寂寞(2分)
2、(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4)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
1、 (1)傍晚 西风(2分)
(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2、 (1)侣鱼虾而友糜鹿 渺沧海之一粟 (2)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3)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4)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五)
1、(1)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诗人不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从周围的美景中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他乘兴而来寻访道士,获得“禅意”后尽兴而返。
(2)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突出了一个“寻”字。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春草闭闲门”意味寻人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随山到水源”就是随山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也紧扣一个“寻”字。
2、(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六)
1、(1)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是全诗的铺垫(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1分)。
2、 (1)侣鱼虾而友糜鹿 渺沧海之一粟 (2)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3)惑之不解 小学而大遗 (4)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七)
1、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诗歌赏析】
题解《新雷》:“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注释:①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
②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③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初中学过,此略。
2、(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风急天高猿啸哀,清清沙白鸟飞回。
(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